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12060900000026

第26章 活化石——鹦鹉螺

鹦鹉螺在它兴旺发达的奥陶纪即约5亿年前,曾有2500种之多,在当时的动物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它的近亲菊石共同占据着古代海洋,甚至地质史上的这一时期竟被称为鹦鹉螺时代。但以后几经沧桑,菊石灭绝了,绝大多数鹦鹉螺成员灭绝了,只有6种闯过历次劫难,顽强地生存下来,作为远古时代的孑遗,成为今天的珍贵动物和活化石而备受人们的重视。

鹦鹉螺

鹦鹉螺有一个漂亮的外壳,壳的表面有橙红色或褐色的一条条波状花纹,颇似鹦鹉羽毛。壳的前段颇似鸟喙,因此而得名。壳的内面闪烁着五颜六色的珍珠光泽。它既有壳,应属于螺类,但看它的身体,前有很多腕,后端身体柔软如袋,又和乌贼、章鱼相似,科学家还是把它归为头足类之中。

但鹦鹉螺和现存头足类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它的腕数量甚多,可达90多条,腕上没有吸盘,腕的上方是一个革质的冠,像戴在头上的斗笠,是由两个腕皱褶特化而成。它虽然也有一对大眼睛,但眼中没有晶体,显然不如头足类的眼发达。它没有墨囊,也就没有喷墨吐雾的本领。它的漏斗位于腕之下,是由古老的软体动物的腹足衍生而成。袋状的身体包含着它的内腔和鳃腔。所以鹦鹉螺被看做是最原始的现存头足类。因其有壳,也被称作有壳头足类。

就壳而言,鹦鹉螺与其他螺类的壳有所不同。鹦鹉螺壳的内腔被隔膜分割成一个个小室,随着个体成长,不断产生新的更大的小室,它的柔软身体总是位于最新形成的最大的小室内。各个室之间有一条通管彼此贯通。因此小室越多,个体的年龄就越大。幼体只有1~2个小室,成体可以有7~8个甚至更多的小室。小室内充满水或气,根据需要可以随意调整水和气的多少。

现存6种鹦鹉螺多生活在热带深海海底。我国只见于南海、台湾海峡。物以稀为贵,一个活的鹦鹉螺价值上万元。人们对鹦鹉螺的生活习性了解不多。它们白天或静卧海底,养精蓄锐,晚上离底上浮,到处捕食。它们在海底用腕轮番蠕动匍匐而行,或把持在石头等地基上按兵不动。一旦离开海底,它们就像其他头足类一样用喷水的方式游泳,推动身体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