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12056300000043

第43章 金口才之辩论篇(7)

古希腊诡辩家讲过这样一则寓言:有一位埃及妇女,看到自己在尼罗河畔玩耍的孩子被鳄鱼抓住,就请求鳄鱼把孩子归还给她。

鳄鱼说:“如果你猜对我的心思,我就把孩子归还给你。”

妇女说:“我猜你不想把孩子归还给我。”

鳄鱼说:“如果你猜得对,则根据你说话的内容,我不把孩子归还给你。

如果你猜得不对,则根据约定的条件,我不把孩子归还给你。你或者猜得对,或者猜得不对,我都不把孩子归还给你。”妇女针对上面的推理,提出了一个相反的两难推理:“如果我猜得对,则根据约定的条件,你应该把孩子归还给我。如果我猜得不对,则根据我说话的内容,你应把孩子归还给我。我或者猜得对,或者猜得不对,你都应把孩子归还给我。”鳄鱼用一个不合逻辑的两难推理来为难妇女,妇女也用一个相反的同样不合逻辑的两难推理来回敬鳄鱼。这种反驳方法,实际上是反驳“两难”诡辩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一次,他和朋友登山游玩,一路上大谈“心外无物”的理论。他说,凡是人们心里没想到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可是不料,他被一块石头绊了一跤,懊恼地说:“没想到被石头绊了一下。”

他的朋友问:“你没有想到的石头怎么会存在呢?”王阳明无言以对了。

王阳明之所以答不上,是因为朋友的问话使他陷入了一个两难境界。

如果“没想到被石头绊了一下”是真话,那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不是真理;如果“没想到被石头绊了一下”是假话,那么王阳明就是在制造谎言。由此可见,运用两难推理可以将持错误观点的人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在辩论中,一方指出两种可能,又由这两种可能引申出使对方难于接受的结果,迫使对方在两者之中选择一,而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两亲家喜好开玩笑,一次,一家办喜事,宴请亲家,请柬上写道:“来,就是好吃;不来,就是见怪。”另一亲家看了这个请柬,也没在意,还是大大方方地去参加宴会,他带了一份礼物,礼单上写道:“收,就是爱财;不收,就是嫌礼轻。”

请客者的请柬写得真“苛刻”:或是好吃,或是见怪,两者都将使对方难堪,若认真探究,请客者设置的两难推理并不高明,因为它不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自然形成的,而是挖空心思编造的。而被请者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显得棋高一招。因为他具备答辩的机智,他同样以请客为题,巧妙地反击,把难堪还给了东道主。

巧设两难法用于反击谬论更为有力。

巴依老爷问阿凡提:“世上真有聪明药吗?”

阿凡提说:“有!巴依老爷。”

巴依老爷:“能不能给我一些?”

阿凡提:“可以。”

阿凡提转身捏了10个泥团交给了巴依,叫他每天吃一丸。10天后,巴依老爷来问:“那聪明药该不会就是泥团吧?”

阿凡提答:“你确实变聪明了。”

巴依老爷:“可我并不感到聪明啊?”

阿凡提:“那你就要再吃10粒。”

巴依老爷:“……”

真是聪明也不是,糊涂也不行,让你左右无路,前后碰壁。

识破对方诡辩伎俩

有意识地以论辩伎俩为谬论作论证,就叫诡辩。诡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且诡辩手法千变万化,在辩论中常见的诡辩伎俩大致有以下几种。

偷换概念。在概念上玩游戏,是诡辩者惯用的伎俩。常利用一词多义,八词与形式相同,但表达的不是同一概念混同为同一概念;或运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

欧布里德是古希腊著名的诡辩论者,一天,他对他的朋友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样?”

对方回答说:“是这样。”

这个诡辩论者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头上就有角了。”

“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指原来就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不是指从来就没有的东西。诡辩论者在第一句话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后一句“没有失掉的东西”则变成了从来就没有的东西。前后两句“没有失掉的东西”概念不同,从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当有人说欧布里德说谎时,他狡辩地说:“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

欧布里德在这里是故意混淆了概念。他讲“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不存在的东西”是指说谎者所说的话不符合本实,同实际的东西不相符合:而他讲“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这里所说的“不存在的东西”则是指那种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因而在思维中也根本想象不到,当然也就无法加以述说的东西。前后两个“不存在的东西”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对付这种诡辩,我们可以用澄清概念,即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的方法来对付它。

论题的暖昧。这种诡辩法常被用来回避对所讨论的问题作正面的明确地回答。例如:算命先生在回答父母存亡的问题时,常用“父在母先亡”一句做搪塞。这是个典型的模糊论题,可以有四种解释:一是父在,母亲亡;二是父亡,母亲在:三是父母双在,只是以后去世的时间不同;四是父母双亡,但二人去世的先后顺序不同。在辩论中,如遇有这种支吾不清、含糊其辞的情况,应要求对方作明确肯定的答复。

捏造论据,遇到这种情况,要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假性。转移论题,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要求对方紧扣论题讨论问题,不要“离题”、“跑题”。此外,诡辩的伎俩还有强词夺理、断章取义、机械类比、以偏概全、两难推理,甚至以人为局、人身攻击等。

除了对每种诡辩都采取相应的辩论方法之外,还有一些方法也非常值得借鉴。

归缪引申法。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否定前件的规则,驳倒诡辩的论题。

某汽车站候车室内,有一个男青年把痰吐在洁白的墙上。

车站管理员对他说:“青年同志,‘不准随地吐痰’的标语你看到了吗?”

那个青年回答:“看到了,我吐痰吐在墙上,不是吐在地上。”

管理员说:“如果依你这种说法,那么,我有痰就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了。因为衣服上也不是‘地上’。”那青年哑口无言。这里,管理员就是运用了归谬引申的方法,先假定青年的诡辩论题“墙上可以吐痰”是正确的,再由此引出结论“你的衣服上也可以吐痰”,而这个结论是诡辩者所不能接受的,因此证明诡辩论题也是荒谬的。

入瓮术。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推行严刑峻法。一次,有人在女皇面前告了周兴,武则天便命来俊臣请周兴来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的法子。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大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会什么都招认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备好一只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周兴,有人告了你的状,请你老兄进瓮去吧?”周兴被吓得面为土色,冷汗淋漓。后来,“请君入瓮”便成了成语,比喻用其人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论辩中,“入瓮术”特指诱使论敌自掘陷阱、自陷罗网的雄辩方法。论敌中计后,常常有苦难言,无力回天。

诡辩形形色色,对付诡辩的方法也远远不止以上几种。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更需要随机应变,临场发挥,总之,务必要堵住诡辩者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