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12051000000019

第19章 疑问品(1)

本品通过韦刺史的疑问,阐述了何为“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等,指明了怀有世俗功利目的的行为和举措,即使规模再大,也非解脱层面的真功德,而是一种执著攀缘的求福行为。“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针对韦刺史对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疑问,惠能大师反问其“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方”?强调心中自有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接着通过譬喻和进一步的解说使得众生体悟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见性,念念见性则西方就在眼前。

原文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①。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②,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③,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④,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注释

①大会斋:在大****中兼用斋饭。

②士庶:士族和庶族。这里指广大信众。

③梁武帝(464—549):南朝兰陵人,姓萧名衍,字叔达。在位期间,笃信佛教,有“皇帝菩萨”之称。天监十八年(519)从钟山草堂寺慧约受菩萨戒;当时名僧僧伽婆罗、法宠、僧迁、僧雯、法云、慧超、明彻等,皆受其礼敬,并在首都建康建了大寺七百余所,僧尼讲众常聚万人。武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舍身同泰寺,自讲涅槃、般若、三慧等经;著有《涅槃经》、《大品经》、《净名经》、《三慧经》等之义记数百卷。后因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于太清三年(549)饿死于台城。在位四十八年,世寿八十六。

④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于人的意思。为六波罗密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予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

译文

一天,韦刺史为惠能大师举行大****兼施斋饭。斋饭完毕后,刺史请大师登上讲坛开讲,自己同其他官员及广大信众,整肃仪容,两次庄重行礼致敬,问道:“弟子听大师说法,实在微妙,令人无法心思口议。现在还有一点疑问,希望大师慈悲为怀,特地为我解说开示。”

惠能大师说:“有疑惑就问吧,我自会给你解说。”

韦刺史说:“请问大师您所说的是达磨大师的宗旨吗?”

惠能大师回答:“是的。”

韦刺史说:“弟子听说,达磨大师最初度化梁武帝,武帝问:‘我一生中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舍予,广设斋会,这有什么样的功德?’达磨说:‘实在是没什么功德。’弟子我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希望大师为我解说。”

惠能大师说:“实在是没什么功德的,请不要怀疑先圣前贤的话。梁武帝心中生起邪见,不能理解正法。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舍予,广设斋会,这个叫作求获福报,却不可以把求福认为是功德。身具一切佛法,功德自存其中,而不在于行善求获福报。”

惠能大师又说;“明心见性就是功,平等无二就是德。每一刹那都无所滞碍,时常照见本心自性,真实不虚,发挥妙用,这就是功德。内心谦虚处下就是功,外行合乎于理就是德。自我本性合藏万法就是功,自心本体超离俗念妄想就是德。不离开自心本性是功,运用自心本性而无所浸染是德。如果寻求功德的本性,只要依照这些来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修功德的人,心中就不会产生轻视,而始终奉行广泛的敬心。心中时常轻视他人,自我的执见不能断灭,就自然是没有功的。自我心性如果虚妄不真实,就自然是没有德的。是因为一贯以自我为大,我执太重,时常轻视一切的缘故。善知识!时时刻刻,念念之间无有中断就是功,依平常心顺直而行就是德。自我修行本性是功,自我修行身行是德。善知识!功德必须在自心本性中识见,而不是通过布施舍予,供养奉侍来求得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有区别的。梁武帝正是不能认识到这个真理,这并非是达磨祖师言行有错误。”

原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①,愿生西方②。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③,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④。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⑤。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⑥。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⑦。

注释

①阿弥陀佛:意译无量。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

②西方:又称西方极乐净土,略称西方,即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指西方极乐世界。

③十恶: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嗔恚;十、愚痴。八邪:即反于八正道者。一邪见、二邪思惟、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

④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出自《维摩诘经·佛国品》,只要心地清净便是佛国净土。

⑤愆:罪过。

⑥往生:往弥陀如来的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花中,谓之生。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

⑦便睹弥陀: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象征。

译文

韦刺史又问:“弟子常常看到出家人和在家人,口中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希望往生西方。请大师讲讲,能够往生到那里吗?希望大师为我们破斥疑惑。”

大师说:“韦刺史好好听着,惠能我向你解说。释迦牟尼当年在舍卫城里,说到接引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时,经文中说得清楚明白,西方极乐世界离现世并不遥远。但如果论相状来说里数,则有十万八千里之远,若从自性上说,就是身心中有十恶八邪的障碍,所以说遥远不可及。说它远是针对根器下等的人而言,说近则针对的是具有上等智慧的人。

“人固然有这两种之分,但佛法却没有这样的两种分别,只是因为愚迷和开悟的不同,所以识见本心就有快慢之别。愚迷的人称名念佛,祈求往生西方极乐;开悟的人则自我清净本心。所以佛说:‘自我本心清净,也就是佛土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