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自然与城市(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12059300000013

第13章 人类—环境系统

人类—环境系统是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作为人类—环境系统的全部要素构成,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个系统发生相应的反应。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规律性,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二者的发展、演化始终密切联系在一起,表现为两个系统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而不停地进行作用与反作用。环境给人类以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使其得以充分发展,人类则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对环境施加影响,即表现为对环境进行培育和破坏两个方面的作用。

人类社会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环境系统概念的提出,意义在于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作为有机的统一整体来对待,强调社会发展同环境发展的一致性,强调人类必须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认识环境、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作为自然界中有意识的自然物,人类要正确认识人类—环境系统的内在规律性,通过自身自觉的、能动的作用不断调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人类—环境系统不断地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人类的诞生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科学事实明晰地告诉我们: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改变了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才有了生命的世界,才有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这就是地球生物圈的演变历史。

人类的诞生过程

让我们带着“温故知新”的目的,穿越漫漫时空,去翻开地球那奇丽壮观、惊心动魄的生命孕育成长画卷吧。

大约46亿年前,地球刚由一团熔融火球冷却成为具有坚硬岩石圈壳的行星,死寂地绕着太阳运行。它外受太阳和宇宙射线的高强度辐射,内受高温高压岩浆的剧烈冲击。于是地球骤冷骤热,地震不断,火山爆发不绝,并且其中的元素起化学反应,不断有甲烷、氨等气体分子和水分子生成。

人类—环境系统如此历经10亿年,终于形成了环绕全球的无氧大气圈和覆盖地表的水圈。但是,此时的地球依然是一个绝对的无机环境。内外力的继续作用又造成了陆地、海洋和大气的分化,为生命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继而又在闪电能量的作用下,大气中的氨和甲烷溶于海水中,变成复杂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分子聚集一起就形成了最初有生命的简单细胞。于是,地球生命就这样在原始海洋中孕育。大约距今32亿年前,在海洋中出现了无细胞核的原始生物——细菌和蓝藻。

由于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分子,大气中才开始积累氧气,生命也实现了由无氧发酵进化到有氧呼吸的飞跃。又过了15亿年,具有真核细胞的绿藻类植物出现,它更强烈的光合作用加速了大气中的氧浓度,又使生命进化实现了由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飞跃。距今7.5亿年前,简单的海洋生态系统出现,并且诞生了最简单的原生动物。大约距今4.2亿年以前,由于大气中氧的浓度超过了10%,于是受宇宙射线和紫外线作用,臭氧层形成。臭氧层的出现对生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有效地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紫外线,使生物免受致命的杀伤,这就给海洋动植物的登陆创造了必要条件。

于是在距今3.5亿~4.2亿年前之间,海洋中的蕨类植物成功登陆,大地绿化,并且昆虫和节肢动物出现。距今3.5亿年前,陆地已普遍绿化,在海中经历了30亿年进化而成的脊椎动物登陆成功。又在距今1.8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勃勃生机:以裸子植物为主的热带雨林铺天盖地,爬行动物恐龙四处横行。接下去就是迄今也说不清楚的突发性灾难降临:在短时间内,恐龙灭绝,雨林退毁。又过了3000万年,陆地生机才得以复苏,以被子植物为主的热带雨林替代了裸子植物雨林,哺乳动物不仅进化成形而且取代了昔日恐龙的地位。这一次动植物的演替奠定了今天生物圈的基础。

到了距今数百万年的时候,地球上湿热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寒冷,导致雨林退减,草原出现。于是,由距今7000万年前哺乳动物中分化出来的灵长目动物中的一支,被迫告别它们无忧无虑的树上生活而来到地上。这就是半地栖古猿。为了觅食和防敌,它们开始直立以环视草原上的情景。紧接着地球上普遍发育第四纪冰川,森林大面积消灭,很多生物死亡。这时,形态结构适于地面生活的古猿被选择下来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后又从古猿中分出一支向人类发展的支系——拉玛猿。

当拉玛猿完全确立了直立姿态并且开始用手制造简单工具时,地球上奏响了其生命进行曲的最动人的乐章:人和猿分家了!人类诞生了!从此地球进入了光辉灿烂的人类历史的时代。

此后,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怀抱中又成长了200多万年。尽管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人类脱离了野蛮而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历史,但是他始终未能脱离也无法脱离生物圈的怀抱。

以上的地球生命史告诉我们:人类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诞生、生存与发展从来离不开地球环境,更具体来说就是离不开地球生物圈这个环境。地球生物圈孕育和养育了人类,它是人类名副其实的母亲,是人类当思尊重当思回报之所在。

地球生命进化的潺潺流水流淌几十亿年,才变成了川流不息的长河,可见地球生物圈的形成是何等不易。而没有生物圈,就绝不可能有人类的昨天和今天。

因而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善待并珍惜生物圈,善待自然环境。因为它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毁了这个以生物圈为主体的自然环境,就等于毁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之路。因此,善待自然环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人类的环境

人类的环境,即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恩格斯说:“人的生存条件,并不是当他刚从狭义的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时候就现成具有的,这些条件只是由以后的历史发展才造成的。”换言之,即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像动物那样仅仅以自己的身体去被动地适应生存条件,而是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去主动改造生存条件。

人与自然因此,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同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并非单纯的自然环境。以内容和性质来分,人类的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部分。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所造成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基础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又如人类的定居、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情况和城市建设等等,都属于社会环境的内容。它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共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活,就是指人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人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社会环境,同时也给自然界深深地打上各种人类社会活动的烙印,它们相互促进或制约。由于人们对这一关系的研究刚起步,更由于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因此,当前环境科学所讨论的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不过应当指出:通常引发一个环境问题的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总是共同作用的,因此,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加以统一讨论是寻求最佳解决办法的有效途径。

以环境范围的远近大小并且侧重于自然环境方面来分,人类的环境又可以由小到大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宇宙环境。

(一)聚落环境

聚落环境是指人们平常聚居与活动范围内的局部自然环境。它又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等等。聚落环境具有明显的人工环境特征,其环境要素有空气、水、土壤、阳光、食品等。这是被人类首先污染,同时又首先被列为环境保护前沿阵地的环境范围。

(二)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相互交错渗透而构成。这一环境范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并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例如,沙漠与河流三角洲,其地理环境差别就非常之大。

(三)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指地下坚硬的地壳层,可延伸到地核内部。它可向人类提供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同时也可能产生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