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世界名人经典诗词(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12056700000015

第15章 欧美诗歌的百花苑(2)

叶赛宁(1895—1925)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农民诗人”。他在短短的30年的生命中,留下近10部诗集,大多讴歌俄罗斯大自然的美丽,或哀叹俄国农村的贫穷落后。由于选材角度和语言技巧都有独到之处,因而,诗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他早年写的《乞丐》一诗,强烈地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现象的巨大愤慨。全诗如下:在一所深宅大院的窗下有个小女孩在哭泣,住宅里欢笑不断,个个珠光宝气脑满肠肥,

小女孩哭着,身子在肃杀的秋风中冷得发抖,

她的冻僵的小手不停地抹擦脸上的泪水。

她满脸泪痕,只祈求一块吃剩的干面包,

屈辱和不安使她的声音变得弱小,

这声音压不倒住宅里淫荡的欢笑,

小姑娘仍呆立着,在快乐的调笑声中哭号。这首小诗像一幅墨浓彩重的写实画,以强烈的对比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窗外是满脸泪痕的小女孩呆立在“肃杀的秋风中冷得发抖”,她冻僵的小手不停地抹擦着脸上的泪水,她只想祈求一块吃剩的干面包,她的哭声已变得微弱衰竭……深宅大院的屋内,老爷、太太们个个“珠光宝气”、“脑满肠肥”,并不断迸发出“淫荡的欢笑”。全诗的最后一句,形成一幅对立的情景:小姑娘呆立着哭号,阔人们在快乐地调笑。这如同杜甫的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深刻地揭示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实。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使人联想到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只是诗中的小女孩更令人同情,她不仅连一根火柴也没有,而且她连希望、憧憬的机会和可能也没有,她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美国诗歌浅析

美国文学直至19世纪中期才逐渐成熟起来。在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中,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不少早期的美国诗人竭力想抛弃英国诗歌传统的束缚,创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在内容上也力求排除英国的影响,而表现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自我情感。较著名的有惠特曼(1819—1892)和艾米莉·狄更森(1830—1866)。

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和美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热情歌手。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草叶集》是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中的瑰宝,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他那奔放不羁的诗句开创了一代诗风,并以启迪人思想的内容在世界进步人民中间传诵。例如《如果我能有选择自由》:如果我能有选择自由,可与伟大诗人媲美,可绘出他们的雄伟、优美人物,可随意学荷马,像他那样刻画战争与勇士——海克特、阿基里斯,埃杰克斯,学莎士比亚,像他那样创造遭遇不幸的哈姆莱特、李尔、奥赛罗——学丁尼生那样歌颂美女,用最好的节奏与词句,最好的意境与完美的脚韵——这都是歌手们所向往的;

啊,大海,我想用这一切和你做交易;

只要你能教给我你用什么技巧使一条波浪翻滚,或者你能在我诗上噗地喷上一口气,把气的芳香留在那里。这是一首自由体诗,它以无定数的和不成韵律的诗行,表达了诗人自己选择自由的愿望。诗人觉得如果能有选择自由,同样可以学会在自己的诗中系统地活灵活现地刻画自然与人物的艺术手法,并有信心与荷马、莎士比亚、丁尼生等大诗人比美。最后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示为了能使自己的诗有海浪气息的芳香,愿意用这一切和大海做交易,曲折地表现了诗人为了使诗反映现实,而愿抛弃一切传统的决心。

狄更森的诗《什么快船也不如书卷》以奇特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书卷的酷爱:

什么快船也不如书卷

载送我们游异国,

任何骏马都不能赶过

活跃的诗篇一页。

书卷领导穷苦人行旅,

不用交纳过路捐,

载荷精神食粮的车子,

可以说最不费钱。诗中运用了比喻,使人展开浪漫式的联想。诗人为了说明一本书或一首诗对于读者的重要意义,把人们从眼前的环境中诱入一个想象的世界,精选了一些能诱发人浪漫幻想的名词为喻词。诗人指出无论怎样能探险的快船,也不如书籍能使人神游异国;无论怎样快捷俊美的马儿,也不如诗篇能带给人活跃、优美的快感;书籍引导穷人远行而不用交纳捐税;书籍就如同能在地上和空中飞驰的车子,无论运载多少精神食粮给读者,也不用费钱。只有几句的短诗,不仅把读者带入知识的世界,而且表明诗人自己酷爱读书,表现了她的知识渊博的修养。

德国和匈牙利诗歌浅析

德国人民素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但也不乏以浪漫主义诗歌闻名的大诗人,歌德(1749—1832)即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仅有短短八行的《漫游者的夜歌》一诗,被公认为是歌德诗中最著名的。全诗浑然天成,意境高远:

一切峰顶的上空

静寂,

一切的树梢中

你几乎觉察不到

一些声气;

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候,你也快要

去休息。诗人以极朴素无华的诗句铸成绝唱,表现了他对这种平静、安宁环境的一种向往。诗人登上一座高高的山峰峰顶,举目四望,外物的静谧和自己寻觅平静的心理融为一体。诗人是从上而下、从远而近、从外而内地描写了静寂,而且程度逐渐减弱。站在峰顶的诗人感到上空既高且远,一片寂静。树梢不像顶峰那样高,与人比较接近,但也不是静到几乎觉察不到声气,连小鸟仿佛都静默地躲在树丛里,难以让人觉察。最后两句,诗人自己才开始出现在诗里,他在等候着,渴望能在如此安静的环境里得到休息,隐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伤感。小诗超凡脱俗,给人以一种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美。

短诗成为名篇是不容易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23—1849)的《自由与爱情》(1847)也是一首只有四句的短小精悍的不朽之作。诗中写道: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诗人在这首讴歌自由的炽热颂歌里,向人们敞开了轩昂的襟怀,掬出一片丹心。在诗人心目中,生命是宝贵的,爱情是无价的,自由更是高尚的,这三者都使他倾心。为了爱情诗人宁愿牺牲宝贵的生命,而为了自由,他宁肯抛弃爱情,诗人把自由看得何等重要啊!早在1844年写成的《生与死》一诗中,诗人就明确表示:“生,为了爱情和美酒;死,为了祖国而牺牲”。只有21岁的诗人就已经把个人幸福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了。随着诗人对革命的认识,对祖国的痴情,他的爱情诗与他的政治诗融为一体。在与倾心相爱的姑娘结婚的1847年,他还在诗中表示:“斗争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思想,心为了自由/而流血的斗争!”1848年,他在《告别》一诗中作出了自由与爱情之间的选择:“别了,我的美丽的、年青的爱人……我的生命!……为了祖国,为了你……”“我才走上血战的战场”。裴多菲虽然已将他拥有的爱情视为生命的宝藏,但是,他深深懂得,世上还有较之爱情更加高贵而不可估价的珍宝,那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自由!这首言简意赅的小诗,歌颂爱情,但又不局限于爱情,不仅表示了诗人对忠贞爱情的至诚,而且表现了他把祖国和人民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崇高精神境界。这篇杰作不仅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有口皆碑,而且在世界人民心中也是一首心灵不离自由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