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12050000000065

第65章 叔孙通:伺机而出,制定礼法

智意之士属于次一等的谋略人才,才力心胸不如谋略家宏博,气势也不如他们,不能从全局高度来辅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但可以功成一方,谋划一事,对军事、行政、教化工作能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才智上也许不逊于谋略家,但在勇气和行动上不如谋略家强劲,往往是知而能争,争而不得,无力坚持正确的东西,要么屈从,要么逃避,因此声名功绩均不如谋略家显达。

叔孙通对人类文化和封建政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智慧、胆气、计谋或许跟张良、陈平差不了多少,但他经历的曲折艰难或屈辱,以及他的声名和历史地位都不如张良、陈平。

叔孙通是秦始皇征召的文学博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各地文化名人收罗到咸阳,组成了相当于现代国家元首身边的智囊团。焚书坑儒时,这个智囊团的多数成员被杀害,叔孙通却逃过了劫难。史书没有讲到他劫后余生的原因,不知有没有侥幸的成分,但肯定有一种不该亡的气数。

秦二世即位后,陈胜、吴广造反,秦二世胡亥召集剩下来的三十名博士问:“听说有人造反,是吗?”其他博士答“是”,并献计献策。唯独叔孙通说:“不过是些小毛贼。郡守正在捉拿他们,不足为虑。”秦二世听了很高兴,下令追查“造谣”的博士,对叔孙通反而嘉奖。无端遭殃的博士们回到舍馆后责问叔孙通:“先生怎么可以这样昧着良心说话呢?”叔孙通说:“诸位不明白,我是虎口逃生啊!”

看见秦王朝没有希望了,叔孙通赶紧收拾行装溜之大吉。

后来叔孙通投奔到刘邦帐下。刘邦本是粗人,历来看不起读书人,拿儒生的帽子当便壶,见到读书人就大骂。叔孙通刚到的日子里,连饭都吃不饱,什么气都受。刘邦看见叔孙通一身儒服就生气,叔孙通马上换成楚人的短装,刘邦才露出了笑容。

跟随叔孙通投奔刘邦的,还有他的一百多个弟子,他只拣那些出身强盗的健壮之徒加以推荐,弟子们偷偷抱怨:“跟从先生这么些年,却不推荐我们,一味举荐那些强盗,这是怎么回事儿呀?”叔孙通听到后说:“汉王在冒死打天下,你们手无缚鸡之力,能打吗?会打吗?现在还用不着咱们读书人。大家耐心些,会有办法的。”

刘邦统一天下后,分封了二十多个功高劳苦的武将,未得封赏的开始争论不休。刘邦在楼上’望见大小将官坐在宫中沙地上指手画脚,情绪激昂,问张良:“他们在争论什么?”张良说:“陛下还不知道?他们在商量造反。”刘邦很奇怪:“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为什么要造反呢?”张良说:“封赏的都是你的亲近之人,这些人没得到封赏,心中不服,又担心你计较他们平生的过失,害怕性命难保,所以就想聚众谋反。”“那该怎么办呢?”“选一个你平常憎恨而大家又都知道的,马上封赏他,大家就安心了。”刘邦就封了功劳大、又最不满意的雍齿,众武将才平静下来。

论功封赏的事解决了,但朝政秩序混乱,大臣们乱七八糟的,喝了酒就说胡话,甚至拔剑砍破柱子。刘邦深以为忧。

叔孙通见时机已到,去见刘邦,建议制定礼法规矩。刘邦立刻呵斥他:“我在马上得来天下,你们读书人算什么东西?”叔孙通没再像以前那样畏缩,反而顶撞道:“从马上得来的天下,可以在马上治理么?”刘邦一听有理,问叔孙通该怎么办。叔孙通提出了制定上朝礼仪的计划。刘邦说行,命他去操办。

叔孙通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他规划的“朝班”礼制演习好,请刘邦出来坐朝。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朝拜仪式就开始了。准备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职大小,在宫外排队等候。宫门外立着刀枪铠甲雪亮齐整的卫士,飘着各色彩旗。传令官发出号令,大臣们肃穆恭敬地按着顺序快步上殿,跪拜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刘邦见到这等声势。这等壮观,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乐趣和威风,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从此改变对读书人的态度,任命叔孙通为太常,赏黄金五百两。追随叔孙通的那些儒生也苦尽甘来,各有封赏。

叔孙通制定的“朝班”礼制延续了两千年,直到清末才结束,可以说他对封建礼制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叔孙通知进退之法,知伸屈之时,也能为治理朝政出谋划策,但功名事略都不像谋略家那样高著,因此应把他归人智意之士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