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12056300000024

第24章 金口才之演讲篇(1)

开场白一定要精彩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这如同文章开头最难写一样,作演讲开场白最不易把握,要想三言两语抓住听众的心,并非易事。如果在演讲刚开始就使听众对你的话失去了兴趣,那后面再精彩的言论也将黯然失色。因此,只有匠心独具的开场白,具有新颖、奇趣、智慧之美,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场上气氛,在瞬间里集中听众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内容搭梯架桥。

出人意料式的开场白

听众对平庸普通的论调都不屑一顾,置若罔闻;倘若发人所未见,用别人意想不到的见解引出话题,造成“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的艺术效果,便会立即震撼听众,使他们急不可耐地听下去,这样就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方式应掌握分寸,弄不好会变为哗众取宠,故作耸人之语。应从听众心理、理解层次出发,不能为了追求怪异而大发谬论、怪论,也不能生硬牵扯,胡乱升华。否则,极易引起听众的反感和厌倦。须知,无论多么新鲜的见解始终是建立在正确的主旨之上的。

自嘲式的开场白

自嘲就是“自我开炮”,用在开场白里,目的是用诙谐的语言巧妙地自我介绍,这样会使听众倍感亲切,无形中缩短了与听众间的距离。在第四次作代会上,萧军应邀上台,第一句话就是:“我叫萧军,是一个出土文物。”这句话包含了多少复杂感情:有辛酸,有无奈,有自豪,有幸福。而以自嘲之语表达,形式异常简洁,内涵尤其丰富!

胡适在一次演讲时这样开头:“我今天不是来向诸君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因为我姓胡。”话音刚落,听众大笑。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讲者谦逊的修养,而且活跃了场上气氛,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一石三鸟,堪称一绝。

1990年中央电视台邀请台湾影视艺术家凌峰先生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当时,许多观众对他还很陌生,可是他说完那妙不可言的开场白后,一下子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并受到了热烈欢迎。他说:“在下凌峰,我和文章不同,虽然我们都获得过‘金钟奖’和最佳男歌星称号,但我以长得难看而出名……一般来说,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好,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炭黑。”这一番话嬉而不谑,妙趣横生,观众捧腹大笑。这段开场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坦诚、风趣幽默的良好印象。不久,在“金话筒之夜”文艺晚会上,只见他满脸含笑,对观众说:“很高兴又见到了你们,你们很不幸又见到了我。”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即景生情式的开场白

一上台就开始正正经经地演讲,会给人生硬突兀的感觉,让听众难以接受。不妨以眼前人、事、景为话题,引申开去,把听众不知不觉地引入演讲之中。可以谈会场布置,谈当时天气,谈此时心情,谈某个与会者形象……例如,演讲者说:“我刚才发现在座的一位同志非常面熟,好像我的一位朋友。走近一看,又不是。但我想这没关系,我们在此已经相识,今后不就可以称为朋友了吗?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作为大家的一个朋友的一点儿个人想法。”在教9币节庆祝大会上,如果天气阴沉沉的,就可以这样开头:“今天天气不太好,阴沉昏暗,但我们却在这里看到了一片光明。”接着转/k_E_题,讴歌教师的伟大灵魂和奉献精神,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和人类的未来。

1863年,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竣工。落成典礼那天,国务卿埃弗雷特站在主席台上,只见人群、麦田、牧场、果园、连绵的丘陵和高远的山峰历历在目,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立即改变了原先想好的开头,从此情此景谈起:“站在明净的长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今已安静憩息的辽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隐隐约约地耸立在我们的前方,兄弟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打破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的这意味无穷的平静。但是我必须完成你们交给我的任务,我祈求你们,祈求你们的宽容和同情……”这段开场白语言优美,节奏舒缓,感情深沉,人、景、物、情是那么完美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据记载,当埃弗雷特刚刚讲完这段话时,不少听众已热泪盈眶。

1945年“五四”那一天,云南大学在操场上举行纪念大会。到会的人很多,大家情绪都很激动。当大会刚要开始时,天公偏不作美,下起雨来。许多人争相避雨,秩序开始乱起来。主持会议的人连声嚷道:“不要动,大家站好,就要开会了!”但效果还是不大。

此时闻一多正好在讲台上,他站起来,向正在朝四面移动的人群发表演讲:“同学们!我给你们大家讲一个故事。两千多年以前,周武王决定起义,去打倒暴君纣王。就在出兵的那一天,像我们现在一样,忽然下起雨来了。

许多人都觉得很不吉利,建议武王改期。这时候管占卜的,就是当参谋的人吧,出来啦,他说这不是坏事,这是‘天洗兵’,是老天爷帮我们的忙,把兵器的灰尘都洗得干干净净的,打敌人更有力啦!我们今天也碰上了这样的机会,这是天洗兵!不怯懦的人回来!走近来!勇敢的人站过来!……”闻一多的演讲打动了人心,大家都不再走动,会议顺利地开始了。

闻一多先生在天突然下雨的情况下,巧借武王伐纣出师“天洗兵”的典故,使人们深受鼓舞,从而抑制了听众避雨的举动,冒雨听讲,秩序井然。

闻一多先生随机应变,根据突如其来的情况借题发挥,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才能。

1966年,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回台湾定居,同年6月,台北某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特邀林语堂参加,并请他即兴演讲。安排在林语堂前面的几位颇有身份的演讲者,发表了冗长、乏味的演讲,令台下听众昏昏欲睡。

林语堂发言时,他抬腕看了看表,已经是11点多了,于是他就随机应变改弦换调,快步走上讲台,仅说了一句话:“绅士的演讲应该像淑女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然后就结束了演讲。他的话刚一出口,大家先是愣了一下,几秒钟后,会场上“哗”地响起一片笑声,接着听众以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位优秀演讲家的爱戴。第二天,台北各大报纸上都出现了“幽默大师名不虚传”、“一句话演讲振奋精神”的消息。

这里林语堂的演讲就是运用了即景生情的方法,当他看到时间已晚,再讲下去恐怕听众也无心思听讲,效果肯定不会太好,于是他灵机一动,只说一句精练的话语,然后结束演讲。这样反而博得了听众的一片喝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即景生情不是故意绕圈子,不能离题万里、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否则会冲淡主题,也使听众感到倦怠和不耐烦。演讲者必须心中有数,还应注意渲染的内容必须与主题相互辉映,浑然一体。

故事式的开场白

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作为开场白,会引起听众的莫大兴趣。选择故事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要短小,不然成了故事会;要有意味,促人深思;要与演讲内容有关。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母校——西点军校。一草一木都令他眷恋不已,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在授勋仪式上,他即席发表演讲,他这样开的头:“今天早上,我走出旅馆的时候,看门人问道:

‘将军,你上哪儿去?’一听说我到西点时,他说:‘那可是个好地方,您从前去过吗?’”

这个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叙述也朴实无华,但饱含的感情却是深沉的、丰富的。既说明了西点军校在人们心中非同寻常的地位,从而唤起听众强烈的自豪感,也表达了麦克阿瑟深深的眷恋之情。接着,麦克阿瑟不露痕迹地过渡到“责任一荣誉——国家”这个主题上来,水到渠成,自然妥帖。

著名演讲大师李燕杰在《爱情与美》的演讲中这样开场:“我不是研究爱情的,为什么会想到要讲这么一个题目呢?”然后讲了一个故事:北京一家公司的团委书记再三邀请李老师去演讲,并掏出几张纸,上面列着公司所属工厂一批自杀者的名单,其中大多数是因恋爱问题处理不好而走上绝路的。

“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与大家谈谈这方面的问题。”这个故事一下子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他们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悬念式的开场白

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为了激起听众的兴趣,可以使用悬念手法。在开场白中制造悬念,往往会收到奇效。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频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在适当的时候应解开悬念,使听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也使前后内容互相照应,结构浑然一体。

比如,有位教师举办讲座,这时会场秩序比较混乱,学生对讲座不感兴趣,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完后他说:“这是一首有名的唐诗,广为流传,又选进了中学课本。大家都说写得好,我却认为它有点儿问题。问题在哪里呢?等会儿我们再谈。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读书与质疑》……”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演讲即将结束,老师说:“这首诗问题在哪里呢?不合常理。既是月黑之夜,怎么看得见雁飞?既是严寒季节,北方哪有大雁?……”这样首尾呼应,能加深听众印象,强化演讲内容,令人回味无穷。

还有一次,桂林的一位导游带了一个旅游团到北京,在参观北海时,他指着九龙壁对游客说:“我知道大家的眼力非常好,可是你们能看出哪条龙身上有块琉璃是假的吗?”旅客惊奇地跑到九龙壁前仔细辨认。他们东瞧西看,走近跑远,有的说这块,有的说那块,有的干脆说没有。在众说不一的争论声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围到了这位导游身边,请他揭开谜底。在大家的注视下,导游指着一条白龙的腹下说:“就是这块。”游客们定眼细看,齐声说道:“原来是块木砖。”接着纷纷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它是哪一年换的?”“皇帝为什么没有发现?”

这时,这位抓住了游客心理的导游,才提高嗓门把九龙壁的年代、建筑艺术和“木砖”的逸事详细进行了讲解。客人们听着想着,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时而眉飞色舞,时而赞叹连声。导游在这里十分完整地用设置悬念的办法使讲解取得了成功。

古人说:“文似看山喜不平。”说话也一样,如果在演说中,恰到好处地在开头设下一个个悬念,会使听者在回旋推进的言论中产生兴味无穷的感受。

演讲稿要能讲能演

演讲稿写作应在构思和下笔时就提前进入“现场”,在内容选择、语言选用和谋篇布局上都要有临场感,都要对未来的现场气氛和效果有所预感、有所把握。就是说,要想取得演讲的成功,就要突破一般文章写作的思维定式,从寻找现场感觉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适于现场表达

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公文的程式化,没有诗歌式的跳跃和简练。因此,它很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又为演讲人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演讲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要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请看秋瑾的著名演讲《警告二万万女同胞》中的一段:

“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就可以藉此吃白饭。”

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造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人的声音、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