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未来,人人有责(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12047900000015

第15章 NGO组织:环保(3)

1995年12月,“自然之友”发起了对滇金丝猴的保护行动,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联合8所首都大学的学生环保社团组织开展为滇金丝猴烛光守夜活动。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滇金丝猴栖息的原始森林得以保护。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藏羚羊,1995年2月,“绿色江河”在西藏可可西里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自然之友”的会长梁从诫先生专门致信英国首相布莱尔,敦促英国政府制止伦敦藏羚羊绒的黑市交易。2002年8月,“绿色江河”向青藏铁路施工单位递交了《关于保证藏羚羊顺利迁徙急需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书》,敦请施工单位设置了专门为藏羚羊迁徙让道的红绿灯。南京学生环保社团“绿石”组织志愿者昼夜守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直至幼蝶顺利孵化。

面临的问题

随着民间环保组织的茁壮成长,困难和尴尬也接踵而至。

(1)资金紧张是最大的问题。据“北京地球村”负责人廖晓义介绍:由于缺乏完善的税制,民间环保组织在国内筹资非常困难。“地球村”一直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其基本费用是用制作电视节目的经费来支撑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绿家园”微薄的活动经费,大部分是由志愿者自发筹集的。

(2)注册的问题。一些民间组织是正规性的,已经进行了注册登记或拥有其他合法身份;剩下的则是民间性,不拥有任何行政权力。部分保组织不得不以企业身份在工商部门注册。但是当年底工商局的人就要来收税。“我们是做公益事业的,资金都是由募捐而来,却要交税。”如此现状,让众多组织哭笑不得。

(3)活跃性。民间环保组织初期是由政府推动的,是来源于公众。导致了部分民间活动组织过分地依赖政府,没有活力,没有过强的独立能力。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已导致公众不能或者不愿意参加环保组织。

(4)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民间环保组织实施环境监督,心存戒备和疑虑,持消极态度,导致民间环保组织不能正常参与环境的一些政策研究、法规建设、污染防治、公众参与等重要活动;再加上环境听证制度、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不能实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督。

(5)还存在环保民间组织的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我国26.8%的环保民间组织的全职人员没有环保相关专业,近50%的环保民间组织中仅有1~2名环保专业人员,社会认知度低,缺乏培训是造成专业性不强的主要原因。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民心所向,是社会进步之所需,环境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伴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深化和环保春天的到来,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必将蓬勃发展。

4.中国著名民间环保组织选介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是中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成立于1994年3月31日。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创会会长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梁从诫教授,现任理事长是社会文化和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教授。现有会员1万余人,其中有3000余人的会员极其活跃,会员发起创办的NGO也已有十多家。该组织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在国内有着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环保行动举例

保护藏羚羊活动

“自然之友”的声名鹊起,源于可可西里“支持野牦牛队,保护藏羚羊”的行动。1990年中国拥有藏羚羊的数量大约为100万只,到1995年下降到7.5万只。为了保护着这一种群,从1997年8月中旬会员杨欣为筹款建立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来京义卖他的著作《长江魂》,会员踊跃认购。同时开始了建立“自然之友站”的募捐活动。9月10日由杨欣个人筹资策划、自然之友志愿者积极参加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一期工程胜利完工。

1998年10月“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会见正在访华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并向他提交了一封要求英国制止其国内非法藏羚绒贸易的公开信。次日布莱尔即回信表示同情和支持。“自然之友”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经过共同努力,于1998年12月下旬为治多县西部工委募集到40余万元人民币。为了使藏羚羊切实地得到保护,“自然之友”等非政府环保组织尽最大努力,支持政府一切有力措施,保护着这些日渐减少的稀有物种。

低碳出行

在北京,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占大气污染物的1/3以上。一向关注着绿色出行的“自然之友”从2005年就发起了“骑车北京”的活动。并在2006年2月向国家提出了《关于实施并完善北京市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建议书》。并陆续通过发布“骑行绿地图信息标注平台”评选低碳出行人物等形式,让市民关注骑行环境及骑行文化。

2009年06月自然之友低碳活动宣传画

当“骑行北京”活动结束后,为了让城市居民发自内心地选择骑车、公交、拼车等“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自然之友于2008年8月22日推出“低碳出行”活动,希望能提升骑行、公交的关注和认同,并从细节上改善骑行、公共交通的舒适度,使“低碳出行”成为城市居民的自主选择。

地球村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的非营利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现有15名全职工作人员,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上千人。

■1996年元月1日始,地球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办了《绿色文明与中国》的环保教育电视专栏,在CCTV-7(科技,少儿,农业频道)独立筹办制作电视栏目《环保时刻》。4月开始对北京的垃圾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推动北京垃圾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市民对环境保护的参与。

■1999年建立生态试验田,出产的蔬菜送往一些社区,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垃圾回收的作用;■2000年地球村发动和组织了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中国第一次NGO的联合行动;■发起“绿色奥运、绿色生活、绿天使”行动,发动83万绿天使带动83万个家庭实施绿色生活承诺,并由此建立了这些孩子的绿天使档案;■组织了中国第一次环保歌曲的征集活动,共征集歌曲900多首;■2003年举办“绿袋子行动”、“绿色照明”、“推动森林认证”、“绿色生活论坛”、“生命之水、未来之水——地球村2003年地球日系列纪念活动”等活动。

环保行动举例

节能20%公民行动

如今我们进入超市,菜场等场所,不再拥有无偿的塑料袋。这与“节能20%公民行动”2007年在全国发起“绿色包装——11·28减塑日活动”有一定关系。“节能20%公民行动”于北京地球村联合全国各地的环保机构,在2007年共同发起。以倡导低能耗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为核心,配合国家已经实施的各种节能政策措施,开展空调测温、能效标识推广、绿色出行、绿色照明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科学测算总体的节能效果,向2008奥运会展示中国公民应对能源、环境乃至气候变化问题的决心,为中国实现2010年20%的节能目标贡献一份来自民间的智慧与力量。

国际小姐刘飞儿与地球村主任廖晓义携手宣传“减塑日”

该行动倡导消费者重复使用塑料袋购物,减少对一次性用品的依赖等环保理念,并向公众发起“绿色包装我选择”的倡议。在11月28日,与超市、大学合作,开展一天“塑料袋收费”活动。利用经济手段控制塑料袋的使用量,推广“环境有价”、“污染者自负原则”,广泛促进消费者改变消费方式,并影响相关部门在塑料袋发放管理及商品包装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规。

绿手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