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印复旦园
12046800000090

第90章 我与回民食堂

总务处 马培英口述

我今年80岁了。前天,全家人欢聚一堂,为我祝寿,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尤其谈起我在上医回民食堂工作大半辈子,还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的往事,更使我兴奋异常,多年的往事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旧社会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生活十分贫困,我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直到解放后参加扫盲班才识了几个字。1956年,经民族事务委员会推荐,由区劳动局安排我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回民食堂工作。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竟能到著名的高等学府工作,成为一名正式职工,每月拿到固定工资,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

那时,我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最大的5岁,小女儿刚断奶,家庭负担不轻,我公公毅然辞去了饮食业的工作,接替我照看三个孩子,全力支持我到学校工作。我踏上工作岗位后,工作劲头十足,每天起早摸黑,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好。膳食科分配给我的任务是筹建回民食堂,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一个人担负起为几十位回民师生供应一日三餐,使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得到尊重。那时食堂的条件较差,没有煤气和空调。每天我要凭体力把大炉子搬进搬出,点火添煤,还要趁早赶到菜场的 “清真专柜 ”买牛羊肉和蔬菜,回来后抓紧洗洗切切,按时烧成可口的饭菜,让回民师生就餐。开完饭,我又把餐具和食堂洗涤打扫得干干净净。

记得初次掌勺时,饭菜难免对不了几十人的口味,我心里感到很内疚,可是师生们总是抱着宽容的态度来安慰我,说学校为他们开设专门食堂已经很满足了,以后慢慢改进好了。我打消了顾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姊妹。平时遇到哪位教师或学生生病了,我就为患病的师生开小灶,搞些配胃口的病号饭。回民兄弟特别爱清洁,我每顿饭后都要把桌椅擦洗得干干净净,使整个食堂窗明地净,虽然不开空调也很少有蚊蝇。师生们看到我工作卖力,经常表扬我,与我攀谈,亲如一家人。许多大学生去医院实习时,常常依依不舍,泪水汪汪地与我惜别,我也舍不得离开他们。

到70年代,就餐的人数增多了。来校的大学生和我的孩子年龄相仿,我就把他们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看待。每年开学,初来乍到的新生难免恋家,吃饭时愁眉不展,我以一颗慈母的心时时关心他们,问寒问暖。我家靠近学校,星期天我会邀请他们到我家作客,排除他们的寂寞。我和师生们不仅仅是单纯的三餐用膳服务关系,而且建立了深厚的亲情,回民食堂成为大家思想交流、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学校领导充分肯定我踏踏实实工作和热心为人的精神,多次表扬我,1978年我被光荣地评为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

80年代我光荣退休,原以为可以在家与儿孙们共叙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了。时隔不久,学校膳食科老科长来到我家,谈起回民食堂碰到的困难。由于青年厨工对回民师生的生活习惯不太了解,而且工作量又大,都不愿意在回民食堂工作了。而回民大学生,也因生活条件好了,在饮食方面比较挑剔,对回民食堂不满意,经常发生矛盾。这样,回民食堂有点开不下去了,要我回去帮忙。我听了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返聘,回食堂传帮带,使青年厨工安心工作,让淘气的大学生转变态度。这样,我又在回民食堂继续工作了5年多。

在返聘期间,有一件事真使我很感动。七十周年校庆时,一位早已毕业的新疆同学,来校时多方打听到我家地址,前来家中看望我,还请我原谅他当年在回民食堂时的 “调皮捣蛋 ”,这让我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我一个旧社会的 “穷回民 ”,能在高等学府平平稳稳工作一辈子,早已心满意足了 !在回民食堂这样一个普通岗位上,受到了领导们的重视和表扬,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和尊重,我感到心满意足,也感谢领导的关怀和师生们的深情厚谊。回民食堂的平凡工作,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带给我无穷的快乐,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李宗琪记录,余赛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