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2060700000015

第15章 十大胃肠病的防治(11)

3.山楂甘草饮山楂、甘草各100克。以上药材晒干研成细末。每次服2克,每日早、晚饭后各服1次。消食开胃健脾。

适宜于消化性溃疡。

4.党参焦米粥党参25克,大米50克。将大米淘洗干净,沥干,炒至焦黄,与党参一同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即成。隔日1剂,可连续食用。补中益气,除烦渴,止泄泻。适宜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5.桂圆莲子粥桂圆10克,莲子肉15克,大米100克。

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去心莲子肉、桂圆肉同置锅中,加适量的水,大火煮沸,用小火炖煮成粥。日服1剂,分2次食用。补血益气。适宜于消化性溃疡。

6.栗子白及粥白及粉15克,栗子肉50克,糯米100克,大枣5个,蜂蜜适量。将栗子肉、糯米、大枣分别洗净,与蜂蜜一同入锅,加水煮至粥将熟时,加入白及粉,改用小火稍煮片刻,待粥汤黏稠即成。每日2剂,温热食用,10日为1个疗程。补肺止血,养胃生肌。适宜于消化性溃疡。

7.参桂米饭党参20克,肉桂2克,大米200克。将党参片用冷水浸泡20分钟,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放入淘洗干净的大米,加适量的水煮成软米饭。肉桂研成极细粉,放入米饭中调匀即成。当正餐食用。健脾温胃散寒。适宜于脾胃虚寒之消化性溃疡。

8.乌贼骨猪肚鲜猪肚500克,乌贼骨20克,浙贝母15克,乳香10克。用适量面粉与猪肚反复搓揉至猪肚上的黏液全去掉,然后用水冲洗干净;把猪肚与药物放在一起,加少许精盐和适量凉水用小火煎煮猪肚熟透为宜,再滤去药渣,将猪肚切碎放容器内备用。每日2次,每次50克左右。以3~5天为1个疗程。佐餐食用。养胃消胀,愈合溃疡面。适宜于消化性溃疡等。

9.黄芪猴头汤猴头菇250克,黄芪50克,鸡肉500克,胡椒粉、生姜、葱白、黄酒、精盐、味精各适量。将猴头菇洗净,用温水泡发好,捞出,洗净,切片,发猴头菇的水用纱布过滤待用:

将鸡肉洗净,剁块;再把黄芪洗净,切片;然后把鸡块、黄芪、生姜片、葱白、黄酒、发猴头菇的水和少量清汤放入锅内,用旺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炖90分钟,下猴头菇片,再煮45分钟,加入精盐、味精和胡椒粉,盛入汤盆即成。佐餐食用。助消化,利五脏,补中益气,养血生津。适宜于消化性溃疡。

10.蛇舌草猴菇乌鱼羹白花蛇舌草50克,干猴头菇100克,砂仁3克,乌鱼1条(重约500克),葱、生姜、精盐、湿淀粉、食碱各适量。将乌鱼剖杀,去头、鳞、鳃、内脏等,洗净,斜切成片,备用;猴头菇用热水泡软,捞出挤干,去除根蒂,再换热水泡发,加入适量碱,反复数次,直至菌体完全酥软,捞出,再用清水反复洗去碱液,切成薄片,备用;白花蛇舌草洗净,砂仁洗净、砸碎,与葱、生姜同装入纱布袋,扎紧口;将以上备料同入砂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煨煮50分钟,捞出纱布袋,加入湿淀粉勾芡,呈黏稠状,加精盐后,再煮沸即成。佐餐食用。

养阴清热,益脾健胃,护膜解毒。适宜于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饮食误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长期以来,人们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认识存在误区。牛奶疗法近年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常饮牛奶并不利于溃疡愈合,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均能促进胃酸分泌,有报告说,饮牛奶后胃酸分泌增加30%。不少患者常少吃多餐,以进食来止痛,其实,这不仅不能减轻溃疡病的症状,反而会加重病情,因为食物进入胃内,虽能中和一部分胃酸,但又会刺激胃酸分泌,因而少吃多餐会使溃疡面不断受到胃酸侵蚀,不利于溃疡的愈合,所以溃疡患者平时饮食还是定量定时为好。

1.误区之一只吃细软食物。研究表明,食物中膳食纤维不足也是引起溃疡病的原因之一。有人对溃疡患者随访,发现饮食富含膳食纤维的,消化性溃疡复发率为45%,饮食过分细软者,消化性溃疡复发率为80%。同时细软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时间较少,未能使唾液充分分泌,唾液不仅能帮助消化,还有中和胃酸、提高胃黏膜屏障作用。所以消化性溃疡患者只要病情稳定,可以食用普通饮食。

2.误区之二忌吃辛辣食物。其实,辣椒会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并会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能有效阻止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大蒜能杀灭胃内的幽门螺杆菌,该菌是消化性溃疡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可见,消化性溃疡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适当食用辣椒、大蒜等辛辣食物,只是注意不要过量。至于茶、咖啡、盐,消化性溃疡患者确实不宜多饮多食,它们会刺激胃酸分泌。

消化性溃疡的针灸治疗

1.体针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等为主穴。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梁门、建里;肝胃不和加肝俞、胃俞、太冲;胃阴不足加梁丘、太溪、阴陵泉;瘀血内阻加血海、膈俞、三阴交;胃中蕴热加胃俞、丰隆、天枢。虚证用提插捻转补法,实证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耳针脾、胃、十二指肠、皮质下、口、三焦、交感、神门、肝、膈。用毫针或电针法,每次4~5个穴位,两耳交替使用,急性期用强刺激,每日1次;缓解期用弱刺激,每2~3日1次。

3.灸法艾叶辛温芳香,有一定的穿透力,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增强脏腑功能活动,所以常用艾灸疗法治疗寒邪客胃,中焦虚寒之胃痛。操作时,让患者取适当姿势,或坐,或仰卧、俯卧,依病位而定。艾灸点燃后,对准一定穴位或疼痛部位进行灸治。寒邪客胃之胃冷痛可灸足三里;中焦虚寒之胃痛可灸脐周围、足三里、中脘等穴。艾灸时,艾条距皮肤不要过远过近,以患者感觉温暖舒适为度,每次持续10~20分钟,使皮肤发红为止。

灸治时,可将艾条在病位周围旋转,以便让较大面积受到热熨。

(1)艾炷灸:取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艾卷灸:取中脘、胃俞、肺俞、梁门、足三里。按艾卷温和灸法操作。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7日为1个疗程。

(3)隔物灸: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神阙。按艾炷隔姜灸常规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治1~2次,5~10次为1个疗程。

消化性溃疡的拔罐治疗

取穴:以大椎、肝俞、脾俞为一组。以身柱、胃俞、中脘为另一组。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用一组,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日或隔日1次。

胃下垂

什么是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体处于站立位置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者。本病好发于体型瘦长,腹壁松弛,腹肌无力的中老年人,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重者可见上腹部饱胀、嗳气不舒、便秘等症。胃下垂主要与膈肌悬吊力不足、膈胃韧带和肝胃韧带松弛、腹内压下降和腹肌松弛等因素有关,多见于瘦长体型者,经产妇以及消耗性疾病伴有进行性消瘦者。胃下垂可无任何症状,但也可有上腹不适、嗳气、易饱胀、消化不良、食欲缺乏、便秘等症,有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头晕、目眩、乏力、手足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胃下垂是内脏下垂的一部分,可能同时伴有肾脏下垂或子宫脱垂等。约有70%的患者是长期取坐位,而平素又缺少体育活动的瘦长体型者或长期精神忧郁者,饱餐后剧烈运动或长期行走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X线钡剂检查可显示胃呈鱼钩状,胃体上部狭长,胃窦部松垂,胃下缘低于髂嵴水平,甚至进入盆腔内。治疗方法为加强腹肌锻炼,必要时可使用胃托。

胃下垂的诱发因素

人体胃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横膈的位置及膈肌的活动力、腹肌张力、腹壁脂肪的厚度、邻近器官和膈胃、肝胃韧带的固定作用来维持,因此,凡能引起膈肌悬吊力不足、腹肌张力降低、腹内压力下降及膈胃、肝胃韧带松弛等的因素均可引起胃下垂。胃下垂与人体消瘦的关系较为密切。胃下垂患者往往并发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小肠及结肠等同时下垂,而这些病证又极易妨碍患者消化,引起消瘦,而进行性消瘦又会促进胃下垂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胃下垂的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1.先天性因素由于腹腔里的内脏生来就得不到有力的韧带支持,也就是悬吊内脏器官的韧带组织十分松弛。所以这类患者除胃下垂外,往往还伴有其他内脏的下垂。有人将胃的形态分成牛角形、L形和鱼钩形等,牛角形的胃壁张力很强,L形胃的张力稍亚于牛角形,它们都不容易发生下垂。相反鱼钩形胃的胃壁肌肉松弛无力,胃的张力很低,经常饱食后,胃便被牵拉下坠。

2.后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主要有:①体形瘦长:瘦长体形者腹壁肌肉乏力,胃常呈低张力型,当胃呈鱼钩状时,即发生无张力型的胃下垂。②多胎生育:经产妇生育过多,腹壁松弛,腹肌张力降低者易发生胃下垂。③疾病影响:患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者,由于过度消瘦,加之卧床少动,可使人处于极度虚弱状态,腹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而发生胃下垂。此外,经常暴饮暴食或食后运动也可以诱发,尤其是鱼钩形胃的人更易发生。此时若机体能够适应和代偿,则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如果胃下垂使食物进入肠管受阻,胃排空迟缓,就会出现膨胀饱闷、打嗝嗳气,甚至呕吐等症状。因食物在胃内滞留,发酵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胃壁,从而诱发胃炎。

胃下垂的临床表现

胃下垂轻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由于餐后、站立位、劳累等因素可加重胃下垂,故这些因素存在时上腹部不适即可加重。胃下垂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为:

1.上腹部不适,厌食恶心,膨胀饱闷,打嗝嗳气,有下坠感,进食后加重。

2.上腹部深处有隐痛,并有压痛,压痛点常因站立和躺卧的姿势不同而不同,这与腹腔内器官、肠系膜下垂、牵拉等有关。

3.胃内食物潴留,行走时有振水音。

4.严重者可有直立性昏厥。

胃下垂的预防

胃下垂多见于体瘦虚弱、腹壁松弛、肌肉不坚之人,故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减少站立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防止本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每日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健身活动。过度劳累,气虚正耗,易致脾虚气陷而发生胃下垂,故切勿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使脾气旺盛而不下陷,可有效地预防本病。日常饮食宜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动植物蛋白及一定脂肪含量的食物,使腹壁有一定的脂肪厚度,这样可有效地防止胃下垂。避免暴饮暴食,可有效地预防胃下垂及其他胃肠疾病,对胃呈低张力型,有胃下垂倾向者,宜少吃多餐,餐后宜平卧少许时间,有利于胃的张力恢复,可预防胃下垂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经产多胎生育者,由于腹壁松弛易患本病,故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胃下垂的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增加腹肌张力,加强腹肌锻炼,餐后取仰卧位,避免过久站立及过度劳累。增加营养,给予助消化药物,以增加腹腔内脂肪,加强腹肌张力。

2.对症治疗腹痛给予阿托品,每次0.5毫克,肌内注射;颠茄每次8毫克,口服,或者每次10毫升,口服;便秘可用果导片,每次0.1~0.2克,睡前服。有报道用三磷腺苷20毫克/次,早、午餐前半小时肌内注射,25天为一疗程,效果较好。

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1.脾虚气陷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形体消瘦,言语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强胃,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18克,黄芪24克,升麻、陈皮、枳实、炙甘草各6克,柴胡4克,当归12克,半夏8克,茯苓、鸡内金、山楂、麦芽、神曲、白术各10克。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每日1剂。恶心呕吐者合旋复代赭汤。

2.肝胃不和脘腹、胸胁胀满疼痛,呕逆,嗳气,嘈杂反酸,郁闷烦躁,善太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逆散加味——柴胡9克,枳实、白芍各18克,炙甘草3克,香附、元胡各10克,山药15克。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每日1剂。兼食滞者加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0克;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各10克;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各10克,乌梅6克。

3.胃肠停饮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心下悸动,水在肠间辘辘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或便溏,或头昏目眩,舌苔白滑,脉弦滑或弦细。

治则:健脾和胃,祛痰逐饮。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半夏各9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克。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每日1剂。脾虚甚者加山药10克,党参15克;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各10克;虚寒甚者加吴茱萸、熟附子各6克。

4.胃阴不足形瘦,面色略红,唇红而干,口干思饮,嗳气、脘腹胀满,身热不适,或有恶心呕吐,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滋养胃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