书城科普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12060900000054

第54章 游快游慢总有因

鱼的游泳速度一般并不快,除短距离的瞬时速度可以较快以外,连续运动一般不超过每小时32千米。小型鱼的最大游速是每秒钟游过相当于其体长10倍的距离。

箭鱼

游速最快的要算箭鱼,每小时近120千米,比航速最快的舰船还要快好几倍。箭鱼在辽阔的大洋上疾驰如箭,尖尖的上颌不仅可以刺穿鱼或巨鲸,甚至可以穿透一尺(33厘米)厚的木船壳。金枪鱼是唯一能长距离快速游泳的大型鱼类,它身体两侧有特殊的肌肉带,这些肌肉带血管丰富,活动力强,肌肉带的温度比周围海水和身体的其他部分高3℃~12℃。据实验,金枪鱼每天可行进230千米。由于它没有像哺乳类那样很厚的皮下脂肪,必须靠积极的活动来保持它较高的肌肉温度,因此它的能量消耗就大,需要高的代谢率,所以金枪鱼幼体每天必须摄食相当于其体重1/4的食物才行。游泳能力最差的要算翻车鱼,它虽然能长到4米多长,2吨多重,但只能随波逐流。最懒的莫过于鱼,它既想涉足远洋,又不愿花费力气,总是吸附在其他大鱼身上或舰船底部“免费”旅行。它的背鳍变成特殊的吸盘,吸盘的吸力极强,长60厘米的小鱼,就能承受98牛顿的拉力。

就游泳的姿势看,绝大多数鱼是头朝前,尾在后,但也有的鱼如海马,游泳时头朝上立着游。虾鱼则相反,头朝下游;有的鲇鱼总喜欢腹面朝上仰游。还有的鱼不仅会游泳,还会“飞”,如飞鱼,它的胸鳍特别大,是它体长的2/3,当它遭到金枪鱼、箭鱼等凶猛鱼类追击时,为逃避捕食者,常会破水凌空,张开胸鳍,在水面以上几米高的空中,借着气流向前滑翔,其速度可达每小时64千米,滑翔距离可达300多米。很大的腹鳍也展开来,以扩大滑翔面积。当降落时,尾先着水,尾的下叶以每秒50次的频率拨水。它们还有趋光习性,夜间常飞到夜航中的舰船甲板上。也有时上百条飞鱼上上下下在海上滑翔,此起彼伏,使海面呈现一幅美丽的景色。

金枪鱼摄食习性各不同

鱼的种类不同,其食物组成和捕食方法也各不相同。而摄食习性的不同,也是引起鱼类的演变及产生多样性的最大影响因素。大体上说来,鱼类的食性可分为三类,即浮游生物型、游泳生物型和底栖生物型。当然鱼类多是机会捕食者,遇到什么吃什么,彼此的界限并不很清楚,同时鱼的一生中从小到大食性也是在不断改变的。

沙丁鱼

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都有发达的鳃耙。鳃耙是鱼鳃弓上的角质突起。鳃弓的一侧是鳃丝,用于呼吸,另一侧就是鳃耙。当水进入鱼的口由鳃出去的过程中,食物就被过滤下来,集中在喉部,然后吞咽下去。当然浮游生物又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有大型与小型之分,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鱼有不同的嗜好。鳗鱼是浮游生物食性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身体不大,一般长22厘米,口却很大,摄食效率很高。浮游生物是海洋里最主要的食物资源,它养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鱼群,这些鱼群又养活着所有大型肉食性鱼类、海鸟、海豹及一些其他动物。这些鱼群还是渔业上的重要捕捞对象,所以非常重要。其成员有著名的沙丁鱼、鲱鱼、沙瑙鱼和秘鲁鳗鱼等。

多数鱼是以其他鱼类和较大型的无脊椎动物为食,是大鱼吃小鱼。这些肉食性鱼一般都是个体较大,游速较快,多有锋利的牙齿。中层与下层的肉食鱼都比上层鱼身体略小,但头大、口大和牙齿过大,呈现一幅凶神恶煞的模样。肉食性鱼视力好,能敏锐地发现猎物,还有不少鱼有敏锐的嗅觉,使它在视力看不到的很远距离内就能探测出猎物的存在。例如梭子鱼,修长的身体可长达3米,有发达的肌肉、长长的颌、尖尖的牙齿,有些牙齿还朝里弯曲。它捕食的策略是穷追不舍,赶上猎物之后一口咬住,狼吞虎咽而下,对较大的猎物则咬成两三截,再逐一食之,它那像长柄大镰刀一样的大尾鳍可用以在追捕猎物中加速。还有的鱼如,凭着自己的惊人的游速和加速度,竟可以虎口拔牙,从正在捕食的鲨鱼嘴里抢出肉来吃。还有些鱼采用守株待兔的策略,坐等猎物游近时,才突然一口吞吃。带鱼也是凶猛鱼类,不仅捕食其他鱼类,而且同类相残,如古书《物鉴》称:“带鱼形纤长似带,衔尾而行,渔人取其一,则连类而起,不可断绝,至盈月溢载,始举刀割断,舍去其余。”网捕带鱼确有带鱼吞食同类箱鲀时刚吞入尾部的个体。但上述“不可断绝”之说未免言过其实了。

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类,有一些往往有大头、大嘴且眼和口的方向都朝上,似乎看着上面掉馅饼。它们往往潜藏在海底礁石缝中、海藻下或海底,待机行事。当鱼或其他猎物一旦靠近到一定距离,就立即出击歼灭之。比目鱼、鳐和大量的鈾科鱼类等底栖鱼类,往往比较懒,不大爱活动,代谢率很低,耗氧量也少,鳃表面积和体重的比例较快速游泳者要小。因鳃是从水中摄取氧气的器官,面积小,效率就低。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包括贝类、甲壳动物等喜埋于海底的软泥或沙中,表面上根本见不到。如何发现它们,各种鱼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些鱼也往往被称作挖掘工。如箱鲀就是精明的挖掘工,它们几乎是头朝下垂直地贴海底游动,用口喷水像水龙头一样把海底上层的泥沙冲走,下边的食物就暴露出来了。大型蝠鲼也是个高效的挖掘工,它的体盘宽有1米多,重达95千克,利用它那像翅膀一样宽大的胸鳍,把表层的泥沙扇走,将它喜欢吃的双壳贝类和甲壳动物暴露出来,再用粗壮的颌和磨石状的扁平齿把贝壳压碎,尽情地享用。有报道说,蝠鲼能用翼状的胸鳍作成一个巨大的吸杯,把藏在洞里的猎物吸出来。有些鱼如羊鱼则更为高明,它的下颌下方有一对长长的触须,指向下方,可以弯曲,到处活动。这是一对化学感受器,既灵活又很灵敏,就像探测器一样,在海底泥沙表面甚至伸进泥沙里去探测,发现它的美食即小型甲壳动物和蠕虫后,就迅速用朝下方的口掘出来吃。鳕鱼也是靠灵敏的鼻和触须来挖掘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

烟管鱼

烟管鱼身体细长,长15~20厘米不等,游泳能力很弱,是一种颇为娇气的吸食者。它的吻很长,口很小,像一根烟管,因此而得名。它捕食时像用吸管吸水一样,把水和其中的食物一起吸到嘴里,所以食物的大小很受限制。它经常用尾部将自己贴靠在海藻上或其他物体上。它的眼睛能各自独立活动,就像变色蜥蜴一样,能扫描附近的水域,以发现食物。许多热带珊瑚礁鱼类,用细而长的吻部伸到珊瑚礁缝隙之间,用尖锐的门齿状牙齿搜捕珊瑚礁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吃。鹦嘴鱼是近岸珊瑚礁的中到大型即长25~100厘米的草食性鱼类,主要以礁石上生长的海藻为食。它的牙齿愈合成粗重的喙状,且具锋利的边缘,用来从石头上刮取藻类吃,也吃活的珊瑚,主要摄取与珊瑚虫共生的植物细胞。它的喉部上下面都有臼齿状咽喉齿,用以磨碎吃进的植物和珊瑚虫,因此它的捕食活动能使珊瑚沙漠化。一条鹦嘴鱼一年能将1吨珊瑚变成沙,对珊瑚有破坏作用。身体只有10~15厘米长的珊瑚礁鱼类钳嘴蝴蝶鱼,也是用长长的吻、尖尖的颌、利利的齿,从复杂的环境中摄取食物吃。它喜欢吃管栖多毛类的触须、珊瑚虫和从海胆的棘之间摘下的管足和棘。它的背鳍棘高高竖起,提示其他肉食者,它本身并不是容易下咽的美蟹。鳞饨则喜欢以海胆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