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12051000000017

第17章 般若品(2)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能由这个无上般若智慧生出八万四千智慧。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世上的人原本有八万四千烦恼。如果没有烦恼,智慧时常显现,就不离自我本性。悟到了这个法门,就是正念。不迷恋,不执著,不产生狂妄之心,运用自己本具佛性,以智慧审视观察,对于一切事物现象,不执著不舍弃,就是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善知识!如果要想深入研究佛法和般若三昧,必须修行般若,奉持念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就能明白本心,体见本性。

原文

当知此经功德①,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②,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③,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④。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⑤,大小二乘⑥,十二部经⑦,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注释

①功德:德,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的果报。

②阎浮提:原本系指印度之地,后则泛指人间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阎浮,是树的名称。提,是洲的意思。

③障:又作碍,全称障碍、覆蔽的意思,指障害涅槃、菩提,遮害出离的烦恼,是烦恼的异名。

④般若经:说般若波罗密之理的经典总名。旧译般若波罗密经,新译为般若波罗密多经,有数十部。

⑤修多罗:指佛教经典。

⑥大小二乘: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本分之,四阿含等罗汉系经典为小乘,华严等菩萨系经典为大乘。

⑦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乃指佛经体例上的十二种类别。在中国佛教中,十二部经泛指一切佛典。

译文

“要知道这部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经中有对此赞叹的内容,说得明明白白,这里不再一一细说。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是专为有大智慧的人说的,是为上等根器的人说的。小根器禀性、小智慧的人听了,心中反会生出不信。这是什么缘故呢?比如龙王降大雨在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城池村落,全部会被雨水冲垮,如同树叶一般随波飘流。如果大雨是落在大海之中,则大海不会有丝毫增减损益。像大乘根器的人,像最上乘根器的人,听到《金刚经》就会开悟。所以我们知道本性中原本就含有般若智慧,自己运用智慧,时常审视观察,遍照明了一切,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好比雨水,并不是天上本有才下落于世,而是龙能兴云致雨,使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和无情,都蒙受润泽。一切河流,都归大海,合为一个整体。众生本性的般若智慧,也是这样。

“善知识!小根器禀性的人;听说了顿教教法,如同根浅枝弱的草木,一旦被大雨冲刷,全部自己倒伏在地,不能再生长了。小根器的人也是如此,原本具有般若智慧,与大根器大智慧的人,别无二样,为什么听说佛法却不能自己开悟呢?只因为错误的见解障碍深重,烦恼根植于心中太深,好像浓重的乌云遮蔽了太阳,又得不到风的吹动,阳光无法显现出来。般若智慧也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只是因为一切众生自己心中迷障和开悟的程度不一样。愚迷的人只见心外,向外求法,苦觅佛道,没有悟得自我本性,这就是小根器小禀性的人。如果顿悟法门,不用心外修行,只要自我本心中时常升起正确见地,一切烦恼不能浸染,这就是认识自我本性。

“善知识!对内境和外境都不能执著,来去自由,能够去除执著之心,就能通达而无阻碍。能够如此修行,所达到的境界就和《般若经》所说的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经典和文字,大乘小乘经典,十二部经,都是因为人而设置的,因为人本自具有智慧之性,所以佛法能够建立。如果没有世人,一切事物和现象原本也都不能呈现。由此可知一切事物现象原本是由人所兴现的,一切经文佛典,因为因人讲说而存在,为人而设的。由于世界上的人中有愚迷的,也有智慧的,愚迷的是小根器的人,智慧的是大根器的人。愚迷的人向智慧的人请教,智慧的人给愚迷的人说法,愚迷的人忽然开解得悟,随即他的境界就与智慧的人没有差别了。

原文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①: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②: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③,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④,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⑤,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⑥,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⑦。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⑧,于六尘中无染无杂⑨,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⑩。

注释

①菩萨戒经:佛教戒律书。姚秦罗什译《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此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

②净名经:《维摩诘经》的通称和异名。玄奘将《维摩诘经》译为《无垢称经》,玄奘以后则皆以《净名经》称之。

③解最上乘法者:指懂得禅宗教义的人。

④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素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谷子得以生长。

⑤善法:为“恶法”之对称,指合乎于“善”的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

⑥妄念:指虚妄的心念,即无明或迷妄的执念。因凡夫之迷心不知一切法的真实义,遍计构画颠倒而产生错误的思考。据大乘起信论载,妄念能搅动平等之真如海,而现出万象差别之波浪,若能远离,则得入觉悟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