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出游,绿色假期(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12050400000015

第15章 畅游长江(2)

巫峡巫峡又名大峡,峡内幽深奇秀,两岸峰峦挺秀,飞瀑悬泻于峭壁。峡中江回路转,船行其间,颇有“曲水通幽”之感。巫峡内著名的有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三台为楚阳台、授书台、斩龙台;八景为南陵春晓、夕阳返照、宁河晚渡、青溪渔钓、澄潭秋月、秀峰禅刹、女观贞石、朝云暮雨;十二峰为圣泉峰、登龙峰、朝云峰、神女峰、松峦峰、飞凤峰、翠屏峰、聚鹤峰、净云峰、起云峰、上升峰、聚仙峰。

对巫山的赞美,唐代诗人孟郊在《巫山曲》中是这样描绘的: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巫峡之中最享盛名的要算巫山十二峰了。有诗句“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巫山巍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为证。巫山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云雨中的青峰绝壁,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巫山云雨之妙,唐代诗人元稹进行过如此精彩的描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的云雨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游览了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再加之西陵峡的“险”,才能算是完美地鉴赏了长江三峡的雄奇。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而得名。西陵峡的主要景观,北岸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南岸有“灯影峡”等。西陵峡为三峡最险处,滩多水急,礁石林立。

西陵峡

唐代诗人杨炯在《西陵峡》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西陵峡两岸峰峦叠秀,飞瀑流泉,满山黛色,风光无限。船出西陵峡南津关,视野豁然开阔,两岸平野万顷,“极目楚天舒”,别是一番情趣。

长江三峡是神州山水中的瑰宝,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三峡之美,最直观地表现在山水的起承转合之间。大峡谷则集中了自然之美的所有形态,自然生态的所有美的形态和质感,都在大峡谷得到完美的呈现。

长江三峡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彩。长江三峡,孕育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留下了许多诗圣文豪千古传诵的诗章,留存的许多名胜古迹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库区的“水华”

三峡水库是三峡水电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范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1个县市。三峡水库自建立以来,库区次级河流受干流水位顶托的影响,回水段水流缓慢,几乎成为死水。“流水不腐”的效应失去以后,氮、磷等物质大量聚集到回水区,这些物质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下,使得许多自养型的藻类水生生物大量快速繁殖,水生态平衡被破坏,出现“水华”现象。“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调查结果表明,爆发“水华”的藻类主要有甲藻、硅藻、绿藻及隐藻。“水华”发生时,水体一般呈蓝色或绿色,并出现散发着腥臭味的浮沫。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三峡水库初次蓄水后,“水华”现象就长期存在。在三峡库区重庆段23条支流中,大多数在每年的5~10月都会不同程度地暴发“水华”。

“水华”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水体的富营养化。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三峡库区,主要污染物为面源污染。这些污染,包括来自库区及其上游的水土流失,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的污染,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不少的高污染化工企业,正悄然流向三峡库区城市。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留住企业,对国家的相关规定置若罔闻,甚至弄虚作假,强行让其过关,希望借此发展当地的地方经济。

例如,主要生产黄磷、工业磷酸、三聚磷酸钠等化工产品的公司搬迁后,搬到靠近长江主流的高阳镇白沙河村(现更名为昭君村)。2009年3月,记者来到时,工厂正在进行生产作业,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弥漫在整个峡谷里。昭君村村民告诉记者,自从化工厂建成后,几乎每天都是浓烟滚滚,空气污浊了,茶叶没人要了,水变得浑浊,河里的鱼也死得差不多了。

类似的化工项目,还正在三峡库区大肆扩张。参与三峡工程环保论证的环境学家认为,不该在三峡库区建设化工厂。因为大量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加上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等排入水库中,致使水库中的氮、磷、钾等含量上升,使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藻类大量繁殖,进而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水华”现象便随之产生。淡水富营养化后,“水华”会频繁出现,而且面积会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三峡库区的“水华”

第二,水流速度的减缓。

三峡工程的修建对有效减少洪涝灾害、避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三峡成库后库区的水位上升,使得之前流动的河流变成“湖泊”,几近静止的湖泊的水流速度大幅减缓,几乎不再流动,进而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承受力逐步降低,库区的水质状况呈下降趋势。另外,三峡水库建成后,大量泥沙沉积,水质变清,有利于水生植物,特别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导致藻类的生长繁殖加速,引起“水华”的产生。

“水华”现象造成的最大危害是:

一、日常生活的饮用水源受到威胁。

重庆主城区在长江、嘉陵江的取水口共有28处,这28处取自上游的水质总体上都在III类标准,水质堪忧。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富营养化水体被禁止作为饮用水源。在三峡库区城市湖北省宜昌市等地,考虑到人们的健康,饮用水的采集也都不选择长江或长江支流。尽管如此,三峡水库作为中国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库,一旦全面富营养化,其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

二、影响人类的健康。

经研究发现,导致“水华”暴发的部分藻类,还会分泌释放出藻毒素。最常见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肝脏致癌剂,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严重时可使人罹患疾病。即使对其进行加热煮沸和常规的饮水消毒处理,其毒素也不能被破坏,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危害可想而知。

三、导致鱼类产量逐渐下降,甚至会使大量的鱼类死亡。

当藻类大量生长时,这些藻类能释放出毒素——湖靛,对鱼类有毒杀作用。另外,“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会耗尽水中的氧气,并且会大量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进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四、会降低水生植物的多样性。

“水华”发生后,大量的浮沫和带状物会恶化水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抑制了库区中浮游植物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使许多丝状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死亡。

发生“水华”时,水体的指标常常超出水中浮游植物的忍受限度,从而会引起浮游植物的大量死亡。例如,“水华”白天的光合作用可以使水体的pH上升到10左右,超过浮游植物的忍受限度而使浮游植物死亡。

五、影响景观,并伴有难闻的臭味。

虽然发生“水华”时,藻类的生长速度很快,但由于水中的营养盐被用尽,它们也会很快死亡的。藻类大量死亡后,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并会上升至水面而形成一层绿色的黏状物,使水体产生严重的臭味。另外,大量黏状物质的漂浮,会影响水库的景观。

总而言之,“水华”问题是影响三峡水库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必须尽快解决的,只有这样,三峡水库才能真正地为社会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

积极治理,共同关注

三峡工程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历时10多年建设,目前已经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但其近几年所面临的“水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经过科学家、环境学家等有关专家学者几年的考察研究,已经初步探明了“水华”发生的一些机理。

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全面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经过多年的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环境保护基础比较薄弱,环保投入有限,库区仍然面临着库区废水达标率低,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水体污染趋势加重的问题。

调查显示,在三峡库区建设的多个污水处理厂,根本就没有除氮脱磷的技术,这或许是三峡库区“水华”肆意生长的原因之一。

有关专家指出,国家为三峡水环境保护投入巨资修建污水处理厂,然而效果有限。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总投资392.2亿元,在库区及其上游建成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50座,垃圾处理场40座。由于是国家出绝大多数的费用,很多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的需要,肆意扩大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建成以后才知道运行经费要污水处理厂自收自支,因此,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建成后都几乎没有运行。有关人士透露:“国家环保总局在2005年到库区去检查时发现,有接近70%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没有运行,或者只是偶尔运行。”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建立检测预警机制,实时对污水的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或是对库区内的水源状况进行定期的抽查评定,将国家的污染防治规划落到实处,真正为库区“水华”的改善治理把好关。

三峡库区上游某地排放的污水第二,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努力减少污水的直接排入。

经调查发现,城市生活垃圾目前只进行过简易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7%,大部分垃圾是沿岸堆放,这样极易掉入江中,污染江水。而工业固体废物多数就地堆积,部分直接排入江河。大量的船舶将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长江,污染水质,对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据环保部门测算,重庆市的各类运输船舶每年产生垃圾4.2万吨,生活污水1500多万吨,含油废水100多万吨。这些污水,只有约1%经过处理……此外,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10%。库区次级河流污染严重,56%的河段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的要求。同时,重庆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等城市江段已经形成岸边污染带。

面对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景象,长江沿岸各地政府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有效、可行性高的方案,管理和号召当地人民、当地工厂、过往船只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爱护长江。必要的地区可加大对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对江水的污染问题。

第三,采用水库调度的办法来加强水的波动、变动。

藻类得以大量繁殖的条件之一就是水体的不流动,因而可以采用水库调度的办法来加强水的波动、变动,破坏藻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此达到减缓或是控制藻类的生长繁殖。

第四,抑制藻类的生长。

针对大量藻类的快速繁殖,可以通过生态操控的办法抑制藻类的生长。比如,通过生态操纵的办法,在水中放置吃这些藻类的鱼类,以此对藻类进行控制。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因为大量吃藻类的鱼类的入江,会增加水中的氧气需求量,在缺氧的环境下,会对江中原来的鱼类生存构成威胁,而且还会破坏生态平衡。

第五,退耕还林,增加长江流域的水源涵养。

由于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其中库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1.7%。长江流域大量的天然林遭到砍伐,涵养水源功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进而保土拦沙能力也会下降。由于多年来对草地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退化的草地已达750万公顷,沙化草地已达5万公顷。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河流年径流量减少。另外,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陡坡的垦殖现象十分普遍,仅库区坡耕地就占耕地面积的74.3%,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造成大量的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污染。

三峡库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近几十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库区的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污染,如今,全面保护、综合治理三峡库区的水环境迫在眉睫。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相关部门应加大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力度,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对水源的浪费及污染。

随着库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的安置,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污染防治措施,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排污量还将大量增加,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会继续存在,将会对三峡库区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量大面广,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鉴于三峡库区的特殊性,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按照三峡电站的受益省市和长江上、中、下游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三峡库区污水、垃圾项目的运行进行补偿,确保建成项目能正常运行,切实改善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问题。

三峡库区所贮存的水资源是我国的主要战略资源,解决好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问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保护环境能力的差异,需要由国家加以引导,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调控手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以及半封闭水体,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水质问题仍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关注,以及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献计献策,为三峡库区的环境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