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与环境(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12051700000015

第15章 流淌的泪水(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一)生命之水敲响警钟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人如果不摄入某一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也许还能继续活几周或带病活上若干年,但人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

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需要水,如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要成为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总之人的各种代谢和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水在体温调节上有一定的作用。当人呼吸和出汗时都会排出一些水分。比如炎热季节,环境温度往往高于体温,人就靠出汗,使水分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来降低体温,使人免于中暑。而在天冷时,由于水贮备热量的潜力很大,人体不致因外界温度低而使体温发生明显的波动。水是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治疗力量的奇药。矿泉水和电解质水的保健和防病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主要是因为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当感冒、发热时,多喝开水能帮助发汗、退热、冲淡血液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同时,小便增多,有利于加速毒素的排出。

水是文明的摇篮。水文明史是人类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导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水文明,是世界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国的水文明,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代表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黄河和长江是中国的两条巨龙。从两晋时期开始,黄河流域开始向长江流域人文迁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结合在一起以后就形成了中华大文明。

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但是,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有限的水资源及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水质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门间竞争性开发所导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进一步短缺,水环境愈加恶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福祉。地球的生命之源已经向人类亮出了黄牌警告。请看以下几件触目惊心重大水污染事件:

水俣病事件。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千米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千米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托里坎荣”号油船污染事件。1967年3月18日,在英国西南七岩礁海域,“托里坎荣”号油船满载11.7万吨原油在锡利群岛以东的七岩礁海域触礁,致使8万吨原油流入海中,留在船体内的原油被引爆,造成英国、法国海域原油污染,大量鱼贝类和海鸟死亡,赔偿金额达720万美元。这一事件后,海洋污染成为海事的重要问题。

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境内一处金矿污水沉淀池,因积水暴涨发生温漫坝,10多万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铜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水冲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萨河,并顺流南下,迅速汇入多瑙河,并向下游扩散,造成河鱼大量死亡,河水不能饮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遭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引发了国际诉讼。

淮河水污染事件。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因此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了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失。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价远途取水饮用,有些地方出现居民抢购矿泉水的场面。

面对水资源缺乏,水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全世界已经就拯救生命之水达成了共识。“世界水日”是人类在20世纪末确定的又一个节日。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重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2005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决定,世界各国应在2015年之前将无法获得洁净饮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2002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增加了一项承诺,争取在2015年之前使无法获得适当卫生服务的人口降低一半。在今年的世界水日来临前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水协与北京清水同盟等机构在北京发表清水宣言:“珍惜水资源,让她更清涟。”拯救地球生命之水,已经刻不容缓。

2006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公布《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九声警钟:

第一声警钟: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由于管理不善、资源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全球约有1/5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第二声警钟:水质差导致生活贫困。2002年,全球约有310万人死于腹泻和疟疾,其中近90%是不满5岁的儿童。

第三声警钟:大部分地区水质下降。淡水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迅速衰退,退化速度快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第四声警钟:90%灾害与水有关。许多自然灾害都是土地使用不当造成的恶果。日益严重的东非旱灾就是一个沉痛的实例。

第五声警钟:农业用水供需紧张。这部分用水已经占到全球人类淡水消耗的近70%。

第六声警钟:城市用水紧张。2030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到近2/3,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第七声警钟:水力资源开发不足。发展中国家有20多亿人得不到可靠能源,而水是创造能源重要资源。

第八声警钟:水资源浪费严重。世界许多地方有多达30%~40%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费掉了。

第九声警钟:对水资源的投入滞后。

世界银行官员克劳迪娅·萨多夫指出:“水问题是一个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水资源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和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是一场全球性的运动。寻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资源、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开发循环利用新技术、增强国际合作等等至关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目前,人们对水污染、水缺乏的现状认识还远远不够。许多人觉得,水问题不过是政客的炒作,杞人忧天罢了。每天的自来水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又不是世界末日,所谓的水污染、水匮乏还遥远得很。然而,果真如此吗?

(二)湖泊——渐逝的“明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岳阳楼的“大观”,是“在洞庭一湖”。可以说,没有洞庭湖,就没有岳阳楼。自古以来,湖泊就是大地上光彩夺目的明珠。

星罗棋布的湖泊,是地球陆地水的组成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17‰,其中淡水占9‰,咸水占8‰。湖泊不仅使我们的星球更加璀璨,还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湖泊是在地质、地貌、气候、径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如构造湖是由于在几千万年前,地壳发生了巨大的断裂运动,有的地方高高隆起,有的地方深深陷凹下去而形成的。隆起的地方成为大山脉,陷落下去的部分就成为大裂谷或盆地。某些裂谷地区逐渐蓄上水,就形成了湖泊。世界上最深的构造湖——贝加尔湖就是断层作用形成的。

湖泊风景秀美,功用巨大,是人类的朋友。湖泊是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的贮藏地。同时,还能像江河一样提供灌溉、航运、发电、调节径流、发展旅游。盐湖中的盐碱矿物以及硼、锂等稀有元素,对发展化学工业、国防工业都有重要作用。湖泊收获比河流更易进行。湖泊像一个个天然的水库,对河流的水量起着调剂作用。雨季水量增加,湖泊起蓄水作用,将河水拦阻起来,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到了春、冬季节,河流水量减少,湖泊将储存的水放出,使下游既能灌溉农田,又能解决饮水和工业用水的困难。湖泊景色迷人,动静相宜。众多的诗人、作家,无数的笔墨对湖色泉林的赞颂不胜枚举。尤其是一些世界著名的湖泊,更是皇冠上的明珠。

最深的湖泊及蓄水量最多的淡水湖: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大自然安放在俄罗斯东南部伊尔库茨克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长640千米,平均宽50千米,是世界上第七大湖泊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容纳了地球全部淡水(应该指河湖的淡水)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的总水量。湖上风景秀美、景观奇特,湖内物种丰富,是一座集丰富自然资源于一身的宝库。贝加尔湖的形状像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

海拔最低,最深最咸的咸水湖:死海。死海是位于西南亚的著名大咸湖,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是世界最低洼处,因温度高、蒸发强烈、含盐度高,达25%~30%,据称除个别的微生物外,水生植物和鱼类等生物不能生存,故得死海之名。当滚滚洪水流来之期,约旦河及其他溪流中的鱼虾被冲入死海,由于含盐量太高,水中又严重地缺氧,这些鱼虾必死无疑。湖里没有一条活鱼、一根水草,由于咸水比重大,人可以像一根木头似地躺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

面积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洲五大湖。它们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除密歇根湖以外,其他四个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总面积约245,66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液态淡水水域。五大湖流域约为766,100平方千米,美国占72%,加拿大占28%。南北延伸近1,110千米,从苏必利尔湖西端至安大略湖东端长约1,400千米。湖水大致从西向东流,注入大西洋。除密歇根湖和休伦湖外水平面相等外,各湖水面高度依次下降。五大湖是始于约100万年前的冰川活动的最终产物。现在的五大湖位于当年被冰川活动反复扩大的河谷中。地面大量的冰也曾将河谷压低。现在的五大湖是更新世后期该地区陆续形成许多湖泊的最后阶段。五大湖水面辽阔,对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中国湖泊众多,历来有五湖四海之称。“四海”即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五湖”指的是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江苏的太湖、洪泽湖、安徽的巢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两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里的两湖就是指的湖南省和湖北省。究其原因就是两省得到了洞庭湖的灌溉和水利之便。湖泊除了调剂河流的水量之外,还形成了许多风景优美,水光山色的游览胜地。如我国的杭州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人。杭州为什么这样美,这样使人神往,就是因为杭州有西湖。“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诗中道出他对杭州西湖美景的依恋之情。还有八百里滇池夏季吸收酷暑,冬季释放热量,同时又有大量的水蒸气的扩散,形成了地区性的小气候,使得昆明气候温和湿润,夏无暴热,冬无严寒,成为一年四季鲜花怒放,芳草长青的“春城”。像镜泊湖、青海湖都对周围地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

但是,湖泊是非常容易消失的。要使美丽的湖泊长久存在,根本的是保持河流沿岸的土壤不流失。湖泊一旦消失后,几乎不可能再恢复!湖泊形成之后,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其湖盆、水质、湖中生物等,会不断进行演变。当湖中泥沙不断积累,植物在其中大量繁衍,以及水量补给减少时,湖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沼泽化。如果有人工围垦和湖水遭污染等因素发生,湖泊的生态环境还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保护湖泊、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也应成为人类一项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