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北大哲理课
12044200000021

第21章 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成就大业的气度(1)

世有包容纷争少,心胸狭窄烦恼生。有人说:“不幸之石如果拦住我的去路,我便扛起它前行。”这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包容是天之魂,包容是地之魄,包容使山峰高耸,包容使海水浩荡。自然美在广阔,人间美在包容。包容产生活力,催生境界,使人快乐,让人高尚,唯有包容才是尊严顶上最绚丽多彩的光环。

包容是北大第一品格

北大,是千百万莘莘学子向往的一片神圣之地。考入北大,可以享受到中国一流的教育资源,开阔视野,这是眺望世界的窗口,这更是走向美好未来的跳板。每一个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大学生,都会觉得在这学习的四年是时间最不够用的4年,是最充实的4年,读不尽的书,学不完的人生哲理,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给每个学生带来无尽的快乐,留下终生不能抹去的美好记忆,感受到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能力、心志、精神洗礼,更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在这里懂得了包容的伟大境界,曾经的竞争、矛盾、困惑都随着毕业的到来而烟消云散,包容的力量化解了一切与美好不相融合的纷争,包容成为北大无往而不胜的最伟大的智慧。

在北大校园周边的宾馆或民居里,居住着一大批来自于全国各地渴望能到北大听课的所谓北大“游学生”。他们每天在照顾自己生活的同时,许多人都遵守着北大的作息时间,千方百计进入北大的课堂,听从大师们的教诲。北大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了这些求学若渴的“游学生”。其实,北大很久以来就形成了自由听课的传统:北大教授、讲师们默许外系、外校乃至外地的学生未经注册而进入教室。只要你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而教室里又有多余的位子,北大人即使知道你是“偷听生”也不会横加阻挠。这早已成为北大精神里最为人称道的人文图腾。有一次,厉以宁教授的讲座主办方要求凭票进场,当时大厅里聚集了很多苦苦等候想听课的“游学生”,厉教授就让人打开大门,说还有不少空位为什么不让大家一起听呢。这样包容没票听课的学生早已成为北大的一段佳话。

在北大静园附近的草坪上,每天都有十几只的“流浪猫”在追逐嬉闹,原来,北大有一个全国第一个以关爱流浪动物为宗旨的学生社团——流浪的天使动物关爱协会。协会收养了七八十只流浪猫,由此可见北大的包容精神是何等的宽广。

自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兼收并蓄,包容并济”的办学方针后,北大就张开了他那博大的胸怀,开始接纳不同思想潮流,使北大成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北大“三角地”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汇聚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不同的社团,或保守、或激进、或传统、或现实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展示,在这里进行交锋,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何的思想都可以找到它的归宿,使思考的结晶不至于胎死腹中。这正是北大包容精神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包容使北大在思想的交流中获得了持续进步和提高的不竭动力,包容是北大的第一象征,包容是北大100多年来能够造就如此多支撑中国命运的顶级人才的根本所在。北大的包容品格造就了一代代北大学子的包容精神,使北大学生能够承受起任何的挑战,用包容的态度应对未知的人生,使自己在追求事业的成功上越走越远。

1991年高铭获得北京大学地球系(现地空学院)空间物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科院光电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载人航天921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刚一接触空间物理专业课时,因为课程太基础了,高铭心中有一丝失落,但还是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习中,一读就是7年。走上工作岗位后,高铭很快适应了工程管理的工作,如今的她在工程管理方面早已得心应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高铭与同事们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作风,出色地承担了航天工程指挥的任务。她觉得她的成功动力就是来源于她的包容。因为在她看来,一个女人要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就必须让自己的心理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为女性遇到的困难比男性更多,社会接受女性的程度也肯定比男性差,这就更需要有包容精神,包容人们的偏见,去用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不管是谁,坚强而包容的心都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没有包容的心就会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高铭觉得北大对她影响最深的就是那种包容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什么样的困难都将不再是困难。

包容是最伟大的智慧!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会超过他的心理包容度。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一个人能包容多大的事业,他就能获得多大的成功。人生最伟大的智慧是心理的包容度。在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里,要想获得更大的智慧,就必须有一项最基本的品质,那就是要有一颗包容世界的心。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成熟,拥有包容之心,就不会在意自己所遭受的困难和挫败,不会在意他人嘲弄的目光和讥讽的语言,更不会在意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因为包容是一种成熟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包容的人可以容忍下一切不利于事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并进一步激发内心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对成功的渴求,因而更加百倍地付出努力,直到走向成功。包容表面看来是软弱,但实际却是无比的坚强,是以软弱战胜刚强,犹如棉花一样,在软弱的外表下包容着一颗生命力无比坚强的种子,这颗坚强又坚硬的种子将冲出大地的束缚,追求温暖的阳光,长出旺盛的新生命。

大地是包容的,所以大地才会百花争艳,万木竞秀;天空是包容的,所以天空才会百鸟歌鸣,万星璀璨;大海是包容的,所以大海才会鱼游龙跃,生机勃勃。北大是包容的,所以才会学术争鸣,人才济济。包容是宽广的大地,是深邃的天空,是浩瀚的海洋,是一种高瞻远瞩,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伟大智慧。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包容

北京是一个包容的大都市,而北大又是这个大都市里最有包容性的代表。曾经,北大不仅包容了旧学代表和拖长辫子、着异服的前清遗老,更包容了接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授。如今,北大依然是包容的典范。来自世界各地千差万别的语言,各种各样的肤色,五花八门的饮食文化,包罗万象的穿着打扮,以及多元化的学术思想,都能在这里找到安身之所。包容带来了和谐进步与快乐,每个在北大学习生活的人,心中都充溢着温暖的阳光,脸上都洋溢着被知识滋润所特有的雅致笑意。

北大学者说,知识越高,眼界越广,心量越宽,做人才会更有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做人的包容境界。包容不仅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更重要的在于让人不再目光短浅,不再只从自我的角度去认识和体悟世界,而是能够从长远和全局的高度,开阔心胸,包天容地,容纳喜与悲,以淡然的心态感悟和体会人生。是包容化解了所有的抑郁寡欢,是包容平抚了无限增长的名利欲望,是包容消除了恩怨情仇,使我们做人的心境豁然开朗。北大学者说:“我们不是为了憎恶和怨恨而活的。放下所有的不快乐,你会发现,原来,只要不再执著于憎恶和怨恨,没有了沉重的包袱,人生就变成了轻松的旅行。”

曾经有一位北大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到:“我是个很任性的女孩,在家里父母什么事都依着我,有时明明自己做得不对,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那时也不懂得理解父母,甚至于经常地顶撞父母。可是,在北大的学习却让我时时感到内疚,父母那样慈爱地包容了我,而我却一点也没有包容父母,做人要做一个懂得包容的人。懂得包容的人才是真正有爱心的人。”

包容是一种博大的爱:父母包容我们的任性是爱,师长包容我们的不足是爱,社会包容曾经犯过罪、有过错的人是爱,自我包容一切的烦恼也是对自我的爱……北大有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要享受健康快乐之人生,首先要学会包容。爱自己,就必须包容别人,包容世界。”

民国时有一位北大人,因为被邻村一个青年嫉妒,在大年初一看见自家门前多了个特别不吉利的东西——盛骨灰的陶罐。这让他火冒三丈:这不是成心让人讳气吗?但很快他就冷静了下来,他想,与人争斗下去永远也不会平息矛盾,莫如用包容的态度感化“恶作剧”的人。于是,他左思右想后在陶罐里种上一株含苞欲放的百合花。花儿开了,他悄然送了过去。这小小的举动打破了原来的僵局。盛开的百合花消除了两家人的隔阂,同时也捎去了他的包容仁爱之心。那位邻村青年在这颗真心面前,主动登门道歉,与他握手言和,百合花唤醒了他那颗很小的宽容之心。

人行走在江湖之上,奔波于生活之旅,富有也罢,权势也罢,总会有不如意之事。“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当人的心理情绪激烈、内心矛盾难以化解时,很容易导致身体分泌功能失调,造成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情不畅等不良症状,并可能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健康专家洪昭光说,一个人如果有宽如大海的心胸,那就什么事情都打不倒他。拥有包容的心境的人,犹如一条活蹦乱跳的鲜鱼,自由自在地畅游于工作、家庭、生活的海洋里,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北大学者讲过一个禅师的故事:有个禅师特别喜欢种花养草,于是在寺院的窗前门后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一年四季,在小寺院里都可以闻到花香,欣赏到争奇斗艳的花朵。所有这些花中,他特别喜欢一盆香气浓郁的兰花,那兰花不仅四季常开,而且艳而不妖,雅而不俗,香而不烈,这盆兰花令他爱不释手。有一天禅师外出云游,小和尚一不小心把那盆师父最喜欢的兰花摔碎了,小和尚知道自己闯了祸,他想师父一定会惩罚他,立时哭了起来,眼睛都哭肿了也没停下来。师父回来了,见徒弟这样伤心,就安慰说:“我种养花草只是为了快乐的,不是为了难过的,更不是为了伤心。”师父的包容终于让小和尚破啼为笑。

包容者要有淡泊明志的心境。胸怀包容之心,人就会感觉轻松惬意,就会放下烦恼怨恨,就会用理解的心态原谅别人的不尊敬与伤害,从而达到身心平和、心境宽慰的境界。因而心境是人体的健康之源、自强之本、长寿之根。“心境好,病难找。”心境好,人的意志就是坚强的,就能够镇定自若地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但如果心境不好,人体和精神的承受能力就都会很弱,有稍许的不顺心就可能食不香,睡不稳,甚至病倒在床上。俗语说得好:刮风下雨老天管,幸福之花自己栽。人体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应当经常对心境进行自我调试,使自己始终保持包容的心境,用理解的心对待世间万事万物。比如家人不开心,就适当给予安慰,让他们焦躁的情绪平和下来;孩子不高兴,不要严厉斥责,而要耐心加以引导,消除其心理的阴影。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暖不争花红,寒不改绿叶,心平气和,如此的心境,当然百病不侵,快意江湖了。

曾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老人生前说过两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曾在北大任教的梁启超先生给谢冰心的信中写到:“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世上虽沧桑变化,而心如明镜,博大胸怀,包容万物,这是一种广阔无垠的度量。毕业于北大后来获得美国国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我一辈子做事、做人以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为准则。”用一种静观的态度对待名利、虚名,已然超脱了世俗,赢得了心灵上的安然与平和。这是所有有志之士追求成功所采取的屡试不爽的心理战术。

低处修心,高处容人

北大人有一个优良传统:无论学识多高,知识多么渊博,职位多么崇高,他们从来不事张扬,不炫耀,始终保持低调的处世态度,“低处修心,高处容人”,他们把自己放到一个很低的位置上,“一心只求学问,别无骄奢二心”,在研究学问中修养身心,让自己保持一念向学的心思,安然平和的心情、简单平静的心灵、自然从容的心态以及包容和谐的心境。这种怡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与坦然,正是低处修心、高处容人的体现。

北大学者们说,天下名山皆被僧人占尽,这是因为僧侣为了一心向佛,他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很低的位置,克制了所有的欲望,在远离尘世干扰的地方,既要远离登高望远的山顶,也要远离红尘滚滚的山脚,而要找寻深山山凹里的一方静土,与泉水为邻,与野鹤为友,避开尘世的纷扰,让心感受到平静带来的坦然,让精神沉浸到自然的清新和恬静之中,进入庄子所说的“虚静、恬淡、无为”的上佳境界,达到修养身心、悟透真道、容天包地、超脱红尘的修心效果,“妄念”就在不知不觉中荡然无存了。的确如此,心平静下来就会放低自己的心态,强烈的欲望慢慢淡下来,一切都放得下,一切都看得开,一切都可以包容在心胸之中了。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师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道尔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过关斩将地应聘到一家拥有数千名员工的大公司当职员,一干就干了1年多,也没有被提拔和重用,整天做着平平淡淡的工作,他时常为此感到懊恼和无奈,甚至多次蒙生了辞职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