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飞向蓝天的历程(趣味科学馆丛书)
12057200000001

第1章 飞翔的梦想(1)

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却在人类的心中种下了梦想。人类可以像猿猴那样在树上攀援、可以像鱼儿那样在水里畅游,却不能像飞鸟那样在空中翱翔。也许正因为自己不能飞行,我们的祖先在神话故事中创造了能够腾云驾雾的神仙,或者骑着扫把的女巫,以寄托对天空的渴望。

然而人类不仅仅满足于精神上的飞翔,试飞行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古人认为人之所以不能飞,是因为缺少翅膀,因此,只要造出一个合适的翅膀就能像鸟儿一样飞翔了。早在中国西汉,就曾有人用鸟的羽毛制成翅膀,绑在身上从高台上跳下并滑翔了几百步。历史上这样的“飞人”还有很多,他们本想像鸟儿那样拍拍翅膀直冲云霄,结果大都非伤即亡。不过,也有少数的“飞人”比较成功。据说在公元13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的时候,亲眼看到有人乘着风筝在空中飘舞的景象。

100年前,当莱特兄弟“起飞”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料到自己制造的飞行机器竟会如此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虽然当年的飞行距离只有36米,却将人类带入了飞行的时代。从此,人类不必再去羡慕拥有翅膀的鸟儿,我们飞越海峡,横贯大陆,飞翔在地球的高山和大洋之上。然而这还不够,人类还冲出了大气层,踏上月球,飞向宇宙的深处。

古人的飞翔梦

嫦娥奔月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充满幻想的童年,那时候,都情不自禁地会对空中滑过的飞鸟、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羡慕不已,幻想自己要是能长上翅膀飞起来该是多么惬意。动画片中那些会飞的主人翁,就是孩子们渴望飞行的象征;而每当中秋节,一边吃着月饼、仰望晴朗夜空中皎洁的月亮,一边听老奶奶讲述月亮上面捣药的玉兔、嫦娥在月宫里面翩翩起舞的故事。这让幼小的心灵蠢蠢欲动,恨不得也飞到月亮上面去旅游参观一次。

可是在古代,人们对鸟儿只能羡慕,对月亮只感到神秘。他们望着神秘辽阔的天空,在心里演绎着美丽的幻想,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人类飞天的神话和传说。

传说我们的始祖黄帝就是骑着龙到天上去做神仙的;征服洪水的大禹也曾经驾着龙到天空游玩。传说中的周穆王访问西王母的时候,曾经乘一辆“黄金碧玉之车”,腾云驾雾,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仑山;而作为主人的西王母,乘坐的是一辆更为华丽的“紫云车”。再比如那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乘龙快婿”就说的是秦穆公的女婿是乘龙的肖史,女儿是跨凤的弄玉。他们都能在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著名长诗《离骚》里,想象自己坐在飞龙拉着的车里,在空中飞行:云彩像一面面旗帜迎风飘扬,凤凰在他的旁边飞鸣。他飞过高峻的昆仑山,飞过望不见人烟的流沙,最后到达广阔的西海。至于《西游记》里那个大名鼎鼎的孙悟空,更是了不得,“点头八百、扭腰三千,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至今保存在甘肃敦煌石窟里的壁画,还给我们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飞天”的形象。

我国古代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是最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嫦娥”亦作“常娥”,据说是古代英雄、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古书《淮南子·览冥训》里面这样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大意是一位名叫嫦娥的女子,非常漂亮,她感到人间生活的寂寞,向往能腾云驾雾,像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她的丈夫后羿从西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有一天,嫦娥趁丈夫不在时,偷服了长生不死药。没想到一会儿,她就变得身轻如燕,抱着心爱的小白兔不由自主地飞了起来。最后告别了凡间,一缕烟似的一直飞进月宫,来到月宫过着神仙的生活。

嫦娥飞到月宫后,时间久了,感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开始想念人间和丈夫,就像李商隐的诗里面说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孤寂心情的写照。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又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时,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第二天晚上,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嫦娥果然由月中飞来,夫妻重聚,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泄。

还有个传说,有个仙人叫吴刚,因为他犯了过失,被罚到月宫去砍伐一株五百丈高的桂树;结果是刀砍下去以后,桂树就会自动愈合,吴刚只好一直不停地砍树。毛主席在那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中,也引用了这个故事,说吴刚捧出桂花酒来招待烈士的忠魂,嫦娥也为他们翩翩起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2007年10月24日,在长征火箭的托举下,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于11月7日进入200千米的环月工作轨道;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绕月飞行,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降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实现了预期目标,成功完成硬着陆。撞击月球地表的一瞬,也是这位中国首个探月使者生命的最后一抹绚烂,为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嫦娥一号”在空中度过了495天,大大超过其为期一年的设计寿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伊卡洛斯飞向天空

不仅中国古代流传着这些飞天的神话,外国也有很多类似的神话传说。

古希腊有一则神话:在公元1200年前,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建筑师代达罗斯,他用斧头、锯子、钻和胶来建筑宫殿、帆船。后来,他被诬告犯有叛国罪,从雅典放逐到地中海的克利特岛。在克利特岛上,代达罗斯建造了迷宫,盼望在这个迷宫中能抓到牛首人身的怪兽。这件事触怒了克利特岛的国王,国王把他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囚禁在他建造的迷宫中。父子两人想离开这个苦难的地方,回到故乡去。但国王阻挠他们回国,没有国王的命令,是不可能得到任何船只的。一天,代达罗斯看到大雁南飞,灵机一动,就想方设法收集了不少海鸟的羽毛,把这些羽毛用藤和蜡固定起来,做成了翅膀。也给他儿子伊卡洛斯做了一副翅膀。他们将翅膀固定在背上,腾空而起,飞出了监狱,翱翔在海洋上空。儿子伊卡洛斯由于年轻、好奇,竟不顾父亲的劝告,越飞越高,一直飞到太阳附近。

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太阳的高温熔化了翅膀上的蜡,羽毛做的翅膀散开了,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就掉进了海洋里,魂飞魄散。代达罗斯悲痛万分,只好孤身艰难地飞往西西里岛,在那里安度晚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勇敢的小伙子,就把这个海域叫做伊卡洛斯海。

会飞的木鸟

古代向往飞行的神话,美妙动听,典雅隽永,激发了人们制造飞行器、把神话变成现实的兴趣。通过大胆地追求与努力,尝试去叩开通向蓝天的大门。

那些传说中的人物,都是我国古人幻想中的“飞行家”。那些传说和神话,说明人们没有放弃飞天的幻想,希望总有一天,能够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来飞去,而不甘心永远待在地面上。

在我国的一部古书《山海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西方有个奇肱国。那个国家的人会猎取飞禽,还会造飞车。人坐着飞车就可以随着风飞到老远的地方去。汤的时候,有一次刮西风,刮来了奇肱国的人和飞车;隔了十年,有一次刮东风,又把人和飞车刮回去了。

奇肱飞车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关于飞行的幻想和神话,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故事里,人们不仅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从来没有见过的会飞的“龙”的身上,而且也不再依赖“灵丹妙药”了。他们想靠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种器械来乘风飞行。这个理想有了现实的意味。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这个理想逐渐有可能实现了。

人最大的特点,是会把自己的幻想付诸实践。有飞行的理想,就必然有飞行的实践。

公元前5世纪初,正是我国春秋、战国交替的时代。那时候,学术很发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特别是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制工具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了;机械学、物理学、军事工程学的初步原理,也被一些人掌握了。在这个思想和物质的基础上,出现了墨子制造的会飞的木鸟。

墨子名翟,约生于公元前468年,约死于公元前376年。他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又是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以他为代表的一个学术派别,叫做“墨家”。墨家的学说,后来被汇集成一部书叫做《墨子》。在《墨子》里,主要记述了墨子的思想以及墨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此外,还有一部分,讲的是机械制造和战争防御的方法。在这部分材料里,还涉及有关力学、声学、光学、几何学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因此,《墨子》这部书,不仅是我国早期的哲学著作,而且是我国早期的科学著作。

墨子重视实践,曾亲手制作守城的器械,技术很高明。据说,他曾经带领300多个弟子专心研究飞行原理,花了3年的时间,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鸟,古书上把它叫做“竹鹊”或者“木鸢”。关于这件事,我国很多古书里都有记载。有的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坏)。”有的说:“墨子削竹为鹊,飞三日不下。”有的称赞那只木鸟,说它反映了当时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有的讥笑墨子,说他浪费三年时间造出一只飞了一天就坏了的木鸟。

根据古书上记载的材料,我们可以推测:那是一架用木材或竹材制成的鸟形飞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凭借风力,可以上升起来,并且在空中飞行一段不短的时间。这种凭借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飞的飞行方式,叫做滑翔。但是也有人猜测,那只木鸟是模仿飞鸟制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动翅膀来飞行的,不是滑翔。这种振动翅膀的飞行方式,叫做振翼(也叫扑翼)飞行。至于那只木鸟有多么大,古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300人专心研究试制了3年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想,那只木鸟的制作规模是比较大的,不会是仅仅像小鸟般大小。

关于制作“木鸢”的故事,也有人把它算在鲁班的账上。

鲁班,又名公输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匠人。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把他看作土木工匠的始祖,亲切地称他为“鲁班师傅”。我国现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最高奖,就叫“鲁班奖”。他曾经制作过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拒”,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发明。由于他的制作技术超过了同时代人的水平,因此人们把他神化了。后世人把许多同他不相干的工程,像北京城的角楼和赵州的石桥,都说成是他创造的。也有人把他看成是“木鸢”的发明者,而且夸大地说他曾经乘着这架木鸟飞到空中,窥探过宋国的都城。

在2000多年以前,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很低的,没有条件制作能够乘人的飞行器。因此,上面的说法是否可靠,还没有定论。但是,鲁班和墨子同是著名的工程家,并且基本上是同时代人。墨子能够造一只会飞的木鸟,鲁班也未必造不了。只是从现有的史料来分析,鲁班造木鸟的说法,附会的成分更多一些。不管那只木鸟是墨子造的,还是鲁班造的;不管那只木鸟飞一日也好,飞半日也好,总之,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在2300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行器。这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应该看做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由于古书的记载太简略了,历代的学者又认为那只会飞的木鸟没有实用价值,所以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那只木鸟的制造方法也没有流传下来,这是很可惜的。

墨子或者鲁班制作的那只木鸟能够飞上天空,要是人装上两个大翅膀,是不是也能够飞上天空呢?一定有不少古人怀着这种想法和希望,也一定有不少古人曾经做过种种幼稚的飞行试验。

最早的飞人

这种例子在古书中有不少记载。

早在中国汉朝的王莽时代,一位猎人萌发了飞天的愿望。他用鸟翎编成一对大翅膀,绑在身上,模仿鸟的飞行,靠臂力扑动羽翼,进行了第一次飞行尝试。他从高处跃下,据说当众滑翔了数百步之远。

公元19年,王莽发动攻打匈奴的战争。他下令招募怀有特殊技能的人,想依靠新花招来取得胜利。这道命令下达以后,有很多人前往应征。有的说渡河可以不用船;有的说,他有一种药,吃了可以好久不饿,真是无奇不有。其中有一个人自称会飞,并且夸口说,能够一飞千里。王莽一听很高兴,就叫他当场试验。那位无名的“飞行家”就在当时我国的首都——长安举行了飞行表演。在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王莽传》里,关于这次飞行,有这样一段记载:“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都)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