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奇迹可以创造(走向成功丛书)
12056400000024

第24章 内心是全部的资源(3)

美国杰出作家之一亚瑟·戈顿,写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他找到了能够看到天赋智慧的洞察力。这篇文章登载在1968年1月的《读者文摘》中,题目是《要避开的四个字,要记住的两个字》:

人生中最令人兴奋和获益的莫过于突然闪现的洞察力,它使你整个转变——不只是改变,而且是向更好的方面改变。这种时刻当然很少,但是却会来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家小法国餐厅里,我等待着,我感到沮丧而消沉。由于我在几个地方计算的错误,我一生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工程生意没有能够做成。就是在此地等待见一位我最珍视的朋友(我想到他的时候就背地里亲热地称他为“这个老头”),也不能像平时一样感到振奋。我坐在那里皱着眉,瞪着方格花纹桌布,咀嚼自己“后见之明”的苦果。

他终于从街那边走过来了,裹着老旧的大衣,光头上顶着不成形的帽子,看起来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精灵,而不像是一名了不起的精神医生。他的诊所就在附近,我知道他刚刚和他那天的最后一名病人谈完了话。他已经快80岁了,但是还全天工作,仍然是一家大的基金会的董事,仍然喜欢尽可能地躲到高尔夫球场去。

“怎么样,年轻人,”他不加寒暄地就说,“什么事让你不痛快?”

对他这种洞察我心事的本领,我早就不意外了,因此就直截了当,长篇大论地告诉他使我烦恼的事情。带着悲哀的骄傲,我尽量表现得诚实。我不责怪别人,只责怪我自己。我分析整个事情,所有错误的判断,错误的行动。我说了差不多15分钟,然后他说:“来吧,我们到我的诊所去。我要看看你的反应。”

老头从一个硬纸盒中拿出一卷录音带,塞进录音机里去:“仔细听听这卷带子。”

过了一会儿,带子放完了。

“这盒录音带里录着3个人的讲话,他们都频繁使用了两个词。”

我茫然不知所措。

“那是任何语言中最令人悲哀的两个词,”他说,接着拿起笔和纸,写完之后把纸递给我,我看到红墨水写得很清楚的两个词——“如果,只要”。

“你或许会大感惊奇,实际上你在刚才那家餐厅里使用了4次,用‘如果,只要’这两个词的问题,”他继续说,“是它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却使我们在面对错误的方面——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你并没有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什么。”

“你怎么知道?”我说,带着一种辩解的语气。

“因为,”老头说,“你没有脱离过去。你没有一句话提到将来。”

我惭愧地摇摇头:“那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转变重点,”老头立刻说,“改掉消极的字,以振奋的词取代那些令人退缩的泄气话。”

“你能提出一些这类的词句吗?”

“当然。不要再用‘如果,只要’,用‘下次’来代替。”

“下次?”

“不错,就在这个房间里,我看到这两个字创造出的奇迹。只要病人不停地说‘如果,只要’,他就有不妥当的地方。但是当他看着我的眼睛说‘下次’的时候,我知道他已经走上了克服困难的道路,这表示他已经决定应用他从经验中学到的教训,而不再谈论这经验是多么的痛苦。这也表示,他将会把追悔的障碍推到一旁去,向前进,采取行动,继续生活。你自己试试看,你就会明白了。”

我的老朋友不再讲下去了。我听到窗外的雨点轻敲着窗上的玻璃。我试着从心中除去一个词句,换上另一个词句。这当然是想象,但是我却能够听到新的词句嵌了进去,还发出“卡轧”的声音。

从那个下雨的下午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但是直到今天,每当我发现自己想到“如果,只要”,我就立刻把这个词句改为“下次”,然后等着听那一定会出现的心智中的“卡轧”声。而在我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我就会想到那个老头。

“如果,只要”的态度只能使人迟钝而不能使人振奋,但是“下次”却表示对问题积极的、勇敢的出击态度。排除“如果,只要”观念,采取“下次”的看法,你就会有把事情做得最好的能力,而且不论有什么挫折,都不能够妨碍你的前进。

一次只活一天,一次只专心做好一件工作,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下去。这很合乎道理。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能做到这一点。相反地,他们同时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不合乎道理的。把心智精力浪费在懊悔过去,或担心着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又担心着这些事可能不会发生,那真是天大的错误。成功的人学会了只活在现在,并且总是向前,一次又一次地专注下去。

不要事后解剖尸体

整个世界的真理都隐藏在那条朴素的格言中:“不要为打翻牛奶哭泣。”

你可以回想起多少年前发生的麻烦事呢?那些对你来说似乎很严重的并且让人烦恼的事情,其实应该完全被忘记了。在你遇到下一个麻烦时,你就对自己说:“它不会持久的,没有一个错误会持久的。”

那么,就随它去吧!

为什么让那些过失、羞耻和错误继续缠绕着你呢?难道它不是已经占据了你大部分的内心世界吗?难道它不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你的皱纹,压歪了你的肩膀吗?难道它不是已经带走了你的欢笑,带走了你生活的乐趣,并使你的步伐失去了弹性吗?难道它不是已经让你伤心,使你的头发日渐稀少和日益花白,使你变得过于严肃而早衰吗?为什么还要继续让它带走你体内更多的东西呢?为什么不把它从你的生活中赶走,把它从你记忆的石板上抹去,并且彻底忘记它呢?为什么让你的过去来破坏你的未来呢?随它去吧!

不要再紧紧抓住那些垃圾,不要再去想象和描绘它们,不要让它们在你的意识中越刻越深。要把它们清除掉,并且彻底忘记它们!

在我到处发表演说的最初阶段,我就深深了解事后解剖尸体的无益。

“我怎么说出那样的话呢?”我会懊恼地说,并且越来越难过。或是“如果我说……”有时候好几小时以后我还在想我说错的或说得不够的事,在心里责备自己。

一天我向一位长者,他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说到我这种懊悔的情形,他给了我一些很好的建议:“在你演讲的时候你尽量去做好,但是在讲完之后,你走下台,就忘记一切。你的听众可能也是这样。因此,为什么不采取和听众一致的行动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永远不要牵挂在“如果,只要”上面。忘记已成过去的事,好好准备下一次。

如果你因为事情演变得没有你希望的那么好而感到沮丧,并且在你的心中把这种沮丧从一天带到另一天,你就会完全失去了精力。

“做完每一天的事,就让这一天过去吧。”美国哲学家爱默生写着,“你已经尽了你的力。毫无疑问地,当然会有一些错误和荒诞的事,但是要尽快地把这些都忘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好好地、安详地,并且以不为过去无聊的事所阻碍的极好的精神来开始这一天。这一天才是最好最美满的一天。这一天有着希望和新的事物,真是太宝贵了,因此你连一刻时间都不可以浪费在懊悔上面。”这是值得我们去遵行的一个建议。

没有一扇门是永远关闭的

悲哀带来孤独。有一则古老的希腊格言告诫人们:“在人类所有的困苦中,最大的莫过于悲哀。”

没有一个人能躲避悲哀的折磨,悲哀使一些人变得柔顺,变得更富有同情心,而悲哀又使另一些弱者感到难以忍受。

我们的肉体能忍受疾苦,然而,这种忍受力有一定的限度。同样,我们的精神对于困苦的承受也有一定的限度。

当亲人和你生离死别,内心的悲哀是十分自然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必须从痛苦的哀思中解脱出来,回到充满活力的现实生活中来。

你也许还记得,罗伯特·肯尼迪和泰德·肯尼迪,以及肯尼迪家族的其他人,在1963年11月22日,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之后,是如何把他们自己封闭起来的。

但是没有任何一扇门是永远关闭的。

罗伯特·肯尼迪在他的哥哥遇刺身亡之前,就已经答应一个孤儿院,在他们举行圣诞派对的时候去探视小朋友,他后来决定要信守承诺——罗伯特·肯尼迪就成为肯尼迪家族在肯尼迪总统遭到暗杀之后第一个公开露面的人。

当时知名作家马斯也在场,据他告诉我,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肯尼迪参议员到达孤儿院的时候,孤儿院里的小朋友都跑上去迎接他,但是像我们遇到其他名人一样,大家到了距离罗伯特·肯尼迪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就停住了脚步,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男孩脱口而出:“你哥哥死了!”

这句话一出口,全场顿时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全场的大人,包括马斯在内,都僵住了。

那个小男孩不知道自己闯了什么祸,害怕得哭了起来。

这时候,罗伯特·肯尼迪参议员赶紧走过去,一把抱起那个小男孩,柔声地说:“没关系,我还有另外一个兄弟。”

须知无休止的悲哀是一种人为的精神消耗,就像屋顶上的一个小漏洞,放任自流,随之而来的就是水患。陷于无休止的悲哀,给你带来的只能是孤独和绝望。

莎士比亚认为除了那些自认苦命的人以外,每个人都能抑制悲哀的情绪。我们应该学会节哀,在悲哀成为心灵永久的伤痕以前,我们就得把悲哀撵走。

沉沦于悲哀,如同经受一场大病,你想的只是自己的不幸,只是自己的苦难,沿着这条小道,你只能走向孤独的“隔离营”。

英国政治家及作家狄斯雷利的这番话或许会对你有所教益:“悲哀是人生的一种短暂的痛苦,而沉沦于悲哀之中,则铸成人生的大错。”

还有一位智者曾说:“生,非我所求;死,非我所愿;但生死之间的岁月,却为我所用。”

所以,当我们仰首感叹如烟的往事时,不如低头照顾一下眼前的炉火,把握现在的光和热。当我们依恋枕边,想重拾昨夜的幻梦时,不如振作而起,掌握美好的今天。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吧,让它过得光荣、尊贵、平和而富有价值。唯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才是唯一的真正的生活。

想做就做

19世纪美国伟大的天才发明家克德林曾经说过:“我对过去没有兴趣。我感兴趣的只是未来,因为未来才是我期望度过余生的地方。”请记住,你要过的余生,是由你的展望决定的。你会在你的心智头脑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全部的智慧方法。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积极进取的人,人生苦短,唯有积极、认真、努力地拼搏,才能不虚此生。你不能停滞不前,你必须坚持不懈地向成功迈进——否则将会沦为失败者。

如果我们能培养自己,重视天赋在我们心智里的重要地位,我们就能做出令人惊讶的事——甚至于比我们自己敢于想象的还要伟大。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子,以及能够做什么事,大部分由他在心智里认定他自己的程度而定。如果他把自己看得太低,那么从心智中流出来的智慧也就会减少,很可能只是他整个智慧中的一小滴;相反地,如果他把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大、很正确,那么从心智中流出来的智慧也就会跟着增大增多。一个人如果要使自己更有用,那就需要某种程度的大胆,大胆可以刺激心智发出力量。正如巴西尔·金在他的《征服畏惧》一书中所提出的:“大胆做事,大胆前进,你会发现出乎你意料的力量会向你围拢过来帮助你。”一直乐意为你服务的你的心智会因你的大胆而有所反应,因为事实上大胆就是要心智发出智慧的命令。你有大胆的期盼,力量就会发挥出来。

由此可见,成功与积极密不可分,理由之一在于“不行动就不可能有进展”,有改变就是进步。消极颓丧的人喜爱保持观望态度而不愿采取行动,自然也就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同。再者,真正的成功者可做到事无巨细都全力以赴地争取,这与消极怠惰的人大相径庭。

“积极”并非仅仅针对行动而言,而应包括认真进取的“心态”在内,例如“肯定思考”、“肯定言论”,等等。

一个人的心态是否积极主动,对他能否成功的影响,远比天赋和才能来得重要多了。

你的内心拥有无穷的力量,能够思考、鼓舞、希望、引导你追求任何人生的目标。这是我们唯一拥有的、完整且无可匹敌的权利。我们必须善用这项权利,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论我们拥有什么——物质上、心理上或精神上的任何东西——都必须好好运用,否则就会失去。

首先,明确地定义你想要达成的人生目标。然后告诉自己:“我做得到,我现在就做得到。”拟出执行的步骤,一次进行一项,你会发现每一次成功之后,下一步就更容易。因为受到吸引的人越多,他们帮助你达到最后目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记住,你必须把握住现在,想做就做,否则你将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成败都是你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