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12050000000076

第76章 宓子贱:看似整人,实则谏君

韩愈在《诤臣论》中写道,“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意思是说,有官职的人不能忠于职守就要离开职位;有进言责任的人不能进言就应离开,不能尸位素餐,无所事事。君子担任了官职,就要尽职尽责。道理还是要以故事来说明为好,看看下面的故事。

一年春天,鲁隐公要到棠地去观看溪人捕鱼。隐公的叔父臧僖伯劝阻说:“凡是物品够不上用来演习祭祀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的,它的材料够不上用来制作祭器和兵器的,国君就不去经办它。国君是引导百姓遵守礼仪法度和器物体制的人。事情不合于法度,器物不合于体制,就会使政治紊乱。紊乱的政治不断推行,这就是亡国的原因。”臧僖伯用礼仪法度和器物体制劝诫鲁隐公行事要合于礼法,以免导致政治紊乱的不良后果。但鲁隐公没有听从他的劝诫,借口视察边境,前往棠地观渔人捕鱼。僖伯的谏言未被采纳,于是僖伯声称有病,没有陪同隐公前往。

鲁桓公二年的夏天,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在太庙中。这是不合礼仪的。臧僖伯劝诫桓公说:“一个君主,要发扬德行,堵塞违背礼仪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唯恐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来教育子孙。现在您把别国的传国大鼎放在自己的太庙里,这是您自毁德行,树立违法违礼的坏榜样,如果百官都相继效法,您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就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而官吏不走正道,正是君王毁灭德行的缘故。当年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何况而今,您将标志违礼作乱的他国之鼎放人我国太庙,这不是更违反礼仪吗?”桓公对僖伯的意见置若罔闻。

周朝的内史听说此事,说:“僖伯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因为国君违礼,他不管国君是否采纳自己的意见,不忘记自己的责任,不忘记一个臣子对国君应尽的义务,不忘守职尽责做自己分内的事,用自己的德行去规劝国君。做臣子的应以他为榜样啊!”

当然,在进谏的时候也需要注意窍门。韩非子主张做臣下的应冒死直谏,但他不是让臣下作无谓的牺牲,而是主张要讲究技巧和方法。也正是这种进言的技巧和方法,才显出进言者的智能。古人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富于启迪意义的故事。

宓子贱奉命治理直父,他怕鲁君听信别人的谗言,碍及他的工作,因此离开京城赴任的时候,向鲁君借了他身边的两个书记,一起到了直父。直父的官吏全都出来迎接伺候,宓子贱就命令两个书记做记录。当书记开始动笔,他就从旁边拉他们的手肘,所以写出来的字,歪歪斜斜的。宓子贱就大骂他们的字写得真差。两位书记给整惨了,请求到京城。宓子贱就说:“你们的字,真叫人不敢恭维,赶快滚回去。”

他们回到鲁君那里,报告说:“那宓子贱,存心坑害我们。”

鲁君问:“怎么会呢?”

“君主,您不知道。他叫我们写字。可又不断在旁边拉我们的手肘,字当然写歪了,他就大骂我们字写得真差。这不是存心坑我们吗?”

鲁君想了想,叹气说:“宓子贱定是以此来谏我了,我可能在无意中,常常阻碍他发挥才能。没有你们这件事,我就要犯大错了。”他派一名亲信到直父,告诉宓子贱说:“此后,直父就是你的,凡事由你做主,五年后再向我报告治理的结果。”宓子贱这才得以充分发挥他的政治才能。

有时候,能说会道是不够让别人充分信服自己的。若是适当地加一些肢体语言,或做出令人深思的反常举动,也一样能让人反求诸己,达到劝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