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世界名人经典诗词(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12056700000013

第13章 优美的域外汉诗词

中国的诗词,自唐、五代以来,广为流传,波及海外。不少的域外文人学士克服了文字隔阂的困难,或奋笔按律写诗,或动手依声填词,都斐然成章,与中国古典诗词不相上下。

朝鲜的汉诗词

古代朝鲜人很早就已开始以汉文写诗了。自唐朝以后,灿烂的唐代诗歌和宋代的词对深受汉文化熏陶的朝鲜文人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的佼佼者是崔致远和李齐贤。

崔致远(875—?)擅长以汉诗抒情、叙事、写景、咏物,在当时中国文人中就已享有盛名。他的汉文诗对朝鲜文学影响很大,一直被朝鲜历代学者尊为汉文文学的鼻祖。

例如他在唐朝求学时写下的抒情诗《秋夜雨中》: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异国他乡,怀念故土的心情。诗人在中国虽已有不少朋友,但是当他在凄风苦雨之夜,闭门苦读时,深感自己周围没有同胞的孤独与寂寞,和没有人能深刻体会到他思念远方祖国的苦闷。最后两句,窗外三更雨还未停,青灯孤影之下诗人想到的是万里之外的祖国。这里也包含了他为国而努力苦读的志向。

诗人回国以后,在金海附近的黄山江岸边绝壁垒石成台,命名为临镜台,并写诗一首:烟峦簇簇水溶溶,镜里人家对碧峰。

何处孤帆饱风去,瞥然飞鸟去无踪。这是一首描写朝鲜自然风光的诗。烟雾笼罩着山峦,江水溶溶,坐在临镜台上面对碧峰,山清水秀,怡然自得。远眺孤舟满风帆向远驶去,飞鸟眨眼即逝,来去无踪影。前两句诗写静态的景,后两句写动态的景。孤帆的行驶是缓慢的,飞鸟的迅飞是极快的。这种快与慢的动态反差,更加衬托出景色的绮丽、静谧。全诗描写清新、淡然,无藻饰,恰似一幅青山绿水、远近相间、动静和谐的山水画。

李齐贤(1288—1369)是朝鲜古代和崔致远齐名的大诗人。他长期留居中国,和元代的姚燧、张养浩等名士有交往,并写了不少汉文诗词。他是朝鲜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词人,也是把词正式引入朝鲜诗坛的诗人。其词写景极工,笔锋灵活,词风豪壮。如《江城子·七夕冒雨到九店》:银河秋畔鹊桥仙,每年年,好因缘。倦客胡为,此日却离筵。千里故乡今更远,肠正断,眼望穿。夜寒茅店不成眠,一灯前,雨声边。寄语天刊,新巧欲谁传。懒拙只宜闲处著,寻旧路,卧林泉。这首词是诗人七夕冒雨到山东省蓬莱县西九里的九店时所作,表达了诗人身居异域的乡愁和思念祖国之情。诗人由中国神话中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故事,联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家园,好似比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相隔还远,诗人柔肠寸断,望眼欲穿,无心酒筵,借景抒情。下阕续写思乡之苦。诗人住在小店中彻夜难眠,感到寒意。灯下听秋雨声,想要传话给织女,也不知谁能传递,心中怅然,只好想着日后归处。词的意境苍凉,耐人寻味。又如《巫山一段云·北山烟雨》:万壑烟光动,千林雨气通。五冠西畔九龙东,水墨古屏风。岩树浓凝翠,溪花乱泛红。断虹残照有无中,一鸟没长空。这首词是《巫山一段云·松都八景》之一。诗人描写了祖国高丽都城——开京的秀丽景色,总共八首词,描写了八处地方,“北山烟雨”是一景。开篇即写北山地区山林景色。群山万壑,层林千树,尽被笼罩在烟雾细雨之中,隐隐约约,烟气流动。五冠山的西畔,九龙的东面,景色犹如一面水墨画的古屏风。岩山上的松树浓绿如凝翠,溪水中泛起红色的散乱落花。在夕阳的映照下,彩虹半隐半现,横跨长空;一只鸟儿展翅飞入晚霞满天的空中。诗人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有山有水、红绿相间,动静结合、浓淡相宜的诗中画。

日本的汉诗词

自公元4世纪左右,中国汉文典籍开始传入日本以后,日本文人学士努力学习中国文学,使用汉文撰写诗文。8世纪以后,汉诗文的结集不断出现。著名汉诗词作者,如大友皇子被称为日本汉诗之祖,嵯峨天皇被称为日本填词之祖等,使得唐代的诗词开始在日本广为流传,并形成影响。

阿倍仲麻吕(697—770)于717年到中国时,年仅20岁。他起汉名晁衡,与很多中国诗人成为挚友,死时为唐朝的封疆大吏,官位二品。公元734年,他以双亲年老为由,乞请东归日本,唐玄宗未准,阿倍仲麻吕怆然感慨,写了有名的汉诗《归国定何年》:慕义空名在,输忠孝不全。

根思无有日,归国定何年。在诗中表达了诗人思念祖国亲人的伤感。诗人感到忠孝不能两全,报效皇帝赏识之恩,不知何时才能到期,因此,归国探亲更不知在何年何月了。诗中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日本填词开始于嵯峨天皇,他于弘仁十四年(公元823年)写下《和张志和渔歌子》五首词,成为日本词学开山鼻祖,距张志和原作仅仅49年。当时词这种新兴诗体以全新的面目流传日本,而嵯峨天皇居然很快予以模拟,可见他那种与先进文化结缘的新人气派。其中之一写道: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诗人并不只是仿效原作的形式,而是深入到原作的精髓中去,创造了一种高雅、淡泊的意境,使人为之倾倒。他寄情于景,以词入画。全篇只有27个字,既写了“寒江春晓”、“两岸花飞”的秀丽景色,也写了“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的怡然自得。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还用“片云晴”、“夜更明”、“带月行”三个描写天空景色的词,与自己由于内心的愉快,而在食饱酒酣之后,边唱边行夜路的情景融为一体,充满了山林闲适的野趣,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

越南的汉诗词

早在汉代,越南就有以汉语文辞入仕中国的文人了。唐代以后,越南来中国求学的人更多了。汉语诗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写汉诗的人很多,其中不少诗作颇多“感时寓物”的情感。如陈元旦(1325~1390)的两首汉诗:题玄天观

白日升天易,致君尧舜难。

尘埃六十载,回首愧黄冠。夜归舟中作

万国民生沸鼎鱼,朔燕东汴已邱墟。

归舟未稳江湖梦,分取渔灯照古书。这两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思绪。诗人觉得致君尧舜比升天还难,深感自己60年都未能完成“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面对广大人民如沸鼎中鱼一般遭受煎熬的痛苦现实,以及“朔燕东汴已邱墟”的严酷历史事实,他犹如在梦境里一样。他虽然想为国为民分忧,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只好采取“分取渔灯照古书”的消极态度。实际上诗人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他企图以隐居、不问世事的态度逃避现实,又觉得愧对“黄冠”。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使诗人的情感格外真挚动人,诗的格调忧愤、感伤、悲壮。

越南填词大家为白毫子(1819—1870),即阮绵审,因其眉间有白毫而自号。有词集《鼓松词》问世,传入中国,甚得中国文人喜爱。

阿拉伯的汉诗词

元代时中国和阿拉伯人来往密切,文化交流也很多。在中国颇负盛名的散曲作家张可久,是元散曲作家中传世著作最多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赣、闽、皖、苏、浙等省,影响很广。阿拉伯人大食惟寅曾对张可久钦佩不已,写小令一首赞之。〔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

词林谁出先生右?

独占鳌头。

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

声传南国,名播中州。诗人在这首小令中毫不掩饰自己对张可久的钦羡之情。开篇就以“气横秋”三个字来形容张可久的意气之盛。继而描写他的精神境界的高迈与神游八方的旷达。诗人又称赞张可久的作品在当时词坛首屈一指,无出其上者。他的作品可使神鬼发愁,下笔自如似龙蛇腾挪,才气可展现山川秀丽。最后两句:“声传南国,名播中州”,是说张可久的名声很大,传遍南北,进一步点出诗人对张可久的赞誉。这首小令的意义不仅在于阿拉伯作家有以汉文写小令者,而且说明中国作家作品的影响已波及域外。

波斯的汉诗词

波斯现称伊朗。唐代波斯诗人李珣、李舜弦兄妹都有诗才。《全唐诗》中收有其兄妹的作品。其父为波斯富商李苏沙,定居中国后赐姓李。李珣现存词54首,词风清新、明丽。例如:《南乡子》: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少女泛舟荷塘游乐的小词。词中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词一开篇,就以诗情画意取胜,无声的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画面:一群少女乘坐彩船,在荷塘中迤逦穿行,色彩鲜明。下句又为这意境配上了声响,在清脆、嘹亮的棹歌声中,对对贪睡的鸳鸯被惊起。这三句非常富于南国水乡的特色。后三句词中的主人公出场了,船上的少女沾满了荷花的香气,互相依偎在一起,发出了出自心底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笑声,她们争着表现自己,竞先抢折圆圆的荷叶,以遮挡那落日的余晖。一“争”、一“竞”两字,把这些在嬉闹、玩耍中的少女们的婀娜多姿以及爱美的心理写得活灵活现。诗人的手笔在唐代词坛堪称上乘。

蒙古的汉语诗词

蒙古人以汉语诗词问世的史实,鲜为人知。但在元代,蒙古人阿鲁威却以词家著称。他有小令十九首存世,较著名的是〔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是一首歌颂三国人物的创业精神,气概昂扬的小令。开篇破一般咏史类诗歌的惯例,以“人间谁是英雄”设问,紧接着诗人将历史三分天下的英雄,曹操、周瑜、诸葛亮,分开来写。诗人认为英雄当首推破荆州、下江陵,在战船上,“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他一派英雄儒雅,令人敬服。接下三句,写东吴有天子之气,因此,能够借得东风,火烧赤壁,大败曹兵。再接下两句,歌颂诸葛亮的业绩。卧龙惊起,即指诸葛亮出山,他推演兵法,以八阵图威震敌胆而成名。因此成三足鼎立之势。全诗有气势,有胆识,表现了诗人赞成乱世出英雄的开创气魄,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伟大抱负和英雄气概。

这些国家诗人的诗词作品,完全可以和中国诗人比美。在欣赏其艺术美时,应该注意到他们为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以及古代文人互相学习,促进文学发展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