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印复旦园
12046800000109

第109章 我的 “名记者梦 ”

新闻学院 周胜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与 “新闻记者 ”这四个字有着不解之缘。

记得我在高中毕业之际,由于语文老师对我的钟爱,建议我报考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我觉得一天到晚蹲在图书馆没劲,不想报考。老师说:你不懂,这是好地方,李大钊、毛泽东都是从那里出来的。但这未打动我。后来我听到有人说:一“匹马,一支笔,跑遍大西北,写出的文章轰动全国。”我想这正合我心意呀 !后来查到复旦大学有一个新闻专业,于是我毅然报了个第一志愿。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一“匹马,一支笔 ”是讲的谁,只知道这种生活和事业是我向往的。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轰动一时的名记者范长江。

1955年9月,17周岁的农村孩子如愿进入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我一进复旦大学,就被这里的学术氛围迷醉了。当时的图书馆在校园西南角近大草坪处的平房,我和同学们一吃完晚饭,就去抢座位。在读书之余,我参与办校学生会的墙报。复旦生活,并兼做复旦校刊记者,初步学会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大学五年级时,我在新华社上海分社实习。我一头扎进社会,跑遍大街小巷、商场工厂,写出了不少新闻报道。当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范长江恰巧有事到上海,上海分社立即邀他到分社与大家见了一面。我有幸一睹名家风采,只见他脸孔白白胖胖,讲话笑声朗朗,可惜谈话内容已记不起来了。从此我更加努力学新闻采写,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消息、通讯。有一篇小通讯。一角铁皮。被评为新华社好稿,后来还被收编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讯特写选。教材。二十多年后又被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优秀新闻通讯选。收入。大学毕业时,我刚入党,和许多同班同学都积极报名到边疆工作,想实践当一个名记者的愿望。但恰恰把我留在了母校新闻系任教,没教几年就是 “四清 ”运动,搞了两年,“文化大革命 ”又是十年,青春年华将尽。直到粉碎 “四人帮 ”后,开始猛攻专业业务。当时我教写作,同系教师陆云帆教采访,我们二人被系里派去北京访问了一个月左右,住在新华总社。我们访问了新华社穆青、李普、李峰、阎吾,人民日报安岗、田流、李克林以及写。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的黄钢等一大批名记者,得益匪浅。访问所得,写成许多随感式文章,当时还未恢复正式出版的专业期刊,就在。解放军报。内部刊物上以 “学步漫记”的栏名连载了好久。

我在复旦除了主讲新闻采访写作等课以外,一直从事名记者研究,在各地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过长江夫人沈谱、邓拓夫人丁一岚的帮助指点、鼓励。后来这些论文收入我的代表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中,该书十余年中出了三个版本,至今仍被用作大学教材。

我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多年 “名记者与作品研究 ”课,讲授内容除中国名记者外,还包括外国名记者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法拉奇等。

可以说全国新闻界 “文革 ”之后,我是学新闻名家的鼓吹者、实践者和急先锋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我还与当代名记者陆诒建立了友谊。著名作家夏衍曾称抗日战争时期三大名记者是:范长江、孟秋江和陆诒。我多次到陆诒家中向他请教,也请他到复旦来讲课。我在担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主讲教师时,还请陆诒讲了一课。新闻采访,面向全国介绍他的采访经验。

1989年春,我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出席了。“三 S”和其他国际友人在上海。国际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斯诺 “西行漫记 ”的思想和艺术。的学术报告,提供的论文约13000字。会上,见到了著名的记者爱泼斯坦等,还见到了当年和斯诺一起进入 “红区 ”的马海德医生。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一直在新闻教学和新闻研究的第一线。我主持编写了 “文革 ”之后我国第一本新闻学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在全国新闻界、教育界、企业界广受好评,发行20多万册,获复旦大学出版社的 “双效益奖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好 ),后来改编的。当代新闻写作。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我曾被聘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的主讲教师 (半年广播课,半年电视课 )。1985年,刚刚有卫星电视。当时学新闻者人如潮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为我出版的教材。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首印8万多册,同时还出了两本配套教材。中国新闻通讯选。和。新闻采访写作参考资料 由于十几年没有正规的新闻教育,当时的人气就近乎现在的选秀节目。记得当时新闻系为社会开设的自学考试辅导课,也是人如潮涌。第一次开课正好是我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是严冬零下7摄氏度的一个夜晚,在四川路桥畔上海邮电大楼礼堂上课,竟来了1000多名学生。课间休息时一大批学生涌到台上向老师询问请教,有心人拍下动人一幕在校园作了展览还曾刊登于专业杂志。因为很多人早就想当新闻记者,都是心怀美丽的 “记者梦 ”来求学的,而且后来这些人中确实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新闻记者、编辑,其中不乏新闻界的领军人物。复旦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中,成为新闻界佼佼者的比例更大。我在复旦教书的同时,还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我兼任过。复旦。校刊的总编辑,兼任过。新闻大学。杂志编委和栏目主编达十年之久,兼任过全国数十家新闻单位的顾问、高级顾问、特约记者、特约编辑、特约研究员、特约撰稿人、兼职教授等。我始终认为,要教育出优秀的记者、编辑,自己必须既会讲、又会做。90年代初,我以广州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去山东省采访了六大城市,并发出当地改革开放萌动的报道,过足了一把 “记者瘾 ”。1993年我晋升为教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一年,我还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

1996年,我为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的 “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 ”提供了论文。时代的号手人民的知音 ———从穆青新闻作品看记者成才之道,后被收编入。穆青新闻作品研讨文集。(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

2001年,由我主编的 “教你当记者 ”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包括。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技巧。、。新闻评论写作。、。中外优秀新闻作品鉴赏。四本,至今仍被用作一些大学的教材,并受到新闻界人士的好评。

2005年7月,我出席了 “埃德加 斯诺诞生100周年纪念会 ”,会上作了。斯诺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报告,此论文后来发表于。新闻传播。杂志2005年第9期,后又收编入。上海鲁迅研究。2005年秋季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上。

2005年10月,我出席了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举办的。全国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勿忘人民 ———穆青新闻思想的灵魂。的报告。此论文后发表于。新闻传播。杂志2006年1月号。会上被聘为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多次担任全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上海市好新闻奖的评委,还担任首次和第二次上海市好新闻奖的评委会副主任。我多次为记者出书写序言,对记者特别是青年记者的成长、成才予以热情的关注、鼓励和指点帮助。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复旦,哺育我成长、成才、成名者也是复旦。我在复旦任职39年,任教40年。1998年退休后,我仍在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两条战线上作不懈的努力,力求不辱 “复旦 ”新闻的名声,把复旦新闻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远。

我一辈子以中外名记者为偶像,并且奔走呼号,教育、启迪年青一代学习名记者,争做有益于祖国、人民和人类的名记者。我的学生中,确实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颇有名气的新闻记者。我的学生对此评论说,这与其说是对老师当初名记者梦的一种补偿,倒不如说是老师人生事业的一种超越。我对此言击节赞赏。几十年来我历尽艰辛,无怨无悔,并以此为快乐和骄傲。这也算是一种 “孺子牛 ”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