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12050000000069

第69章 郭子仪:进退有节,终保富贵

进退有节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好感,取得的成就不仅大。而且能够持久。得志便猖狂的人属于“小人”,即便一时得志,由于轻狂自大,终招致他人的忌恨,暗中使坏,成就难以持久,荣福也往往短暂,如昙花一现。

这两种人成败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为人处世的区别上,而是由其不同的人生思想和做事方法所造成的,其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进退有节的人比较谨慎,做人做事小心翼翼,不愿因粗心大意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他们做事井井有条,不忙不乱,乱中有稳,忙中有序,这种工作方法与他进退有节的人生行为是一脉相承的。有这样良好的工作习惯,又能得到左右人的肯定和帮助,成功的气数自然增加不少。

得志便猖狂的人则不然。他们在未得志之前,也有理想和抱负,但过于看重个人的努力和天赋,一旦成功,总以为是个人聪明和努力奋斗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他人的功劳。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这种心态促使他不细心观察周遭情势的变化,自高自大,对事物的变化失去了准确的判断,因此成就难以持续下去。再加上猖狂,得罪了其他小人,又平添了无数阻力和困难,自然难以持久了。

关于唐代郭子仪大敞府门一事,早已被人们传为佳话。但是又有谁知道。他这样做竟是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郭子仪是个明智的人,他不仅知道何时该锐意进取,更清楚何时该退守一隅,又如何保全家族及皇上所赐的富贵。

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两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回去后,不免要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做笑话谈论。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太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敬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收敛了笑容,叫儿子们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的身家性命。”

儿子们一个个都十分惊讶,忙问这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口气,说:“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没有看到这声势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容纳我郭府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加油添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可以说,郭子仪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他善于忍受灾祸,更善于忍受幸运和荣宠,深谙中正平和、不变不惊的明哲保身之道,所以才能四朝为臣。郭子仪的立身处事,真正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