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12043700000017

第17章 突破思维定势,启动创意潜能的引擎(8)

由于事物多种多样的特性、用途和功能,我们要学会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侧面,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运用各类不同的科学知识,逐一研究问题或考察现成的事物,以便制订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尽量减少缺点与失误,而求得更大效益。

还要打破对思维的理解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具有惰性思维的人往往认为思维能力是天生的,后天训练没有用。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人人都有思维的潜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能有的人思维活跃一些,有的人思维迟钝一些,但只要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人人都会有出色的思维能力。

可以这样说:“积极的思维可贵又可畏。”积极的思维使你走向成功,消极惰性的思维将使你误入歧途。当你意识到思维的消极作用,并能发挥出创意思维时,走向成功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

学会全方位思维

我们知道,雷达就是通过不断旋转方向,来搜索更大空域内的目标,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也是如此,如果你一直沿用老一套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那么你很可能就会永远跳不出思维的“暗箱”,找不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为此,请你转换一下思考的方位,变换一下思维方式,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一位画家,画了两幅同样的画。他先把其中的一幅放在大街上,告诉过往人如果发现这幅画的败笔之处,就用红笔圈出来。三天后,画被圈满了。之后,他又把另一幅同样的画挂在大街上,告诉过往的人们,把这幅画的最成功之处圈出来,三天之后,画同样被圈满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思考是多角度的,同样一件事情,有时不在于它本身优劣如何,而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它,而且人们的看法又是容易被引导的。用欣赏的眼光看事情,事情会是美好的;用批评的眼光看事情,同样一件事又会糟糕透顶。所以为避免片面地处理问题,我们就有必要学会多角度地来思考问题,学会全方位思维。

一、寻求多种答案,学会多向思维

在自我突破过程中,成功的概率与设想出来的选择途径的数量成正比。例如,如果我们能想出100条路子,选出最佳方案的机会就比只想出10条路子多10倍。所以我们从多个方向来思考问题,并且尽可能多地列出多个解决的答案,这样会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要力求避免那种刻板僵化的思维模式,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要有考虑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拓宽思维的渠道,学会从不同角度设想问题,能尽量提出不同类型的多种答案,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全力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终解决。比如我们可进行词语的流畅性训练,如尽量多地写出同音字、同部首词等;进行观念的流畅训练,要求举出属于同类的东西,如会飞的有哪些;进行联想的流畅训练,如写出和某一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运算的流畅训练,如用数字或字母以及各种数学运算形式来完成这一等式;进行图形的流畅训练,如任意找几块纸板拼装出尽可能多的图形。

总之,运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给问题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让你的思维视野更为开阔。

二、学会自由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往往能活跃你的大脑,拓宽你的思路,让你的思维更具弹性。它有可能会把你带进一个意想不到的境界中,从而使你获得更大的思维动力。

我们的大脑有着完美的想象能力,能将现实的生活转变为不可思议的美好景象。西方有一位被称为奇异之才的工程师,叫泰斯拉。据说,他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例如,他只凝视一张张画满零件数据的设计图纸,就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显出一台已经装配完整的机器形象,甚至于细微到每一个小螺丝都清晰可见。即使设计中出现错误,他也可以在头脑中运行检验,并指出错在哪里。泰斯拉非凡的形象化思维能力,在于他能把所有的客观因素都转化为自己头脑思维的因素。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讲过的:“你就是把我关在胡桃盒子里,我也是无限想象空间的君主。”

学会自由想象,就是展开你思维的翅膀,就是打开了你思维的天线,应当任凭它自由翱翔,而不受现实得失考虑的约束。实验表明,在创意诞生的初级阶段,设想越是海阔天空越好。因此,在进入具体的应用问题以前,无须对设想的相对优势做出决定,真正有创意的人是先让想象力自由驰骋,然后再回到现实中来,让自己的思维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三、放弃急于求成的思维方式,防止片面思维

即使你的思维有了结果,也不要过早付诸行动,否则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自己原来想要的。明智地、冷静地、不带偏见地做出判断,但须在适当时机到来时再得出结论。很多人坚持立竿见影的工作作风,不愿意围绕一个问题来冥思苦想。要知道,过早下结论,往往容易忽视真正富有创意的东西,而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特性。

防止片面地看待问题,就需要我们尝试跳出自身专业局限,以拓宽思维视野。现在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那就是培养人才还是按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如果仅仅这样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因为这只能将人才的眼光局限在一个领域范围内。这好比手电筒,除了那一束光照亮的范围之外,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所谓视线或观察的盲点。也正因此,有人说:“一个领域的专家往往在其他领域里就是一个白痴。”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本专业以外的领域取得成功的。如郭沫若原先是学医学的,但他后来却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文艺领域取得成功,而且在考古学上也有独到之处。

如果只是限于专业之内来处理问题,这只能阻碍创意思维的产生,因为缺少触类旁通的联系来谈创意发明是不可想象的。最好的、最有创意的答案很可能来自一个与专业无关的领域,但不去探索是得不到的。试着抛开专业的眼光,去培养用另外一种好奇心来观察问题,你可能会发现另外一个新天地。

最后,我们引用一位智者说的话:伟大的秘诀,首先就在于去掉自以为被封在有限能力的躯体内的可怜想法。请展开你思维的翅膀吧。在现代社会,人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但我们更需灵活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以开放式的思维,走出眼前的困境,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来。

第十二课 不自缚——突破其他思维定势

摆脱狭隘思维

这里有个案例,叫做“避免霍布森选择”。“避免霍布森选择”是什么意思呢?300多年前在英国伦敦的郊区有一个人叫霍布森。他养了很多的马,高马、矮马、花马、斑马、肥马、瘦马都有。他就对来的人说,你们挑选我的马,可以选大的、小的、肥的,可以租马,可以买马,可以任意选择。人们非常高兴地来了,但是在马圈的旁边只留有一个很小的门,如果你选大一点儿的马,就很难牵出来,因为门开得很小。后来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叫西蒙,就把这种现象叫做霍布森选择。就是说,你的思维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思维视野狭隘而封闭。那怎么办呢?我们要采取多向思维,以开放性的思维,拓宽那扇窄小的“思维之门”,如果能拓宽自身的思维视野的话,在解决任何困难和问题时就会游刃有余。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分别放进一个开着口的玻璃瓶里,只留有瓶底是透光的,观察它们的反应。一些苍蝇乱飞一气,它们则从出口飞了出来,而有些蜜蜂则始终对着透光的瓶底飞,最后累死在瓶子底。

蜜蜂没有意识到所处环境的变化,还是按照旧有的思路来向着“光明”飞行,结果却因此将自己累死。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面临新问题时,要启动头脑,进行开放性的思考,这是走出困境的最好思路。我们不管做什么事,不要囿于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打开思维的天线,从外界吸收更多新鲜的信息,面对新的问题与困难,不断调整思维方向,直到解决问题,而不能一条道走到底。

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聪明的蜜蜂高明许多。”因为任何建筑师在造大楼之前,那栋楼就已经创意地存在于建筑师的大脑中;而蜂房再精妙绝伦,也只是蜜蜂们依靠本能在工作,它们事先并不知道将会把它造成什么样子。人们在匆忙的工作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能够对自己奔忙的结果进行预料。也就是说,人类更多的是在有目的地运用自己的创意力,而不只是凭着本能或经验慢慢向前推进。

封闭式思维的形成实际上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来自于环境、教育、感情、文化、认识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你的思维渠道阻塞。我们要战胜造成阻碍思维发展的各种因素,就要学会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又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聚变思维多,裂变思维少;正向思维多,逆向思维少;逻辑分析判断多,想象和直觉思维少。对于个人来说,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钻牛角尖”“走死胡同”,一旦人的思维钻入“牛角尖”、走入“死胡同”,问题解决起来就困难了。不能以开放式的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就等于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哥伦布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把鸡蛋竖起来,就是敢于打破思维的自我束缚性。

我们经常会看到,企业执行官不愿意查阅旧账,以免使自己过去制定的决策重新受到人们的评论或质疑;企业班组负责人也不愿意让自己上个月刚刚设法否定过的事情又再度被提起或复审;职员们也同样不想让自己的已获公司审批通过的构思再惹出麻烦,诸如此类的因素实际上往往使人们的思维故步自封。要想消除掉这些人为的因素,别无他法,就是要有勇气打破自我,敢于面对自己,以另外一种新的思维视角来看待和理解这些问题。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当事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过分耗费心机,看问题反而糊涂,没有旁观者冷静、客观、看得清楚,想得明白。我们要突破封闭式思维的束缚,就要跳出那种原地踏步式的思维圈子,用局外思维,站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事物的规律,从而摸准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站在局外思维与立足局内决策的关系。站在局外思维可以摆脱局限性,但又不能脱离实际,做出不切实际的决策。

二是局外观察与局内权衡的关系。局外思维可以站在局外观察问题,但不能超脱局内利害得失来权衡决策。

一个旁观者常常轻易发表意见,因为后果好坏与他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局外思维必须是在局外观察,在局内权衡定夺,这才能得到最佳的思维效果。

突破思维惯性

英国一家报纸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人类兴亡的科学家,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减轻载重。三个人中,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生命因环境污染而身陷死亡的噩运;一位是原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战争,使地球免遭毁灭;另一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够使不毛之地长出谷物,让数以亿计的人们脱离饥饿。

奖金丰厚,应答信件众说不一。巨额奖金的得主却是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的答案是——把最胖的科学家丢出去。

这个故事带给人们深刻的启示。有时,复杂的不是问题,而是看问题的。人们在考虑问题的同时,把自己生平所有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加了进去,殊不知,这不只是一个人的思维惯性,而且是人的包袱。

自然界里最后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

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立即全心全意地接受改变,因为接受新事物意味着放弃旧东西,意味着改变旧有生活模式。我们今天用惯了电话,没有电话已经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要知道贝尔刚发明电话时,人们嘲笑说人是不可能对着一个装满电线的匣子说话的。

如果你只想保持眼前舒适顺畅的生活而毫不思变,很可能是因为习惯了,或害怕失败,反对任何新的尝试。

“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做这一行以来,从没听说过这种事……”一旦自我设限,只会墨守成规时,有趣的新组合以及打破规则的创意就永无出头的机会。不管怎样,抗拒改变的心态会牵绊你前进的脚步。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不久,到下属的部队检查炮兵操练的情况。他在几个部队发现相同的情况:在一个操练单位中,总有一位士兵始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一动不动。军官实在想不通怎么回事,就上前询问,得到的回答是:操练条例是这样要求的。军官觉得奇怪,回去查阅条例,终于搞清楚了。

在非机械化时代,是用马车运载大炮到前线的,站在炮管下面的士兵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以便在大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缩短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已经机械化和自动化了,不再需要拉马缰绳了,操练条例却没有及时调整,因此出现了不拉马缰绳的士兵。长期以来,炮兵的操练条例始终坚持着旧时代的那个规则。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不拉马缰绳的士兵”到处都是,惯性思维真的是前进途中的一个羁绊。

不要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