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2060700000018

第18章 十大胃肠病的防治(14)

4.参杞羊头取羊头1个,党参18克,枸杞子、陈皮各10克,山药24克,艾草、火腿各30克,麦草、山慈姑各60克,鸡蛋壳3个,上汤500毫升,精盐5克,味精3克。党参、山药分别洗净,焖软切片;枸杞子洗净;羊头皮面用火燎去绒毛,放温水内刮洗净,剁成两半,取出羊脑,洗净血水,放入锅内,加艾草、麦草、鸡蛋壳及清水适量,煮沸至熟,捞出羊头洗净,再入另锅内,加清水适量,放入陈皮、火腿、山慈姑,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浮油,改小火炖至肉烂,取出羊头,拆去骨后,将羊头肉切成方块;捞出山慈姑、火腿切片,放入盆内,再将羊头肉放在上面,党参、山药、枸杞子放在羊头肉上,加入原汤、上汤,盖上盖,入蒸笼中蒸1小时左右,再用精盐、味精稍加调味即成。温热适量食之,单食或佐餐均可。具有补虚损,益气血,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消化吸收不良所致食欲缺乏、食积不化、腹胀便溏、体虚消瘦、眩晕耳鸣及小儿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等病证。

5.果仁排骨取猪排骨500克,草果仁2克,薏苡仁10克,生姜、葱、黄酒、精盐、香油各6克,花椒1克,冰糖5克,卤汁适量。排骨洗净,修切齐整;草果仁、薏苡仁分别炒成黄色,略捣碎;姜、葱洗净拍松;排骨放入锅内;加水适量,下草果仁、薏苡仁、姜、葱、花椒、黄酒,烧沸后撇去浮沫,待排骨煮至六七成熟时捞出;净锅倒入卤汁,小火烧沸,下排骨卤至熟透,捞出放盘内;将适量卤汁与冰糖、精盐收成浓汁,均匀地涂在排骨表面,再淋上香油即成。佐餐适量食之。具有温中补虚、健脾开胃的功效,适用于消化功能不足所致不思饮食、腹胀腹泻、胃脘痞闷、体弱心烦等症。

6.西米粥取西米100克,银耳30克,冰糖30克。先用温水将银耳浸泡约1小时,再将西米淘洗净,与银耳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旺火烧开,再改小火慢煨成粥,最后加入冰糖化匀。具有健脾、益气、养胃的功效。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所致营养不良、食少无力、面黄体瘦、久病衰弱等症。

7.茯苓包子取茯苓25克,面粉500克,发面150克,鲜猪肉馅250克,生姜、精盐各7克,胡椒粉2.5克,麻油、黄酒各5克,酱油50克,大葱12克,骨头汤120毫升。茯苓去皮择净,用水润透,蒸软切片,放砂锅内加水煎汁,每次分别加水200毫升,分3次煎取,每次煎约1小时,3次药汁合并滤净,再浓缩成250毫升药汁待用;生姜、大葱洗净,切成姜末、葱花;肉馅装在盆内,加酱油拌匀,再加姜末、精盐、麻油、黄酒、葱花、胡椒粉及骨头汤搅匀;面粉加入发面与温热茯苓药汁250毫升,和成面团发酵,加碱水适量揉匀,调好酸碱度,逐个包馅做成10个包子生坯,沸水上笼用大火蒸约15分钟即成。可作主食适量食之。具有益脾,和胃,利湿的功效。适用于消化吸收不良所致脘腹胀闷、饮食减少、大便稀溏等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针灸治疗

1.体针脾虚湿盛者,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丰隆、阴陵泉;若腹痛加气海、关元;脾虚甚足三里针加灸,或针加火罐;大便稀溏或腹泻、腹痛,加天枢。气滞者,取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两胁胀满加章门。食滞者,取上脘、下脘、内关、足三里;若胃痛甚加梁门、公孙;小儿厌食、疳积、消化不良者,加四缝(点刺)。脾胃虚者,加脾俞、胃俞(二穴可针加灸并行,或针后加灸),或中脘(针加灸或火罐)、足三里;内庭,两组穴可交替进行。

脾肾虚者,取中脘(针加灸)、内关、足三里、太溪,或脾俞、胃俞(针加灸并行,或针后加灸),两组穴位可轮流交替进行施治。

2.耳针取脾、胃、交感、神门、皮质下、肝、大肠、小肠等耳穴。可根据不同症状随症选用3~4个穴位,每日1次,捻转1~2分钟,留针20分钟,或用耳穴压迫法。

3.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疗法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一定的药液注射在相应的穴位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称穴位封闭或水针疗法。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至阳、灵台、脾俞、胃俞、相应夹脊穴。药物可用当归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阿托品针0.5毫克,1%普鲁卡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随症选用上述药物分别注射于上述穴位,每次1~2穴,每穴1~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拔罐治疗

适用于脾肾虚寒证,便溏次多或灰白色稀便。

腹部穴,取上脘、中脘、梁门、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背部穴,取脾俞、胃俞。下肢穴,取足三里、上巨虚。将火罐拔在针刺穴位上,同时进行或在针后进行。适用于虚寒证。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捏脊治疗

令患者俯卧,裸露脊背,术者站立患者左侧,双手拇指与示指捏起长强穴两旁皮肤,顺脊椎向上交替移动,直至大椎穴两旁,为1次。按同样方法操作3次,第3次施至肾俞、大肠俞、胃俞、脾俞时,捏紧皮肤向上猛提1次,可听到响声。双手拇指对应放平,从大椎两旁沿脊椎向下平稳滑动至长强穴两旁,按同样方法实施3遍。再用左右手掌按同样方法各实施3遍。

适用于消化吸收不良、小儿疳积、小儿厌食症等。

溃疡性结肠炎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临床分型按照病程经过分为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按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按病变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按病变范围分为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泄泻、痢疾、便血、肠澼、肠风等范畴。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该病的存在,如《内经》称为“肠泄”,《难经·五十七难》称为“小肠泄”,《伤寒杂病论》称为“下利”,《诸病源候论》称为“休息痢”,《备急千金要方》称为“滞下”等。虽名称备异,其实质相同,六淫邪气、饮食所伤、先天禀赋不足及七情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引发该病。如《内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诸病源候论》云:“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肠胃虚弱,易为冷热,其邪气或动或静,故其痢乍发乍止,谓之休息痢。”《类证治裁》中记载:“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壅结,挟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腑,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而《难经》“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则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伤寒论》云“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其中桃花汤、白头翁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病的发生与免疫因素有关。

1.常伴有免疫病除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内表现外,常有虹膜炎、眼色素膜炎、结节性红斑关节炎、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病。而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体液免疫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内含有高滴度血凝抗体,患者大肠组织内曾分离出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的抗体,患者血清中抗大肠杆菌O14型的抗体能与结肠上皮抗原起交叉反应,专家研究发现,患者血清常含有一种(或几种)抑制巨噬细胞移行的因子等。

3.细胞免疫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人或胎儿的结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可使结肠上皮受损,说明患者的淋巴细胞已被致敏,出现了细胞毒作用,这种细胞毒作用可由大肠杆菌O14型等的菌体中提取的脂多糖刺激正常人淋巴细胞、激发K细胞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对本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4.免疫复合物荧光免疫技术显示本病患者结肠黏膜固有膜有IgG、补体和纤维蛋白原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存在;本病的肠外并发症如关节炎、皮疹和血管炎等也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着有关。

5.模型复制利用免疫学方法,可在动物中成功地制成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精神神经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延续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可见有些患者伴有焦虑、多疑、紧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而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复发或恶化,每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因素有关。这是因为大脑皮质活动障碍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而产生肠道运动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形成结肠黏膜的炎症、糜烂及溃疡。采用精神疗法可收到一定效果。但近年来发现,本病有精神异常和精神创伤史者并不比一般人多见。可能有些患者由于疼痛折磨而继发精神障碍,成为加重病情的不利因素,但不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只是诱发因素而已。

本病因种族不同,发病差异悬殊。据统计,黑人的发病率仅为白人的1/3,犹太人比非犹太人多3~5倍。常为家族性,有血缘关系的患者亲属5%~15%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单卵双胎儿可同患本病。本病患者的组织相容抗原属HLA-B27者居多,尤其伴强直性脊柱炎者,属HLA-B27者可高达50%~90%。

基于以上这些事实,可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病中占有一定地位。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偶有急性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

1.消化系统表现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3~4次;重者可多至30余次。粪质多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黏液、脓血;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呈轻度至中度隐痛,少数绞痛;严重病例可有食欲缺乏、恶心及呕吐。

2.全身表现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等表现。

3.肠外表现常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葡萄膜炎、口腔黏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的改变。

4.临床类型按本病起病缓急与病情轻重,一般可分三种类型。轻型最多见,起病缓慢,症状轻微,除有腹泻与便秘交替、黏液血便外,无全身症状,病变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重型较少见,急性起病,症状重,有全身症状及肠道外表现,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加重,累及全结肠,并发症也较多见。暴发型最少见。

溃疡性结肠炎的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可有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严重者血清清蛋白及钠、钾、氯降低。

2.粪便检查活动期有黏液脓血便,反复检查包括常规、培养、孵化等均无特异病原体发现。

3.免疫学检查IgG、IgM可稍有增加,抗结肠黏膜抗体阳性。

4.纤维结肠镜检查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通过结肠黏膜活检,可明确病变的性质。

5.钡剂灌肠X线检查为重要的诊断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

近年来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

1.一般治疗急性发作期,特别是重型和暴发型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待病情好转后酌情给予流质饮食或易消化、少膳食纤维、富含营养饮食。

2.水杨酸偶氮磺胺类药物一般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作为首选药物,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疗效较好。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症,抑制自体免疫过程,减轻中毒症状,有较好疗效。常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每日静脉滴注,疗程7~10天,症状缓解后改用泼尼松龙口服,病情控制后,递减药量,停药后可给水杨酸偶氦磺胺吡啶,以免复发。

4.硫唑嘌呤为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反复发作者。

5.抗生素对暴发型及重型者为控制继发感染,可用氨苄西林、甲硝唑等治疗。

6.灌肠治疗适用于轻型而病变局限于直肠、左侧结肠的患者。

7.手术治疗并发癌变、肠穿孔、脓肿与瘘管、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均是手术的适应证。

病变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反复急性发作者预后较差,轻型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良好,暴发型、并发症或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预后很差。

溃疡性结肠炎的一般治疗应注意些什么

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和暴发型患者,一定要住院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休息在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均应卧床休息,其他一般患者也应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2.镇静患者往往有焦虑不安、情绪紧张等神经过敏表现,因此,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解释病情,充分理解并尽力满足患者的要求和愿望,耐心开导,使患者减少顾虑,保持稳定的情绪与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镇静药,如氯氮、苯巴比妥及地西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