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12048900000012

第12章 瀚海沙

瀚海沙,全称“瀚海沙环境与文化工作室”是关注中国受荒漠化影响地区发展状况的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人是长期关注中国荒漠化问题的社会年轻人士,成立于2002年4月20日。

瀚海沙成立后,多次专程到中国西北部考察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和社区状况。通过考察,他们认识到,荒漠化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他们组织城市志愿者到荒漠化地区开展社区和媒体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反省日常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行为,唤起更多的人关心受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发展,努力成为相关生态知识及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宣传者,以缓解荒漠化地区的生态压力。此外,他们还促进了社会各界在保护荒漠的文化与生态多样性、防治荒漠化、保存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社区发展等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

“支持草根”项目

从2002年起,瀚海沙便开始关注荒漠化地区草根组织,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与每一个草根组织都有过在当地同吃同住同工作的经历,比较深入细致地了解草根发展需求和所面临的问题。

2003年,瀚海沙开始启动“支持草根”项目,关注位于草原和荒漠化少数民族地区的草根组织,帮助他们开展一些小型社区发展项目和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知识链接

荒漠地区的草根组织,主要包括青海玉树三江源协会,青海治多环长江源生态经济促进会,内蒙古草原之友,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四川若尔盖绿色骆驼和吉林通榆沙地万平治理区。这几家草根组织中有由当地人独立组建发展的,也有社区外来者为保护该地区生态自发成立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扎根社区最基层,致力于当地社区生态和经济的共同发展,为当地草原或荒漠化的生态和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和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不懈努力。因地处偏远地区,交通和信息很不便利,这些地处偏僻的草根社区组织无论在资金、人才,还是能力培训等方面,都非常欠缺,当地的资源又不能与沿海和大城市相提并论,这都限制了这些组织开展社区发展的潜力,不少志愿者组织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例如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的“青藏高原环长江源生态经济促进会”是这几家草根组织中成立时间最早的,社区工作经验最多的一家,但从外界获得项目经费、独立操作项目的机会仍然很少,组织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就更少了。当时北京地区的多数小额资助项目都是只提供资金,很少参与和监督指导项目的实施,加上瀚海沙在以往参与过的草根能力建设培训中发现,培训者采用的培训方法常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案例”,为受训者分析讲解针对一个问题的一般理念及解决方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草根组织和社区内部往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草根培训大多以农村和城市为背景,极少涉及草原游牧地区,更缺少在农耕文明下保护草原文化的探索和反思。瀚海沙希望通过对小型项目的监测和支持,同草根组织一起在深入草原社区的实际工作当中,给予相应的能力支持,它的形式除了邀请专家在项目点进行专题培训以外,也包括经验的分享,以及针对某个问题的共同探索。在这一背景下,瀚海沙在2005年1月~2006年5月,在深入支持草根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对草根组织小型项目的资助,在提供支持和参与的过程中,又协助了能力较弱、起步较晚的草根组织加强项目实施和管理的能力,为未来长远的社区项目和自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深入到草根的实际需求和矛盾当中去,摸索、学习支持草根的工作经验。

项目开展过程中,瀚海沙在与草根组织的交流中了解了草根组织发展设想和项目需求,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将模糊的设想逐渐清晰细化,最终变成可操作性的项目建议书。在项目实施管理和监测评估过程中,瀚海沙邀请了“绿根力量”等草根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合作伙伴,一起深入草根和项目点,了解项目的实施和进展情况,为草根组织发展进行初步的能力培训和经验分享。针对有的草根组织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不太完善的状况,帮助他们完善管理,如财务培训、参与式社区调研方法以及以往相关项目的案例分享,协助草根组织进行组织发展和项目管理的需求分析,与瀚海沙一同制定未来对草根网络的整体培训计划。

此外,鉴于草根组织还不具备建立独立网站的条件,瀚海沙2003年改版的网站已经为各家草根组织设计了论坛专栏,并在项目期间不断更新,及时发布交流学习中的总结资料,以供更多的草根组织借鉴和交流。

举办生态文化讲座

2003年夏,瀚海沙核心成员共赴藏、蒙草原考察。历时两个月的考察学习是瀚海沙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段经历。他们看到了当地的传统宗教文化与当地生态心息相依,也看到了当地在西方强势文化和全球化经济侵蚀下所面临的重重危机。

他们在考察中,在与牧民们的交流中,发现了荒漠化的根源其实是在远离自然、日渐荒芜的人心里。那次考察更加明确了瀚海沙的方向——必须从心灵的净化入手,从文化的回归开始,从自身的实践做起。

回来之后,他们举办了草原生态与文化系列讲座,讲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草原荒漠化的状态,他们还出版了《我从草原来》,书中记录了他们草原之行的历程,以及他们的所见所思。

2004年,瀚海沙有了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一年他们深入支持荒漠化和草原地区基层草根组织,帮助草根组织筹款和提高自身能力,并和当地社区一道,共同探索如何继承发扬土著民族文化对本土生态的保护,及在全球化的现状下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还开设了“心灵环保”项目,翻译圣雄甘地关于印度民族文化与乡村发展的思想著作,编辑东方古贤关于心灵滋养的格言,引导志愿者游览充满智慧的历史古迹,组织观摩赏析优秀影片。让久居城市的我们重温心灵经典,从历史的智慧中找到钢筋水泥困境的出路。

人文教育项目

瀚海沙认为,当今世界所有生态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说到底只是人心的问题。世界原本是太平的,人心的躁动酿成世界的纷乱,什么时候人的心安宁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一切的起点,还是良好的教育。所以,规整人的言行、思维和信仰,则是解决一切具体问题的宏观出路。

2006年,瀚海沙便从“心灵环保”项目延伸出“人文教育”项目。成立该项目是因为,对于瀚海沙来说,他们的工作已经不单单是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而是希望培养公众的健全人格和生活态度,使人们对于生态问题主动关注并参与。

“人文教育”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志向高远,有志于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能够认识为人处世的规律,行为上可以依据这些规律作为生活的指导;内在体现为内心的修养,外在是对世界、对他人的仁爱;有生活的具体能力。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人文教育”的目的与内容,那就是“导养正性”。“导”即引导,相当于教育,“养”即修养,相当于实践;正性即社会、人生中中正的内涵,其表现的形式、评价的标准就是健康。

城市健康生活项目

2008年,瀚海沙开展了“城市健康生活”项目,包括自然教育、城市农耕等等内容。

由于瀚海沙工作室在北京,宣传对象主要是城市人群,因此便有了“城市健康生活”这个项目。

该项目针对受众年龄层次、接受能力的不同,瀚海沙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针对成年人,他们的教育方法就以讲道理的思辨方式来进行,比如阅读讨论《山水间》和看片会等;而针对少年儿童,瀚海沙则引领他们参与实践,培养孩子们的健康身心。

瀚海沙的“城市健康生活项目”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社会与自然的深层对话,也可以说是瀚海沙人文教育的一次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