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12056300000046

第46章 金口才之幽默篇(3)

某甲脱口而出:“朴素之至!”

第五位客人羞怯地说:“我是徒步走来的。”

某甲合掌打揖:“太好了,走路可以锻炼身体,健康之至呀!”

第六位客人成心出难题了:“我是爬着来的。”

某甲谄媚地一笑:“稳当之至!”

第七位客人讥讽地说:“我是滚着来的!”

某甲毫不脸红,恭维道:“真是周到之至呀!”

还有这样一则笑话,在比较中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凡响的幽默意念。在一家餐厅里,一位顾客点了一杯啤酒,却发现啤酒里有一只苍蝇。

如果他是英国人,他会以绅士的态度吩咐侍者:“请换一杯啤酒来。”

如果他是法国人,则会将杯中啤酒倾倒一空。

如果换作日本人,他会命令侍者去叫餐厅经理来训斥一番:“你们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

如果是阿拉伯人,他会把侍者叫来,把啤酒递给他,然后说:“我请你喝……”

如果他是美国人,则会向侍者说:“以后请将啤酒和苍蝇分别放置,由喜欢苍蝇的客人自选将苍蝇放进啤酒里,你觉得怎么样?”

中国人有句俗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许多长寿老人都像大肚弥勒佛那样笑面人生。这说明,笑在生活中,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幽默的笑,还是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伟大领袖马克思与诗人海涅有着十分深厚的友情。有一年,马克思受到法国当局的迫害,因而匆匆忙忙离开了巴黎。临行时,他给海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亲爱的朋友,离开你使我感到痛苦,我真想把您打包到我的行李中去。”把人打包到行李中去,是不可能的事情,马克思在同海涅开玩笑,不但娱乐了对方,还显示了两人之间的珍贵情谊。

幽默就是出乎意料的歪理

有人诙谐地说,幽默是出乎意料的歪理。有的学者经过对幽默的认真研究后也指出,幽默的基本逻辑是出乎意料,是违反生活情理而专讲歪理。

我们国家从古至今都是讲理的国家。古人说,理是什么,理的一边是王宇,就是说王有理。今天我们说,理有阶级性,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符合革命事业的需要就是真理,否则就是歪理是谬论。如果不服再狡辩几句就是强词夺理。

如果人们换用幽默来讲,除了它给人们以笑的享受外,就是“歪理”也会被人们笑着去接受,这也许是幽默的又一强大威力。当然,这种“歪理”

的背后隐藏的是机灵和智慧,只有对歪理有彻头彻尾的了解的人才会得出结论。

小的时候,同学们爱在一起抬杠,有个同学说,公鸡会下蛋,他亲眼见过。接下来,他就讲了一段《公鸡下蛋》的故事。

一个知县想陷害他手下的一名衙役,限他三天内买一百个公鸡蛋,否则砍头。这衙役一天买不到,两天买不到,到了第三天,他哭哭啼啼地对家里人吩咐后事,准备去挨刀。他的女儿问明了情况,安慰他说:“爹爹不必着急,我去向老爷回话就是了。”说罢,便赶到县衙,大喊领罪!

知县立刻升堂,问明是衙役之女,喝道:“你父亲为何不来?”女子说:

“回大人,我父亲正在坐月子!所以我前来替父亲领罪。”

知县吼道:“你胡说八道!哪有男人生产的?”

女子反向:“男人不能生产,公鸡又怎么能下蛋呢?”知县一听,哑口无言,只好免去衙役的死罪。

这则故事之所以好笑,是因为知县老爷讲歪理,故意刁难手下却反被手下反诘。如果手下跟他讲真理肯定讲不过他,因为他头上顶着官帽,手里握着“理”,聪明的女儿以歪理对歪理,解救了他的爹爹,这说明“歪理”的智慧之光是多么强大。

这则故事是用歪理制服歪理的杰作。它说明,歪理的尽头就是真理的曙光。生活中不乏讲歪理的人,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以牙还牙的办法去追求真理。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经典故事。

明朝人陈全,据传是个能言善辩、善说笑话的人。有一天,他上朝误入了皇宫禁地,被一个大太监抓住了。他赶忙赔罪道:“小人陈全不知,请公公饶恕!”

大太监早就知道了陈全的名气,便说:“我知你会说笑话,你给我说一个字,能让我笑了,我就放了你。”陈全想了想,就说了一个“屁”字,太监问:“这是什么意思?”陈全说:“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太监大笑不止,连说:“放了吧,放了吧!”陈全巧用幽默的双关语化险为夷,显示了陈全的聪明才智。

有个成语叫曲径通幽,原意是指通过许多曲折的道路,到了一个幽静的好地方。幽默中的歪理,似乎也有这种作用。它通过幽默的歪理,曲曲折折找到了所要找寻的绝妙去处。有本笑话书中讲了一个《捉糊涂虫》的笑话。

有个县官为人十分糊涂,常常胡乱断案,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老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糊涂虫”。会作诗的人还作了一首嘲笑他的诗,题目叫《捉拿糊涂虫》:“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粉墙画白虎,青纸写乌龙,茄子敲泥磐,冬瓜撞木钟。天昏与地暗,哪管是非公。”这首诗还被写成传单到处张贴起来。

他看到这首诗,立刻传差役们过来,大声责备:“哼,你们这些混账东西,一天到晚在干什么?外面出了告示,要拿糊涂虫,你们为什么没有照办?

老百姓都在怨恨,你们知道吗?现在,本官限你们三天之内把糊涂虫捉到,一共三个,少一个也不行!不办到,哼!小心你们的狗命!”

差役退了下去,却无法办理这桩公案,只好出城去碰碰运气。差役看见有个人头上顶着被包骑着马进城来,他们就问:“喂,你为什么不把被包绑在马后面?”

“我怕马驮得太重,顶在头上,马可以省些力气。”差役一听这话心想:

“这个人可算是糊涂虫了。”就不由分说,立刻把他拿下。

来到城门边,又见有个人拿着一根竹竿要进城。先是竖拿着,城门要比竹竿低;再横拿着,城门要比竹竿窄,因此进不得城门,站在那里干着急。

差役见了就想:“这又是一个糊涂虫。”也不由分说,立即把他拿下了。

已经有两个,还差一个,找来找去找不到,看看天色将晚,只得先把这两个带回去。

县官听说已先拿到两个糊涂虫,马上升堂问案。对第一个,他下判断说:

“你头顶被包骑马,还说省马力,糊涂极了,是一个糊涂虫!”对第二个下判断说:“你手拿竹竿进城,竖进,城门矮;横进,竹竿长。为什么不借把锯将竹竿锯断,可见也是糊涂虫。”

差役听他这样说,上前禀告说:“老爷,第三个糊涂虫也有了!”

县官问:“在哪里,快把他带上堂来!”

差役回答说:“等下一任老爷到了,小的们马上就可把他也拿来。”

县官要为难差役,找了个歪理说捉糊涂虫。差役曲曲折折,把老百姓要抓的糊涂虫最终亮相。

生活中歪打正着,也是一种幽默的方法,也起着这种作用。

有个长工给一家地主扛活,天天吃些残羹剩饭,没见过一筷子整齐一点的菜。一天,地主过生日,叫长工到市上去买条大鲜鱼,长工把鱼买到之后,切成了三截,中间一段净肉,他煮后吃了个痛快,把剩下的一头一尾,交给了地主。地主一看就愣了,厉声责问道:“怎么搞的?这鱼光剩一头一尾啦,中段呢?”

“中段有什么用?早割掉扔了!”

“说傻话!怎么会扔了?”

“唔,不扔还留着?我在你家干活快两年啦,从来也没吃到过一回鱼身子,我一直以为只有鱼头鱼尾才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