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2060700000011

第11章 十大胃肠病的防治(7)

4.忌浓茶浓茶及浓咖啡均对胃黏膜有刺激,可诱发或加重慢性胃炎。

5.忌狼吞虎咽狼吞虎咽使食物未能充分嚼细,不能与唾液充分混合,使之不易消化,影响胃炎愈合。

6.忌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突然增加胃的负担,损害胃功能,严重的可发生急性胃扩张或急性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

注意区别食物的属性

胃炎患者讲究饮食治疗,患者应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其中凉与寒类同而次于寒,温与热类同而次于热。还有一类食物,它的性质平和,称为平性食物。食养和食疗必须辨明食物的寒性或热性,才能根据治疗的不同要求进行选择。食物的寒凉性和温热性是从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并经反复验证后归纳出来的,是与人体或疾病的寒热性相对而言的。

例如出现高热、口渴、便结等热性病证的患者,在服用食物后,患者的热性表现得以减轻或消除,表明这种食物属寒凉性;反之,一人因寒凉所致的胃痛、大便泻下稀水的患者,在食用某些食物如生姜、胡椒以后,患者的寒性表现得以缓解或消除,表明这种食物是属温热性的。

凡属寒凉性的食物,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能够纠正热性体质,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性属寒凉类的食物有:麦子、麸子、白高粱、秫米、薏苡仁、黑面、面筋、西瓜子、白芝麻、黑扁豆、绿豆、豆腐、芦笋、藕、莴苣、土豆、荸荠、茭白、竹笋、萝卜、苋菜、菠菜、鸡毛菜、菊花菜、芹菜、君达菜、黄花菜、龙须菜、蕨儿菜、苦菜、茄子、冬瓜、丝瓜、黄瓜、菜瓜、木瓜、苦瓜、甜瓜、西瓜、柚子、梨、广柑、桑椹、香蕉、柿子、柿饼、猪肺、猪肠、驴肉、鸭肉、野鸭肉、鸭蛋、青蛙、田螺、螺蛳、蚌、食油、白糖、茶、荷叶、河蟹等。

凡属温热性的食物,多具有助阳、温里、散寒等作用,能够扶助人体阳气,纠正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性属温热类的食物有:籼米、白面、黍米、黄豆、白扁豆、南瓜子、刀豆、胡萝卜、南瓜、白菜、黄牛肉、猪肚、鸡肉、麻雀肉、鸡肝、鸡蛋黄、鹅蛋、鲫鱼、鲢鱼、草鱼、鳊鱼、黄鳝、河虾、淡菜、海参、石榴、橘子、樱桃、荔枝、椰子、红枣、核桃、杏仁、杨梅、槟榔、佛手、桃、山楂、桂花、玫瑰花、玉兰花、麦芽糖、红糖、酒酿、韭菜、狗肉、白花蛇、海蜇、油菜、香菜、大蒜等。

性属平和类的食物有:大米、玉米、黄粱、赤豆、黑豆、黑芝麻、葵花子、蚕豆、豌豆、豆芽、甜薯、水芹菜、菊花菜、空心菜、包心菜、青菜、菱角、白果、花生、莲子、榛子、山药、百合、芡实、榧子、香菇、木耳、猪蹄子、猪心、野猪肉、水牛肉、乌骨鸡、鹅肉、羊肉、鸡蛋、牛奶、青鱼、鲤鱼、鲍鱼、鳗鱼、鲈鱼、鳓鱼、鲳鱼、黄鱼、甲鱼、泥鳅、海虾、乌蛇、无花果、枇杷、丝瓜、鲜桂圆、菠萝、葡萄、草莓、菠萝蜜、枣、甘蔗、蜂蜜、冰糖、杨桃等。

慢性胃炎的饮食治疗

1.陈皮菊花茶陈皮6克,菊花、绿茶各3克。将陈皮洗净切碎,与菊花、绿茶同放入大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闷数分钟,调入红糖即成。当茶频频饮用。可冲泡3~5次。行气消胀,和中开胃。适宜于肝气犯胃之慢性浅表性胃炎。

2.代代花甘草茶代代花5克,春砂花、炙甘草各3克。

将代代花、春砂花、炙甘草择去杂质,洗净,晾干。放入大茶杯中,加沸水冲泡,加盖闷10分钟即成。代茶频频饮用,一般可冲泡3~5次。疏肝理气,行气宽胸,开胃止呕。适宜于肝气犯胃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3.党参小米茶党参10克,炒小米30克。将党参、炒小米加1000毫升水,煮至500克。代茶饮服,隔日1剂。健胃补脾,养阴止渴,帮助消化。适宜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4.麦冬二参茶麦冬、党参、北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克,乌梅、知母、甘草各6克。将麦冬、党参、北沙参、玉竹、天花粉、乌梅、知母、甘草共研成粗末,放入茶杯中,加入沸水冲泡,加盖稍闷即成。代茶饮,每日1剂。滋补胃阴。适宜于萎缩性胃炎。

5.梅香养胃饮乌梅、麦冬各10克,木香6克。将乌梅、木香、麦冬洗净,共入砂锅,加适量水,用中火煮沸15分钟,用干净纱布过滤,弃渣取汁即成。1日1次热服,连服6日为1个疗程。养胃生津,行气止痛。适宜于胃酸缺乏的萎缩性胃炎。

6.大麦麦芽消食饮大麦芽30克,谷芽20克,神曲15克。将大麦芽、谷芽、神曲同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即成。每日早晚分饮。健脾开胃,消食和中。适宜于厌食症、小儿伤食症、慢性胃炎等。

7.双花山楂蜜饮金银花30克,菊花15克,山楂、蜂蜜各50克。将山楂洗净,切片,与金银花、菊花一同放入锅中,加水2000毫升煎煮30分钟,取汁后,再加水煎取第2次汁,调和两次汁液,复置火上,加入蜂蜜搅匀,烧至微沸即成。每日早晚分饮。清热解毒,开胃消食。适宜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胃炎等。

8.猴头代代花粥猴头菇30克,代代花3克,大米100克,精盐、植物油、生姜末、味精、食碱各适量。将代代花用水漂洗干净,切成米粒大小;猴头菇用热水泡软(第一次泡猴头菇的水留着备用),捞出挤干,去根蒂,再换热水泡发,加入适量碱,反复数次,直至菌体完全酥软,捞出,再用清水反复洗去碱性,切成块。大米淘洗干净,与猴头菇一同放入锅中,倒入澄清的第1次泡猴头菇的水,调入精盐,用大火烧开,撇去浮沫,淋上熟植物油,加入生姜末,盖严盖,小火慢煮1小时左右,揭开盖,放入代代花、味精调匀即成。早晚分服,当日食完。和胃利膈,理气解郁。适宜于肝胃不和之萎缩性胃炎患者。

9.鳙鱼党参汤鳙鱼1条,党参、草果各15克,陈皮、桂皮各3克,干姜6克,胡椒10粒,葱、酱油、精盐各适量。将鳙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党参、草果、陈皮、桂皮、干姜、胡椒洗净,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水,先用旺火煮沸,再转用小火慢炖至鱼肉熟烂,加入葱、酱油、精盐调味,稍煮即成。佐餐食用,饮汤吃鱼肉。

温补脾胃。适宜于慢性胃炎。

10.沙参山药汤北沙参、怀山药各30克。将北沙参、怀山药分别洗净切碎,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水,先浸渍2小时,再煎煮40分钟,取汁;药渣加适量的水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合并两次药汁即成。日服1剂,分早晚2次温服。滋阴益气,补脾养胃。适宜于脾胃气阴不足之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

1.体针体针疗法又称为毫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调通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体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的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

(1)取穴:以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为主穴。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行间为配穴;脾胃阳虚加脾俞、气海、三阴交为配穴;胃阴不足加三阴交、太溪为配穴;瘀血内阻加血海、膈俞为配穴;胃热挟滞加下脘、天枢、内庭为配穴。

(2)施术:脾胃阳虚、胃阴不足者用补法,余用平补平泻法。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耳针耳针疗法是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适应证较广,奏效迅速,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

(1)取穴:胃、皮质下、脾、三焦、交感、神门。

(2)施术:每次取2~4个穴位,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左右耳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梅花针梅花针又称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它是由我国古代的“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发展而来,属丛针浅刺法,是以多支短针浅刺人体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

(1)取穴:胃俞、胃仓、脾俞、内关、足三里、章门、气海、厉兑、隐白、上脘、中脘、下脘、天枢。

(2)施术:用重弹刺法,以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

4.灸法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一种外治方法。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证,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其易于燃烧,气味芳香,且燃烧时热力温和,直达肌肤深部。运用艾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下列方法。

(1)灸神阙:先用细盐将肚脐填平,再取一厚0.2~0.3厘米的姜片,中间用粗针刺数个小孔,然后置于盐上,最后取清艾绒一撮捏成圆锥状,大小如花生米,置于姜片上点燃,待燃尽后,易炷再灸。此方法多用于脾胃虚寒、胃脘冷痛、吐泻并作、四肢厥冷等症,慢性胃炎患者胃痛隐隐、神疲乏力、面黄肌瘦者,每日灸5~7壮,连续灸20~30天,即可收到满意疗效。

(2)灸足三里:取清艾绒捏制成花生米大的艾炷,置于足三里穴处。皮肤上可擦少许凡士林或蒜汁,以便黏住艾炷,然后点燃,可连灸7~10壮,灸完后由于灼伤可形成灸疮(即瘢痕灸法),也可用艾条熏灼足三里处,每天20~30分钟,连灸10~15天为1疗程。瘢痕疗法主要适用于治疗慢性胃炎长期不愈,既可调和胃气、保护胃黏膜,又可增强体质,因而对治疗顽固性胃脘疼痛尤为适宜。用艾条熏灼,刺激较轻,适用于慢性胃炎症状较轻者。

(3)艾条灸法:对于脾胃虚寒之胃痛,或中老年人胃脘隐痛、食欲缺乏,可用艾条温和灸中脘、梁门、足三里穴。具体方法是,取艾条1支,点燃后直对穴位,距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一般灸10~15分钟,使皮肤出现红晕而不烫伤,每2~3天1次,症状减轻后可适当减少施灸次数。病愈后仍可坚持灸足三里,每周1次,或每年定期施灸,不仅能健脾和胃,改善胃肠功能,还可增强体质,防病延年。另外如果患者腹中冷痛,加灸神阙、公孙:伴恶心呕吐者,加灸上脘、关门;伴大便泄泻者,加灸天枢、大肠俞。

每日灸1次,每次10~30分钟。

慢性胃炎的拔罐治疗

1.取穴①胆俞、肝俞、脾俞、膈俞、三焦俞、内关、足三里穴。②大椎、脾俞、胃俞穴或身柱、胃俞、中脘穴。

2.施术取①组穴位用单纯火罐法吸拔穴位,留罐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取②组穴位施行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后,用闪火罐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穴位上,每次1组穴,留罐10分钟,隔日1次。

胃黏膜脱垂

什么是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指胃窦黏膜经幽门脱垂入十二指肠球部。一般认为,因胃窦黏膜慢性发炎,黏膜下结缔组织疏松,黏膜易在肌层上滑动,当胃窦蠕动时,很容易将黏膜皱襞推入幽门,使之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本症常见于30~60岁的人,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倍。临床上可无症状,亦可表现为不规则的上腹痛、嗳气、恶心或呕吐,以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等。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剂检查,典型十二指肠球底部有伞状的凹陷缺损,这是由于胃窦黏膜皱襞脱垂入球部所致。一般认为,胃黏膜脱垂是胃窦部黏膜皱襞活动度过大和强烈的胃蠕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胃窦部有慢性炎症时可导致胃窦部黏膜皱襞增殖、肥厚,甚至加长,再加上这部分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比较松弛,如遇胃蠕动增强时,就能把粗厚而加长的胃窦部黏膜皱襞推过幽门而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正常胃黏膜中的内环肌和外纵肌具有一种独立的运动功能,这种运动功能不受胃壁肌肉层收缩的影响。通常在胃黏膜收缩之前,黏膜皱襞都排列成横行状,但当胃黏膜收缩时,一部分横行的皱襞会慢慢地转变成直条状皱襞,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直条状皱襞会远离幽门部而逐渐向贲门部延伸。一旦胃黏膜有水肿、炎症或肿瘤等病变时,由于这种独立的运动功能已不复存在,因而胃黏膜皱襞已不能向贲门方向延伸,相反地跟随着胃蠕动挤向幽门部,最后就脱垂在十二指肠球部内。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正气耗伤,失于升提,胃黏膜松弛下脱所致。临床以脾气虚弱、气虚下陷及肝胃失和、气机郁滞最为多见,可用益气补脾、疏肝调气等法治疗。

胃黏膜脱垂是怎样发生的

胃窦部黏膜为什么会松弛和脱垂呢?一是有的人胃窦部黏膜下结缔组织较松弛,和其相贴的肌层结合不紧,当胃频繁蠕动时,黏膜易在肌层上滑动形成许多更大的皱襞致使其堆积、延长和垂落。二是黏膜肌层先天性发育不良或中老年人生理性退行性改变,在胃窦部收缩时肌层无足够力量,不能使胃窦部黏膜皱襞保持正常的纵行,而是把黏膜皱襞卷成环形推入幽门口。

胃黏膜脱垂的临床表现

本病易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的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主要临床表现为:

1.上腹疼痛无规律性的上腹痛,常伴腹胀、嗳气、恶心和呕吐。进食可诱发或加重上腹痛,呕吐后上腹痛可缓解。睡眠时右侧卧位可使疼痛加剧,反之,疼痛减轻。服用抗酸或抑酸药物一般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