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外艺术常识
12058200000005

第5章 油画艺术欣赏(5)

创作此画时,画家刚过50岁,正值创作的盛年。如果说他早年的《卖水人》这样的作品还有卡拉瓦乔风格的影子,那么这时候的委拉斯凯兹早已创造了自己的艺术王国。他对解剖、造型、色彩的把握在这幅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致于人们在这样的作品前很难意识到这只是一张画。人们的全部注意力被画家对人性的描绘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这是绘画史上的奇迹之一。难怪教皇会感到吃惊,他无论如何想象不到,这位西班牙画家竟能在他的善于伪装的外貌下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以阴谋和狡诈著称的权势人物的内心世界。委拉斯凯兹的力量就在这里。

苏珊福尔曼肖像

佛兰德斯鲁本斯佛兰德斯是西欧的一个历史地名,泛指古代尼德兰南部地区,位于西欧低地西南部、北海沿岸,苏珊福尔曼鲁本斯。

包括今比利时的东佛兰德省和西佛兰德省、法国的加来海峡省和北方省、荷兰的泽兰省。

佛兰德斯,也称为佛莱芒(法语音译)。这个词语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于公元7世纪,本意有流动之意。

佛兰德斯曾是中古欧洲的一个重要的封建诸侯国家,通常是法兰西王国的封邑,大约是现在的法国东北一角(北部省)到比利时大半,也包括了尼德兰西兰省的南部。

11世纪的时候,佛兰德斯发展成欧洲最富有的地区,开始了它的黄金时代。他们从英国进口羊毛,纺成面料卖给欧洲大陆,繁荣的纺织贸易使佛兰德斯很多城市变得富有,也拥有了权力。直到1300年,根特、布鲁日、安特卫普等城市都从贵族条例里获得了城市自主权,发展出令人自豪的城市文化。

17世纪欧洲出现了四位鼎立的大画家:意大利的卡拉瓦乔、佛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和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其中唯鲁本斯最幸运,他不仅是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而且可以代表17世纪整个西欧的绘画。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国。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了鲁本斯画家生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后来又在母亲的安排下师从几位画家,21岁时他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

1600年,鲁本斯前往意大利继续学习绘画,曾为曼图亚公爵作画,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提高其艺术素养与教育水平。他曾钻研过古罗马画作,并通过摹仿绘画大师们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由于这段经历,他此后的许多画作受提香、米开朗琪罗和卡拉瓦乔等人的风格影响很大。这一时期鲁本斯的绘画风格已经基本成熟,也因其出色的画作与圆滑的为人,获公爵提拔为大使,获得经常访问西班牙与意大利各城市的机会。这期间他所创作的名画包括《莱尔马公爵骑马像》、《圣海伦娜》、《竖起十字架》、《基督戴荆冠》等,带有威尼斯画派的风格。

1608年,鲁本斯的母亲去世,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成为了布鲁塞尔宫廷画家。一年以后他迎娶了安特卫普当地一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的女儿伊莎贝拉。他为安特卫普大教堂所画的两幅祭坛画作品《上十字架》与《下十字架》确立了他作为比利时最杰出的宗教画家的地位。这一时期可以算是鲁本斯绘画生涯的巅峰,欧洲许多王室与贵族宫廷都纷纷向他订画。一是因为他的绘画作品气势宏伟、色彩丰富且充满动感,为欧洲的达官显要所喜爱;另一方面也因他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声望,具有出色外交才华且博学的鲁本斯与当时欧洲几乎所有的显赫家族都有交情。由于订单应接不暇,鲁本斯在安特卫普创建了一间私人画室,雇佣了许多颇有才能的画家做其助手。他的大部分画作都集中在宗教题材、人物肖像和古代神话故事中,著名的画作包括了《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玛丽·美迪奇的生平》等,其肖像画作品更是在欧洲上流社会受到极大欢迎。

1621—1630年,鲁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还为伦敦的宫廷白厅作过一幅题为《祝福和平》的天顶画。鲁本斯本人显然也很喜欢这种外交工作,曾评论说“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

在第一任妻子伊莎贝拉去世4年后,53岁的鲁本斯又娶了16岁的海伦娜为妻,海伦娜也成为多幅鲁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儿,包括《海伦娜在花园里》、《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和《皮毛装束的海伦娜》等。他与海伦娜生有5个孩子,最小的一个直到他去世后8个月才出生。他与伊莎贝拉也曾育有3个孩子。鲁本斯对欧洲绘画产生过重大影响,德拉克洛瓦、康斯特布尔和雷诺阿等人都曾受他画风的影响。

画家投入积极的创作活动,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特别注重以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这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几乎主宰着他一生的创作活动。

鲁本斯一生的创作中,主要是宗教神话题材。他在基督教题材的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教会的制约。但在神话题材创作中,就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鲁本斯从威尼斯大师们那里获得色彩造型的启迪,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将色彩艺术进行了尽善尽美的发挥,超过了他所尊重的威尼斯画派的成就。鲁本斯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画家,虽然宗教神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但他还是用世俗的人物和自然去描绘神界人物。正如法国美术史家丹纳所言:“他的作品表面上涂着一层天主教的圣油,而骨子里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一切都是异教的。”在鲁本斯的作品中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充满美好理想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由于他所在上流社会环境,要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体态胖肥,皮肤细嫩,搔首弄姿,扭捏作态,而男子都是浪荡公子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兰德斯贵族资产者追求享乐和骄奢淫逸的生活情趣。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运动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鲜明的对比、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艺术感受。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世,53岁时又与一位16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娜·富尔曼结婚,仍过着幸福生活。在63岁时他走完了自己艺术的一生,为人类艺术宝库贡献了3000余幅艺术珍品。法国美术史家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

这幅《苏姗娜·芙尔曼肖像》算是他最成功的一幅(作于1631—1632年;一说作于1625年左右)。这幅肖像画是用漂亮和生动的色彩笔触来描绘的,线条十分流畅。和他的主题性绘画一样,举凡人体形象,都画得骨质健壮,过于肉感,这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形象的特点,也许这就是画家眼里的理想美的标准吧。在这里画家还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情绪;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画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鲁本斯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他一生总共画了达2000幅油画,题材的广泛性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而他与海伦娜·富尔曼结婚(1630)以后的10年,则更是他艺术上的光辉时代。此画绘于木板上,约有79×54厘米大,现藏于伦敦国立画廊。

吉普赛女郎荷兰哈尔斯

哈尔斯,生于荷兰安特卫普。关于其生平和为人,可靠的史料极少,长期以来传说极多。不过,哈尔斯确实一生潦倒,甚至在1630年许多顾吉普赛女郎哈尔斯主委托他作画的时期,因欠债而为肉铺和鞋匠所控告。晚年更是穷得可怜,临终前4年,全靠哈勒姆市政当局施舍的一笔定期救济金才赖以活命。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运用洒脱而准确的笔触来塑造形体,使画中人形神兼备,成为有性格的典型人物。其作品总数为250幅左右,但迄今还没有发现过哈尔斯的素描稿。这或许是由于画家作画速度慢,习惯于不打底稿,就胸有成竹地在画布上直接作画。

哈尔斯可能于1600年前后师从样式主义画家兼评论家曼德尔习画。留存到今天的最早署有年代的油画,为《雅各布·扎菲厄斯像》(1611年,哈勒姆,哈尔斯博物馆)的一块残片。以此画的风格为依据,基本上可以确定,哈尔斯的另外几幅油画,包括《持头骨的男子肖像》(伯明翰,巴伯美术专科学校)等亦属早年作品。

约1616年,哈尔斯的独特画风终于形成。《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们的宴会》(1616年,哈勒姆,哈尔斯博物馆)等突破了传统的荷兰团体肖像画程式的束缚,画中人不再显得呆板,而富有性格特征,画面气氛热烈,洋溢着荷兰人的乐观主义。这类油画不仅色彩响亮,而且笔法流畅,从中可以察觉出不久后他即将运用的笔融分割画法的迹象。

17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斯绘制了许多带有肖像画性质的风俗画。这些画流露出民主思想和对人民形象的浓厚兴趣。他塑造了从军官、富裕的中产者一直到社会底层人物的各种典型人物。这类风俗画充满了欢乐而爽朗的情绪,画中人看上去大多是健康而愉悦的,例如《微笑的军官》(伦敦,华莱士)、《吉普赛女郎》(1628—1630年,巴黎,卢佛尔博物馆)、《马莱·巴贝》(俗称《哈勒姆女巫》)等。画家以非凡的准确性抓住了人物瞬息间的表情和心理状态,尤其善于描写那种往往会转化为大笑的微笑。

留存到今天的哈尔斯的团体肖像画总共有8幅(1616—1666年),全部陈列于哈尔斯博物馆中。前期的团体肖像画,如前面提到的《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们的宴会》等,色调鲜艳明快,充满愉快情绪;最后两幅团体肖像画《哈勒姆养老院的男主持人》和《哈勒姆养老院的女主持人》(均作于1664年)则以灰暗色调为主,渲染了人物深沉、含蓄、内向而细腻的内心活动,画面洋溢着画家后期创作特有的悲剧性气氛。

哈尔斯的创作,标志着欧洲现实主义肖像画发展的高峰,是荷兰美术史中现实主义肖像画和风俗画的奠基者。其油画突破传统画法的束缚,运笔洒脱,色彩简朴而明快,对后来欧洲绘画技法的改进有较大启发。他的弟弟D·哈尔斯以及5个儿子均为画家。哈尔斯家族中的这些人以及可能是他弟子的画家奥斯塔德、A·布鲁韦尔、J·M·莫莱纳尔等,被后人称为哈尔斯画派。他死后曾长期被人们忽视,直到17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运动先后兴起,哈尔斯才被重新重视,被公认为仅次于伦勃朗的17世纪荷兰大画家。

画中这个女子流露的妖冶而肉感的表情,与哈尔斯所描绘的许多保守、正经的女性,简直无法相比拟。没有戴着帽子的头、大胆裸露的胸部、鲜明的红色衣裳、同样颜色的嘴唇和发带,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形象。在明亮的光线下来看这幅画,会发现哈尔斯在画这幅作品后完全没有再作任何的补笔,显然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意让这个女子露出胸部。至于其中缘由,只有任君猜测了。

像这般在绘画中明白地把性强调出来,并导致公众引发种种联想的事情,在现今看来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由于这幅画是个高级妓女委托他画的,是要作为吸引客户之用,而且很可能就是要挂在她的房间前面。事实上,在1681年时就有位经常旅行的法国人在造访阿姆斯特丹后,记载了他的观光心得,认为除了巴黎之外,据他所知没有其他都市充斥着如此多的诱惑。

1640年的高达宗教会议上,将欠检点的行为斥责为不名誉的服装和令人不快的裸露。神职人员也决议对于此行径之人,将依教会条例作如下惩处,禁止其领受圣体。但是,这项敕令却对吉普赛人完全不具效力,因为当局其实把他们视为异教徒看待。在公众面前他们的存在虽然是于法不容,但是在乡村里,吉普赛人所拥有的治病技术使他们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家族以外的人都不得进入的房间,他们却是通行无阻的。

夜巡荷兰伦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