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飞向蓝天的历程(趣味科学馆丛书)
12057200000018

第18章 军用飞机大全(7)

随着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和空战特点的改变,今后轰炸机将向抗电子干扰、“隐身”、提高突防能力、生存能力以及提高轰炸精度等方向发展,以B—1、B—2隐形轰炸机为代表。

“水轰—5”

“水轰—5”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用于中近海域海上侦察、巡逻警戒、搜索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1968年“水轰-5”的研制正式得到批准,1970年完成总体设计,次年总装出第一架原型01号。1971年就以110%的设计载荷达到并超过全机静强度破坏试验的技术要求,并总装成功。02号原型机于1973年12月实施首次地面滑行,并于1975年5月在湖北荆门漳河水库下水,开始水上试验。1976年4月3日首次进行水上起降试飞。1986年服役,从而开始接替陈旧的“别-6”和“青-6”型水上飞机。“水轰-5”可以在海上、江河湖泊及水库中起降,并具有超低空、大航程、全天候、大载弹量、短距起降和抗波浪性好等特性。

基本性能:机长38.9米;机高9.80米;翼展36米;起飞重量45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36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556千米/时;实用升限10250米;爬升率11.3米/秒;最大航程49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11小时53分;最大机内载油13417千克;起飞滑水距离482米;着水滑跑距离853米。

轰-6轰炸机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制中型喷气轰炸机轰炸机。该机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该机的各个改进型在我军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至今该机仍是我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轰-6轰炸机

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轰炸机轰炸机,后一度终止,1964年3月恢复研制。轰-6是当时中国试制的吨位最大的飞机,全机零件多,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及工作量大。在试制过程中,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组织技术力量,补齐了苏联未提供的强度计算等资料,编制了新工艺和关键技术资料,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应用了多项新技术。该机于1968年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填补了航空工业的空白。

轰-6的主要作战武器为多种普通炸弹,舱内正常载重量3000千克。

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关炮,机头1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2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1981年,在轰-6机上加装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深受部队欢迎。为了提高轰-6的自卫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轰-6机加装自卫干扰设备的改装。

其炸弹武器包括核弹和普通炸弹、高阻爆破炸弹等。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我国研制的各种空投型核武器。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在此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因此,实际上这是一架我国组装的轰炸机),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1964年改装完毕。1965年5月14日,中国轰炸航空兵某师李源一机组驾驶这架轰炸机(50671)飞机,首次空投原子弹爆炸成功,李源一机组为此立集体一等功,第一飞行员李源一和第一领航员于福海记个人一等功,其他四名同志记二等功。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以及聂荣臻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副师长李源一和领航员于福海等人。1988年5月15日,轰-6甲通过生产定型,解放军空军拥有了国产化的大型轰炸机,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轰-6甲执行了我国第一次氢弹试爆。

随后在甲型的基础上发展了轰-6乙型中程侦察机,1979年定型,装有航丁-42型红外相机。到1975年,轰-6丙型开始论证,1977年开始研制,1980年首飞,1983年5月完成鉴定,同年年底交付空军。主要改动包括加装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条,增强了轰-6的自卫能力。之后还发展了轰电-6Ⅰ/Ⅱ/Ⅲ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Ⅰ/Ⅱ电子侦察机等。1987年Ⅰ型机由空军开始研制,1990年6月首飞,1992年定型。Ⅱ型机1993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

海军航空兵于1967年轰-6还在研制时就提出了研制反舰改型轰-6丁(轰-6D),因“文化大革命”影响,1981年8月29日才首飞成功。经多次导弹试射后,1984年12月24日轰-6丁通过技术鉴定,批准生产交付使用。1985年通过鉴定。轰-6D主要作为反舰导弹载机,保留了原有作战能力。装备了C-601、C-801等多种反舰导弹。

“兰开斯特”轰炸机

飞行中的兰开斯特兰开斯特轰炸机作为二战中皇家空军轰炸机的主战机种,能与美国B-17空中堡垒相匹敌,这是一种可对区域目标进行密集轰炸,而不是对点目标进行精确轰炸的夜间轰炸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空军实施夜间进攻最成功、最著名的轰炸机。兰开斯特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达18000磅(1磅约为0.45千克)。在实施区域空袭时,可以投掷巨型圆柱体重磅炸弹,巨大爆炸当量可以产生无比的破坏威力。“兰开斯特”累计出击156192架次,高居全英之首。累计投弹608612吨,占英国皇家空军战时总投弹量的2/3。兰开斯特轰炸机1941年服役,配备了1460马力的劳斯莱斯“梅林-20”发动机。除了发动机功率和个别细节有所提高外,兰开斯特系列轰炸机并无改进,累计生产量达到7377架。

作为战时英国最大的战略轰炸机,以夜间空袭为主要作战手段,几乎包揽了全部重要的战役、战斗任务,以意外少的损失,赢得了巨大战果,为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B-17轰炸机

波音B-17飞行堡垒也许是二战中美国制造的最著名的重型轰炸机,她的声望远超过了生产数量更多的同胞:联合公司的B-24解放者。美国一共生产了12677架B-17,到1944年8月,美国陆军航空军至少已有33个B-17轰炸机大队部署在海外作战。

1943~1945年间USAAF在德国上空进行的规模庞大的白天精密轰炸作战中,B-17由于优异顽强的表现而声名大振。飞行堡垒具有优良的高空性能与出色的抗损能力,往往在遭到巨创后仍能继续飞行,在后期的型号中,装备了更强大的防御武器,所有这些使它赢得了机组的信赖与喜爱,他们相信B-17能在德军战斗机和高射炮的火网中生存下来,带领他们安全返回基地。

1935年7月28日,Model299在西雅图首飞,试飞员是波音的莱斯利·R·陶尔。相传一个见过Model299试飞的记者在评论中使用了“飞行堡垒”这个词来描述这架外形庞大的家伙,于是“飞行堡垒”就流传了下来并成为B-17响当当的正式绰号。

B-25轰炸机

B-25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主要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作用。虽然B-25的航程还是很短,但是猛烈地扫射使它成为一种令人生畏的武器也给予它以新生。

在前机身两侧加装机枪的B-25CB-25的机鼻里安装了75毫米机关炮。第三轰炸大队用这种新型的船用加农炮射击运输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次,用75毫米机关炮摧毁了一艘驱逐舰的射击指挥仪,使得军舰不能正常地进行射击。接着用1000磅(1磅约为0.45千克)炸弹击沉了驱逐舰。因为B-25所进行的改型,B-25有了一个新型号——“G”型。

“G”型拥有这件特殊用途的武器,它适合用来对付小型舰船、货船、建筑物等类似目标。飞机每次可以进行三到四回攻击。机炮是手动装填,在摇摇摆摆的飞机里这可是一个挑战。

1942年4月18日,16架B-25B离开了大黄蜂航母的甲板,直飞700英里(1英里约为1.61千米)以外的目标——日本本土。在四个月以前,珍珠港被猛烈地轰炸之后,FrancisLow海军上尉筹划并执行了这次计划,使用美国空军双引擎中型轰炸机从海上起飞轰炸日本,然后降落在中国。吉米·杜立特陆军上校志愿负责这次空袭计划。

他们发现中型轰炸机可以从航母上起飞(刚刚能起飞而已),但是它们不能够降落在航母上。这样飞机只能降落在中国内地的基地上。于是杜立召集志愿人员参加。1942年2月3日,飞行员们成功试验了驾驶B-25从大黄蜂上起飞。为了轰炸做准备,他们多载了1141加仑(1美加仑约为3.79升)的汽油,移除了机腹的机枪舱(后来移除了更多的机枪),把帚柄漆成黑的插在机尾假装尾部机枪。

2月2日,16架B-25停在甲板上,大黄蜂从旧金山起航,向目标地——离日本400英里的北太平洋驶去。但是他们在飞机的航程外遇到了日本的警戒船,于是不得不起飞。严格地来讲,从现有资料来看,这次空袭对四个日本城市:东京、神户、横滨和名古屋造成的损失很小。所有的飞机都不可能返回起飞时的航空母舰。11名机组人员跳伞,4架坠毁,一架迫降在苏联。多数的机组人员降落在中国。他们在中国抗日军民的帮助下,躲避过日本人的搜捕,最后逃回了美国。

但是这次轰炸对日本人士气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另一个影响是,促使日本人发动夺取中途岛的计划。在这次战役中四艘日本航母被击沉,结束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军事优势。

B-29轰炸机

波音B-29超级空中堡垒是整个二战中最杰出的重型轰炸机,创下了多个轰炸机之最:载弹量9吨、航程6000千米,能在万米高空以600千米/小时速度巡航。

B-29的研制是对当时航空科技的重大挑战,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遥控自卫武器并应用中央火控系统和全增压乘员舱的轰炸机。B-29在二战中是专门用于对付日本的武器,很好地完成了美国陆军航空军“让战火在敌国的领土上燃烧”的战略轰炸意图,摧毁了日本的战争基础,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结束。也许今天人们提起B-29,就会联想到在广岛和长崎上空爆炸的两枚原子弹。

因为轰炸机需要在高空打开炸弹舱投弹,所以采用全增压直通舱是不切实际的,波音决定只在驾驶舱和机身中段有人员的部位进行气密增压,形成前后独立的增压舱,增压舱之间由通过炸弹舱上方的气密管道相连,机组可以通过管道达到另一个气密舱,这个特点被以后波音所有的远程轰炸机设计所继承。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1938年服役,1938年一年就生产了950架。

二次大战开始之前,德国空军已经装备了9个俯冲轰炸机团,共350架。斯图卡轰炸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的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发声装置。这让斯图卡在俯冲时能够发出一种极为尖锐的声音,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以制造一种恐怖心理,摧毁敌人士气。

1939年9月1日,德军撕毁日内瓦协议,全面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整个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00多架斯图卡轰炸机攻击波兰重要据点和保护德国的突进机械化部队。其中140架Ju87对华沙市附近的桥梁、炮兵阵地、街道和铁路进行了大规模准确的轰炸,摧毁了波兰人精心修筑的大量坚固据点。失去了这些据点,迫使华沙10多万波兰守军投降。9月16日,斯图卡袭击了布祖拉河两岸的许多渡口,当场击沉了海尔港内1540吨的“韦佛尔”号驱逐舰及“克里夫”号布雷舰。9月9日,15万波兰军队终于会合到一起,它们向波兹南的德军发动大举进攻。但是此时德军的空军联络小分队已经和巡航的斯图卡联络上,冲锋的波兰人还没有遇到德军的地面部队就遭到大批斯图卡的轰炸。波兰人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规模的轰炸,斯图卡尖利的啸声、密集的炸弹摧毁了波兰人的意志。连久经战阵的老兵也露出绝望的眼神,波兰部队随即溃散了。

波兰战役结束,整个战役中斯图卡只损失了38架,大约占参战斯图卡总数的10%(这个数字少于德国空军的平均战损——18%)。由于波兰空军主力的80%在开战1周内就失去战斗,而且波兰军队也缺少足够的防空武器,斯图卡的一些缺点被掩盖了。

1940年丹麦和挪威争夺战中,斯图卡仍然十分出色,除了用精确的投弹支援德国步兵以外,斯图卡R型还成功地封锁了海岸线,切断了英国远征军对这两国的支援。

斯图卡击沉了1艘英国巡洋舰,重创2艘挪威战舰,还击沉了几艘英国远征军的运输舰,阻碍了英国人增援的步伐。

在之前的低地国家的战斗中,斯图卡配合德军伞兵部队迅速占领了这些国家的很多重要据点。斯图卡对荷兰城区的轰炸,还导致了荷兰政府的投降。

斯图卡的很多问题在法兰西战役中集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