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2060700000020

第20章 十大胃肠病的防治(16)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脾脏下》中说:“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宋·严用和在《济生方·痢疾》中首先提出“痢疾”的病名,强调饮食停滞在其发病中的重要地位,治疗则强调应先涤荡其邪秽。金元明清时代,对痢疾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渐至成熟。在病因方面,强调了湿热致病的重要性。如金·刘河间认为“大抵从风湿热论”及“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元·朱丹溪认为“皆湿热为本”;同时认识到疫毒痢的传染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传染相似。”在辨证方面,刘河间认为应辨下痢的颜色,朱丹溪认为“赤痢属血,白属气”。治疗方面,刘河间主张“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祛风”及“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病之本不在大肠而在脾肾,“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并提出“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有的医家还提出痢疾四忌:一忌温补,二忌大下,三忌发汗,四忌分利。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

1.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典型菌痢、急性非典型菌痢与慢性隐匿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感染。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持久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反复多次发病。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症状

1.急性菌痢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糊状或稀水样,继则呈黏液或黏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

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病程约一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可引起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②急性非典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黏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程一般为4~5日。③急性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2.慢性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也常因饮食不当、受凉、过劳或精神因素等诱发。

细菌性痢疾的检查

1.外周血象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加,中毒型菌痢可达(15~30)×103/升以上,有时可见核左移。慢性菌痢常有轻度贫血象。

2.粪便镜检可见较多白细胞或成堆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血水便者红细胞可满视野。大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即可确诊,为提高检出阳性率,应取早期、新鲜、勿与尿液混合、含黏液脓血的粪便,并要多次送检。快速病原学检查比较简便、快速,敏感性亦较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防治措施,政府行为方面,要搞好食品卫生,保证饮水卫生,作好疫情报告,出现疫情后,立即找出并控制传染源,禁止患者或带茵者从事餐饮业和保育工作,限制大型聚餐活动。

个人卫生方面,喝开水不喝生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碗筷和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便;吃熟食不吃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最好不要参加大型聚餐活动,如婚丧娶嫁等;得病后要及时就医治疗。

细菌性痢疾的隔离消毒措施

1.隔离一是患者的食具、用具要单独使用,要有专用便盆。二是使用避污纸隔离,避免手的传播,若来不及洗手时,可用避污纸防止相互感染。用完的避污纸要放在固定的纸篓里或大纸口袋里,待最后一并烧掉。三是防止水龙头污染。

2.消毒一是食具、用具消毒,方法如同甲型肝炎。二是注意手的消毒,患者和护理患者的家属必须做到饭前用流动水、肥皂洗手,大便后必须用消毒水(如5%的优氯净等)泡手2分钟,然后用流动水将药液冲洗干净。三是认真做到粪便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或用10%的优氯净或用来苏、石炭酸水消毒。药液要比粪便多1倍,用棍将粪、药搅拌混合均匀,放置2小时后再倒掉。便盆及搅拌棍要用同样的消毒药液浸泡、洗刷。

被患者粪便污染了的卫生纸要烧掉,污染了的布、内裤要用0.3%~0.5%的优氯净浸泡15分钟后再洗涤。

3.集体单位中的患者处理一是单位中发现痢疾患者,要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待患者离开后,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如同病毒性肝炎的消毒要求)。二是凡从事主食、副食、水源工作及托幼保教的工作人员,发病后要离开单位隔离治疗,待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次阴性,由疾控中心开据“痊愈证明”方可恢复工作。以上人员确诊为慢性痢疾及带菌者,应立即调离直接接触食品、餐具或婴幼儿工作。经治疗症状消失,由疾控中心做粪便培养连续3次(每次间隔周)均为阴性,开具“痊愈证明”方可恢复原工作。

细菌性痢疾的调养

慢性期应强调给予营养丰富、容易吸收的饮食,避免牛奶、高糖类食物,以免肠胀气。大便如果正常,给予少糖、少油易消化的饮食,或者给予普通软食。要积极做好慢性患者的隔离工作,防止传染给其他健康人。同时对其家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慢性菌痢治疗及护理的方法,努力配合医师治疗,同时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控制传染源,改善用水环境,不喝生水,杜绝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细菌性痢疾的西医治疗

1.急性菌痢的治疗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3000毫升。病原治疗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以上抗茵药物。

2.中毒性菌痢的治疗抗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控制高热与惊厥。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扩充有效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强心治疗,解除血管痉挛,维持酸碱平衡,应用糖皮质激素。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3.慢性菌痢的治疗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茵生长。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妊娠期患了菌痢怎么办

妊娠期患了菌痢,用药要慎之又慎。在妊娠早期,要避免使用妨碍胚胎发育的药物,如磺胺增效剂(TMP);在妊娠后期,则容易出现肾脏损害,应避免使用庆大霉素及阿米卡星。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应慎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因该类药物对正常发育的胚胎胎芽及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

那么,妊娠期安全而有效的止痢药物有哪些呢?应首推黄连素、乳酸菌素片及呋喃唑酮,但这些药物仅对轻型病例有效。

如病情严重,可选用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

此外,妊娠期患菌痢时,由于频繁腹泻、下坠,不仅可导致营养缺乏,而且可致腹压增高,刺激子宫则易引起流产或早产。因此,除应尽快控制症状外,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尽可能平卧排便,避免蹲便或站立过久。

细菌性痢疾的中医治疗

本病临床主要分为湿热内蕴证、寒湿蕴结证、热毒内扰证、阴液亏虚证、阳虚寒凝证、正虚邪恋证。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滋阴、益阳等治法。

1.湿热内蕴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行气导滞。

方药:芍药汤加减——白芍15克,黄连、大黄、甘草各6克,黄芩12克,当归、木香、槟榔各10克,金银花20克。本病常因病情反复造成正气亏虚,无力抗邪而邪气蕴结于内而发。热势较重者,赤多白少,或纯赤痢者,加白头翁、秦皮、牡丹皮各10克,马齿苋12克;湿重下痢,白多赤少,腹胀满者,加苍术、厚朴、陈皮各5克;夹食滞者,加山楂10克,神曲、麦芽各12克。如果痢疾湿热食滞证,腹痛脘痞拒按,里急后重,痢下不爽,下痢赤白相杂,舌淡红、苔腻或黄,脉滑者,可选用木香槟榔丸加减。

2.寒湿蕴结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白术、川朴、桂枝、陈皮、当归、木香、槟榔各10克,炮姜、白芍各6克,茯苓12克。寒邪较著者,加附子3克,肉桂2克;食滞者,加炒麦芽12克,建曲10克;呕吐者,加制半夏10克,生姜5克;因贪凉饮冷而引发者,加草豆蔻(后下)、砂仁(后下)各3克。

3.热毒内扰反复腹痛,腹泻,下痢赤白,由于饮食、疲劳等因素出现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更甚者津液耗伤,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惊厥频频,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金银花各15克,秦皮、生地黄各12克,黄连3~5克,黄柏5~10克,牡丹皮、赤芍、苦参、当归各10克。高热神昏者,可加服水牛角片30~60克,或犀角粉2克,或合用犀角地黄汤,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以清营凉血,解毒开窍;惊厥抽搐者为热盛风动,加钩藤10克、石决明15克,以镇肝息风止痉,另加服止痉散1克冲服;正虚邪陷,内闭外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多喘促、脉微欲绝,可用人参10克、附子3克煎汤服用以回阳救逆,并配合针刺人中、内关等穴;腹痛剧烈、大便不爽者,可加生大黄以荡涤解毒,或用大承气汤通下秽浊积滞;热毒消灼、阴液将竭者,急用西洋参配三鲜汤(鲜生地黄、沙参、石斛)以养阴液。

4.阴液亏虚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急痛,虚劳努挣,恶食,发热烦渴,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肠,泄热止痢。

方药:驻车丸加减——黄连、炮姜各3克,阿胶12克,当归、白芍、瓜蒌各15克。痢下血多者,可加牡丹皮、赤芍各10克,旱莲草15克,以凉血止血;阴虚较甚者,可加石斛、沙参、生地黄各10克,麦冬5克,以养阴生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5克、秦皮10克,以清热燥湿。

5.阳虚寒凝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则: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方药:真人养脏汤或桃花汤加减——党参、白术、赤石脂各15克,肉桂1.5克,罂粟壳、肉豆蔻各6克,当归、炒白芍各12克,诃子5克,干姜3克。久痢、脾虚、气陷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虚寒较著者,可加附子、干姜各3克,以温阳散寒;积滞未尽者,可加枳壳、山楂、神曲各10克,以消导积滞;冲气下陷而致虚劳努责者,可用三奇散以益气升举,或用五倍子煎汤熏肛门;下痢不禁,宜参附龙牡汤合桃花汤固脱回阳。

6.正虚邪恋下痢时发时止,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则:温中清肠,调理脾胃。

方药:连理汤加减——党参、白术、当归各10克,干姜5克,白芍12克,黄连、木香各3克,地榆15克。偏湿热者,可加白头翁、黄柏等清热利湿,但若大便色如酱者,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日3次,每次15粒,饭后服用,连服7~10天(胶囊分装);休止期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陈皮、半夏、木香各6克,砂仁(后下)4.5克;偏于脾虚而便溏者,加山药、薏苡仁各12克,扁豆10克,以健脾利湿;偏于肾阳虚者,加肉豆蔻、吴茱萸各3克,补骨脂5克,以温肾止痢;兼有肝郁乘脾者,加白芍、防风各10克,以缓肝止痛;中气下陷者,改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举;血虚者,可选用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