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12051400000001

第1章 主动沟通拉近距离(1)

朋友从陌生人开始

一个叫大卫·吉萨的人拥有很多朋友,而且其中很多人竟是他在散步时或者外出购物时搭话认识的。

他的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会那么自然地跟陌生人搭话,他说:“一开始,我对于跟陌生人说话也是心怀不安,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我和最好的朋友最初也是陌生人时,我的畏惧感就消失了。因为我想,在我开口与他们说话之前,他们都是陌生人,而我一旦跟他们说了话,他们就很可能成为我的朋友,甚至是知己。”

“那么,你不怕别人误解吗?”

“一开始我确实也担心被别人误解,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如果你怀着一颗真诚而热情的心,同时又有着对友谊的渴望,对方一般不会误解你的动机。我遇见过不少表面上自负且冷若冰霜的人,他们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拒人千里,但跟他们搭话之后我发现,麻木不仁的只是他们的外表,他们在内心深处同我一样热切地需要友情。所以,如果你也想交到更多的朋友,就不要让畏惧成为规避的借口。”

画龙点睛

友情的获得,首先需要我们主动地去接触别人,主动地与陌生人沟通。防人之心应该有,但不要让提防成为阻碍友情发展的堤坝,因为朋友都是从陌生人开始的,没有主动的沟通,就只能保持陌生的界限。

校园的坏邻居

在美国东部,有一所著名的学府,它的入学条件之一是需要平均90分以上的成绩。它一门课的学费,相当于普通家庭整月的开销,它的学生常穿着印有校名的T恤在街上“招摇”。

但是,令人不安的是,这个学校紧邻一个治安极坏的贫民区,学校的玻璃经常被顽童打碎,学生的车子总是遭失窃,学生在晚上被抢已不是新闻,有的女学生甚至遭人强暴。

“我们这么伟大的学校,怎能有如此糟糕的邻居!”董事会议一致通过:把那些差劲的邻居赶走。方法很简单——以学校雄厚的财力把贫民区的土地和房屋全部买下,改为学校校园。

于是,校园变大了,但是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严重了。那些贫民虽然搬走了,却只是向外移,隔着青青的草地,学校又与新贫民区相邻,加上校园变大,更是难于管理,治安状况也变得更糟了。

董事会没了主意,请来当地的警官共谋对策。

“当你们与邻居相处不来时,最好的方法不是把他们赶走,更不是将自己封闭,而是应该试着去了解、沟通,进而影响、教育他们。”警官说。

校董事们相顾半晌,哑然失笑,他们发现,身为世界著名学府董事的他们竟然忘记了教育的功能。

于是,他们设立了平民补习班,送研究生去贫民区调查探访,捐赠教育器材给邻近的中小学,并辅导就业,还开辟了部分校园为运动场,供青少年们使用。

没过几年,这所学校的治安状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而那邻近的贫民区生活,更是眼看着步入了小康水平。

画龙点睛

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了解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排斥了解和沟通,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想与你的差劲邻居和平相处的最好方法,就是去了解他、帮助他、影响他。

盐罐打破的沉默

一个多小时后,我才发现错过了高速公路出口。天色渐晚,我只好从最近的出口下了高速,住进路边一个家庭旅馆,准备第二天天亮后再绕回布朗镇。

坐在晚餐桌前,我心事重重地拨弄着盘子里的青豆。

这是一家老式旅馆,窄小的餐厅里只有一张长条餐桌,所有就餐的客人都坐在一起。早已习惯拥有私人空间的我,现在要和一群陌生人同桌吃饭,突然觉得不知所措。环视周围,别人也和我一样不自在,不是盯着自己的杯盘,就是装作看过期的报纸,怕稍一斜视,便有窥探他人隐私之嫌。我们小心谨慎,不敢冒犯别人。我的晚餐就要在这么沉闷的氛围中度过吗?

我拿起放在面前的盐罐——桌上唯一的盐罐,递给右边的女士,“我觉得青豆有些淡,您或者您右边的客人需要盐吗?”我微笑着说。她愣了一下,但马上露出笑容,向我轻声致谢。

给自己的青豆加完盐后,她便把盐罐递给了下一位客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胡椒罐和糖罐也加入了公关的行列,餐厅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饭还没吃完,全桌人已经像朋友一样谈笑风生了。我们中间的冰层被一只盐罐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我们热情地互相道别。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地说:“其实昨天的青豆一点也不淡!”我们都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画龙点睛

有人曾慨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太厚。这隔膜其实很脆弱,问题是敢于先打破它的人太少。只要每个人都迈出一小步,就会发现,一个微笑、一只盐罐就能打破它。

迟来的追求

在纽约北郊,曾住着一位名叫艾米丽的姑娘,她自怨自艾,认定自己的梦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龄姑娘的梦想:跟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艾米丽整天梦想着,可周围的姑娘们都先后成家了。她成了大龄女青年,自认为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在一个雨天的下午,艾米丽在家人的劝说下去见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握手的时候,她那让人心颤的冰凉的手指,凄怨的眼神,如同坟墓中飘出的声音以及苍白憔悴的面孔,似乎都在向心理学家说:“我是无望的了,你会有什么办法呢?”

心理学家沉思良久,然后说道:“艾米丽,我想请你帮我一个忙,我真的很需要你的帮忙,可以吗?”

艾米丽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是这样的。我要在星期二开个晚会,但我妻子一个人忙不过来,想请你来帮我招呼客人。明天一早,你先去买一套新衣服,不过你不要自己挑,你要问店员,按她的意见买。然后去做个发型,同样也按理发师的意见办,听好心人的意见是有益的。”

接着,心理学家说:“到我家来的客人很多,但互相认识的不多,你要帮我主动招呼客人,说是代表我欢迎他们。要注意帮助他们,特别是那些显得孤单的人。我需要你帮助我照料每一个客人,你明白了吗?”

艾米丽一脸不安,心理学家又鼓励她说:“没关系,其实很简单,比如说,看谁没咖啡了就端一杯,要是太闷热了,就开开窗户什么的。”艾米丽终于同意一试。

星期二这天,艾米丽发式得体、衣衫合身地来到了晚会上。按照心理学家的要求,她尽职尽责,只想着帮助别人。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完全忘掉了自己的心事,成了晚会上最受欢迎的人。晚会结束后,有三个青年主动提出要送她回家。

一周又一周,三个青年热烈地追求着艾米丽,她最终答应了其中一位的求婚。心理学家作为被邀请的贵宾,参加了他们的婚礼。望着幸福的新娘,人们都说心理学家创造了一个奇迹。

画龙点睛

老想着自己,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结果就是:你走不进别人心里,别人也走不进你的世界。只要尝试一下与别人沟通,一切都会改变。

两个人的钥匙

莎莲娜是美国加州大学最年轻的讲师,比尔是加州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新婚还不到一年的他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爱情被婚姻包围住以后的枯燥和无奈。但是,他们都还记得他们浪漫的新婚之夜。

他们是第一批报名在加州大酒店举行的新创意集体婚礼的,在集体婚礼的舞会上,比尔和莎莲娜的舞蹈得到了很多的赞美和祝福。那天晚上,当他们要回他们的新婚房间时,主持婚礼的司仪给了他们每人一把钥匙,这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晚上,当比尔和莎莲娜一起回到属于他们的新房时,他们发现那个用两颗心叠在一起的锁非常别致。比尔掏出自己的钥匙插在左边的锁孔里,门锁不动,插在右面,也不行。比尔让莎莲娜试试,也不行。还是莎莲娜聪明些,提议两个人一起来。于是,当两人同时转动钥匙,门开了。在房间里等待着他们的是蜡烛、浪漫的音乐和几个时尚杂志的记者,他们把陶醉在爱情中的比尔和莎莲娜拍摄成像明星一样的人物,登在了杂志封面上。

婚后的日子一直被这种快乐和浪漫包围着,他们认真地经营着自己的感情,培养着爱情的土壤和花朵。然而,时间淡化了一切东西的香味,渐渐地,他们有了争吵,比尔开始嫌弃莎莲娜不懂得爱情的细节,不懂得在他的咖啡里多加些方糖,而莎莲娜也责怪比尔一直不注意她新换的裙子,她还发现比尔开始有神秘电话,甚至有时候借口加班,不回家吃晚饭。直到后来,比尔提出了分居。

莎莲娜也忍受不了这种有隔阂的生活,同意了比尔的要求。在收拾自己的东西时,她发现了她的钥匙,不是钥匙,是一个像钥匙一样的纪念品——是在他们新婚之夜,酒店送给他们的用玉石打制的两把钥匙,酒店给它起的名字叫“幸福钥匙”,拥有者可以凭这一对钥匙免费消费一个晚上。莎莲娜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比尔也不知道莎莲娜为何心血来潮非要去加州大酒店住一夜才同意分居。他们又一次被分配到了新婚之房。不知怎地,当比尔把钥匙插进锁孔,看了一眼莎莲娜的时候,他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一年前,那双温柔的眼睛里不是满是关心吗?一二三,门开了!令比尔意外的是,房间里是和他们新婚时一样的设计——蜡烛和音乐。那一瞬间,一切琐碎的烦恼都显得荒唐好笑,而真正的爱情并没有远离他们。第二天,比尔郑重地向莎莲娜请求:“婚后的恋爱开始了,我能再一次请你出去吃饭吗?”

看着比尔的姿势,莎莲娜一下子笑出了声,幸福原来是这样的让人猝不及防。

画龙点睛

人们在心与心产生隔阂的时候,总是抱怨别人的不理解和冷漠。事实上,我们总是忘记我们手里那把通往别人心灵的钥匙,能打开自己,也能打开别人。

别让你的心迷了路

那天,马德下乡去拜访几个民间艺人。

到达那个村庄已是正午,正是农家人歇晌的时候,街道上空空的,一个人也没有。平原七月正午的阳光毒得令人心慌,即便是躲在树阴里,也大汗淋漓。

马德东张西望,希望能有一个路人出现。突然,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影出现在前边的一个岔道口。他刚想迎上去,倏忽之间,那人又钻进另一条里巷,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刚刚那个骑自行车的人又折了回来。这位老人戴着一顶边沿已经破损的草帽,硬生生地问他:“你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事吗?”老人的语气好像在审讯一个形迹可疑的坏人。

他赶紧解释说是来拜访人的,但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他说出一个人的名字,老人一咧嘴,露出稀稀落落的牙齿,说:“哦,是他啊,走,我领你去。”

马德要找的人正在自家门洞下忙乎着一些零碎的农活。一番寒暄之后,他们便一边乘凉,一边在门洞里聊了起来。过了一会,马德回头,惊喜地发现刚才送他来的那个老人竟然没走,就坐在离他们不远的一棵大树阴下,摇着草帽,并且不时地朝他们这里张望着。

他要干什么?

马德的脑海中迅速闪现出一个场景:好像是前年,也是夏天,他和几个同事一起下乡到学生家家访,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一个中年汉子爽快地领着他们在那个小镇里七拐八绕,终于把他们带到了目的地。他们正要致谢,那个汉子却毫不含糊地说:“兄弟,不能让我白忙乎吧,转悠了半天,怎么也得给买几盒烟啊!”

难道今天他也必须付出几盒烟的代价?

果然,马德出来的时候,那个老人也站起身,推着自行车向他走来。马德甚至能从老人嗫嚅的口型中,猜出对方想向他索要些什么。

老人斜倚着自行车,站定,仰着头,脸膛依旧红红的,问马德:“你还要到谁家去?大热天,不好找,我带你去吧……”难道他还想多要点带路费?马德犹豫地站在那里,没有吱声。老人看马德呆住了,以为他没听清自己的话,又重复了一遍。马德没想好如何拒绝老人,就支吾着,半天才说出一个地址。这一次,马德找的地方很远,路况也不好。他和老人并肩走着,颠簸了40多分钟才到地方。此时,老人的薄衫早已被汗水湿透。马德也有些不好意思了,说:“您老辛苦了,我不去别的地方了。您等我一下,我给您买盒烟去……”老人看了看马德,仿佛马德冒犯了自己一般:“谁要你的东西?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马德一脸尴尬地站在那里。在这样的真诚和善良面前,恶毒的猜想使马德如鲠在喉。

就在几天前,马德刚刚拒绝了一个想要帮他把纯净水放到饮水机上的送水工。尽管那个送水工的态度足够诚恳,马德还是没让他进门,只把空桶递给他,就赶紧打发他走了。现在想来,他为自己当时的猥琐心态羞愧无比。

马德觉得,一段日子以来,他真的迷路了,不是他的脚,而是他的心。对一切人情事理,都多了一分揣度,一点猜疑,一些距离,常把他人没来由的帮助当成是陷阱;把掏心窝子的忠告当成是矫情的虚伪。对陌生人,更是躲得远远的,避之唯恐不及,从而冷落了那些金子般火热的心,疏远和伤害了那些善良的人……

画龙点睛

人应该从这样的迷途中回来了,不然的话,即便自己没走丢,这个温暖的世界也最终会抛弃猜疑、冷漠、绝情的人!也许,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像马德一样迷了路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够及时迷途知返。

相交才能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