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术
12043300000008

第8章 操控心理暗示力,激活我们体内的心理自愈潜能(3)

当遇到消极性信息时,可采取两个办法加以控制。一是立即抑制它,回避它,不要让其“污染”你的大脑思想。对于过去无意中吸收的消极信息,永远也不要提及它,把它遗忘,就让它沉入潜意识的海底好了。二是进行判断性分析,“化腐朽为神奇”。你要用成功、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和引导,化害为利,如同使有毒的草化成肥料一样,把它们变成有益于成功的思想意识。

改变目标图像,激发积极情绪

一个人的信念和目标,能够化为一个人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我们为自己树立起一个目标时,我们也会暗示自己变得积极起来,为了目标而奋斗。当然,每个人坚持时间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当别人问到我们是否希望获得成功时,我们总会给出肯定的答复,但是却又能立即找出一大堆原因,说明自己为什么无法成功。这些“原因”其实根本不是以当前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原因,而只不过是信念,是易受改变的信念而已。只有树立正确的信念,你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我们的行为和情感都源于信念。我们之所以今天还在为成功人物做传记,为他们唱励志赞歌,却不能靠近成功的圈子一步,原因之一就是有一种错误的信念支配着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我们要问问自己,以便根除它的原因:是否有某种任务你本希望去完成,某种渠道你希望借以自我表达,却总因为觉得“我做不到”而止步不前?如果你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那么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为什么我相信自己做不到?”然后问自己,“这一信念是建立在确切的事实上的,还是基于某个假设的,或者说是以一个错误的结论为基础的?”

要想让理性思维有效地改变信念和行为,就必须让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与其相伴。

为自己描绘你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描绘想拥有的那些东西,并假定这些设想成为可能的那一刻就在眼前。要唤起对这些目标的深深渴望,要对它们充满热忱,要仔细分析它们,在脑子里来回查看。你当前的消极信念是通过想法加情感形成的,如果能产生足够的情感或内心感受,那么你就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想法,从而将过去的消极信念一笔勾销。

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目标由消极的改变为积极的。担忧时,你首先会在想象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一种不希望出现的后果或目标。你忍不住对它思来想去(仔细思考它),把它作为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描绘给自己。你反复认为它真的可能发生。这种不断重复、对可能性的不断思索,会让你所担心的最终结果变得似乎越来越真实。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产生与其相应的情绪(如恐惧、焦虑、沮丧),所有这些情绪都与你不想看到、你所担心的最终结果对应。

现在,要改变目标图像,改变自己心理暗示,从此就同样容易产生“美好”情绪。不停地为自己描绘某个想要的最终结果,并对其深思熟虑。这样做也能使美好的可能变得越来越真实可信。同样,与其对应的情绪(如热情、快乐、鼓舞和幸福)也能自动产生。

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找出错误信念产生的根源并想办法克服。

(1)这种信念的产生有没有合理的原因?

(2)我固执地坚持这一信念会不会犯错?

(3)在类似情况下,如果别人是我,我会不会对他们得出相同的结论?

(4)如果并没有说得过去的原因让我信奉它,那么为什么我必须表现得、感受得就像它是真的一样呢?

不要心不在焉地放过这些问题,而要苦思冥想,认真地考虑它们,怀着感情去思索它们。你是否发现你在自欺欺人,你在低估自己,其原因并非某个“事实”,而只是由于某个不合理的错误信念?

坚信自己能痊愈,你就真的痊愈了

法国著名心理疗法医师里·库埃曾经说:“如果你的愿望与想象发生冲突,那么后者将会占据主导。”

向潜意识说出自己的要求和渴望是必要的,但是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你不温不火、全身放松、心态平和地进行,只有这样,潜意识才能自主地工作,并发挥力量。不要过分关注过程之中的细节和手段,重要的是你的心态。无论何时,只要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你就要记住这种成功后的快感。当你从一场大病中走出时,那种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理应伴随你左右。你要时刻用那些快乐的事情来充实你自己。

在运用潜意识思维时,不要使用意志力,不要假定会存在任何对手。你需要做的,就是想象目标已经实现后,你的那种喜悦和高兴的状态。这时,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某些“悟性”与“智慧”总想站起来试图挡住潜意识的前进之路。别去管它,你尽力保持一份单纯而强烈的信念就是了,它终将产生奇迹。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参加考试时,当拿到考卷后,经常会发现,原来熟记于心、背得滚瓜烂熟的东西一时都想不起来了,只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回想不起任何和考试内容相关的东西。这时,如果你越是想想起某些东西,越是和自己较劲,那么你就越是想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的选择,就是暂时把它放弃,做那些你会的试题。等把其他试题都答完了,再回过头考虑刚才想不起来的问题。还有些东西,你真的是在考试时间内难以想出它的答案,可是当你走出考场后,心中的压力全都解除了,那些你怎么想也想不出的答案,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跑了出来。以强迫性意识进行记忆,正是考试的大忌。

对大脑使用强迫性力量,其实是你自己给自己预先设下了对立面。如果你的思维集中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过程,那么它就不会关注于问题本身了。

要使潜意识作出有效的反应,一个相当可行的方案,就是运用一切科学的手段,“激活”头脑中的想象力。另外,你也可以诉诸于有效的“祈祷术”。具体的方法是:首先,对你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把解决问题的任务下达给你的潜意识思维;最后,酝酿情感,对潜意识的能力寄予完全的信任,坚信你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在实施祈祷时,不要流露出“我希望自己有可能痊愈”、“但愿一切顺利”等这样的言词。因为这种意识的努力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的,这样做,只能使潜意识思维产生抗拒心理,从而使你的愿望泡汤。我们的言词要充满无限的权威,充满坚定的力量。我们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够痊愈”、“我相信将一切顺利”,这样心理暗示就会发挥出相应的力量。

对任意想法、愿望或头脑意象而言,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必须达成某种默契。只有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冲突,答案才会出现。所以,为避免愿望和想象之间出现“打仗”的情况,你在进行祈祷时,最好让自己进入意识模糊的状态,如将要睡着的时候、刚刚起床的时候。在这些时候,既有助于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又是潜意识思维活动的“高峰期”,潜意识能够老老实实地听你的安排。

心灵不受伤:杜绝自寻烦恼的消极暗示

你是否注意到,当你由于沮丧、恐惧、生气或压抑而饱受紧张之苦时,你感到自己是多么容易受到伤害或遭到冒犯?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呢?

数不清的心灵伤疤,一个叠着一个,使心理暗示成为一个饱受威胁、无比脆弱的东西。遇到某种环境时,只要它认为该环境可能会用和过去造成伤害的事件同样的方式伤害它,那么这些伤疤组合就会产生“生存模式行为”(即逃避或斗争、退缩或积极交战等)。

1.有意识地回避消极暗示

你可能有过这种体会:由于在谈话中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你在参加宴会时无法更好地交际并感到窘迫,这可能是因为你挣的钱比别的客人少并由此觉得低人一等,于是就害怕别人问起你的职业或投资情况。这其实并非遇到了自然危险,也就是说,你的身体没有受到威胁,然而,这种环境也可能激发与你在黑暗小巷里遇到劫匪时相同的焦虑和压抑情绪。

一旦真的遇上了劫匪,你可以温顺地拿出钱包,递给劫匪,然后拼命地朝相反方向逃之夭夭,这样也许比较恰当。而在社交场合中,放弃所有能够度过愉快夜晚的机会而逃到僻静的地方,或者简单地应对一下便起身离开,这都是绝对不合适的,甚至会导致某种你恰恰不想要的结果——主人及其他嘉宾会由于你的表现而彻底瞧不起你。如果这种社交场合与那些在心理暗示上留下伤疤的某些场合非常相似,那么这种场合很可能也会导致上述的生存反应。

2.过度反应是一种消极暗示

小钟,15岁,正值青春期逆反心理躁动的时候。小钟的父母均为邮局工人,高中文化程度。小钟和同学们在一起时活泼开朗,但是和父母在一起时常常不爱说话,并且情绪化。

有一次,小钟和妈妈一起出去,在路上碰到妈妈的一个同事。这个同事正要送他的孩子去补习班,两人就说起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同事说:“我们家的孩子真是笨。每次考试都在最后,不知道他上课时到底能不能听懂。唉,听不懂也装懂。”小钟妈妈也随口敷衍:“是啊,我们家的孩子也这样,成绩一直也上不去。”

小钟听完这话,立马带着怒气甩手走了,任凭妈妈在后面叫也不理不睬。

过度的自尊心会让我们作出过度的反应。今天,我们有时会感受到自疑、不安全感、焦虑情绪带来的压力。我们错误地理解别人的话,就容易感到被冒犯或受伤害,于是,一道心灵伤疤就此形成。

这种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体验很好地证明了一个道理:我们在感情上受到的伤害,与其说是别人,或者说是别人说了什么、没说什么所造成的,倒不如说其根源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3.不要什么事都对号入座

总有一些人,喜欢在说话时讥讽别人:“有些人真是没用,什么活都干不好……”“你瞧瞧,他可真够可笑的”。如果你习惯性地把每一点儿小事、每一句偶然听到的谈话甚至在媒体上读到或听到的内容个人化,那么就说明你流露了一种非常敏感、非常爱面子的心理暗示。而这种心理暗示的“免疫力”是最低的。

对这类事情一笑置之吧!狂热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目标的人,日程表上安排了一大堆要事去做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去为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和冒犯言行伤神。多数无意中道出、不带感情色彩的话,仅仅是戏言而已,并无潜在的含义,寻找它们的潜台词(当然,是当你被它们惹恼了时)完全是浪费时间。

按下列过程检测受伤的心理暗示。

(1)仔细想想你自己所有习惯性或重复性的行为及人生经历。

(2)你有没有连续地对你与最亲密的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

(3)你有没有发现一群又一群的同事让你讨厌?

(4)你的所有客户是否都是“吝啬鬼”或“难缠的家伙”?

诸如此类,不论你逃避还是攻击,这里面都涉及心理暗示受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