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术
12043300000028

第28章 焦虑心调节术——浮躁的世界,先把心安顿好(1)

焦虑:现代人的心理综合征

34岁的费清早已把博士学位揣入怀中,在别人眼中她是当之无愧的女强人。但在丈夫和女儿的眼里,她却是个没有感情的“工作狂”。费清是一家咨询公司的投资顾问,在工作中她遇到许多客户的咨询委托,有些是她不熟悉的领域,但为了扩大客户群,她就先把业务接下来,然后再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几年的时间里,已经是博士的她还拿下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资格,如今又在读工商管理硕士,也快毕业了。但她仍觉得自己的知识欠缺,很多东西还不懂,觉得还要再学点什么。

丈夫对她一肚子的埋怨,本来也身为博士的丈夫也想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但是为了爱情他把所有的家务都承担下来,但是现在妻子却把所有的温存都给了学习,让他很失望。最可怜的就是他们的女儿,整天被放在寄宿幼儿园,周末回家也常常见不到到处奔波上课的妈妈。当丈夫、女儿想和费清一起看看电视时,她也只是看时事新闻、财经新闻,丈夫常说她越来越没有情趣了,他们的婚姻堡垒也不再坚不可摧。近来,费清的身体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好,经常出现恶心、焦躁等症状。

很多人都在说:“唉,生活充满焦虑!”

总有这样的现象:

孩子说:“明天考试成绩公布,我今晚一定睡不好!”

妈妈说:“看着孩子的功课一天比一天退步,我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先生说:“最近业绩不好,回到公司都感到战战兢兢!”

婆婆说:“每当儿子夜归,我就坐立难安!”

“睡不好”、“不知该怎么办好”、“战战兢兢”、“坐立难安”,表示心中有焦虑。

当一个人心中感到焦虑,意味着他有心理和情绪开始失控了。

因为焦虑是人处在压力底下一种生理及情绪上的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

换言之,“考试成绩公布”、“孩子功课退步”、“工作表现欠佳”、“儿子夜归”等生活事件,已经变成焦虑事件了!

近年来,许多22~35岁的拥有高学历的正常成年人常会突发一种奇怪的疾病:没有任何病理变化,也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但突发性地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发病间隔不一定,起病时间也不一定。有关专家认定,这是一种身心障碍,未正式公布的名字是:焦虑综合征。

焦虑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可是很多人在焦虑的心理生起时,往往不晓得自己正处在焦虑的状态底下!

焦虑症患者有哪些异常的表现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外显为行为方式。表现为不能集中精神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短时期的焦虑,对身心、生活、工作无甚妨碍;长时间的焦虑,会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给身心健康带来影响。

焦虑症多发生于中青年群体中,诱发的因素主要与人的个性和环境有关。前者多见于那些内向、羞怯、过于神经质的人,后者常与激烈竞争、超负荷工作、长期脑力劳动、人际关系紧张等密切相关,也有部分患者诱因不典型。临床上医师常把焦虑症分成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类。

1.急性焦虑

主要表现为惊恐样发作,在夜间睡梦中多发生,有濒死的感觉。患者心脏剧烈地跳动,胸口憋闷,喉头有堵塞感并呼吸困难。由惊恐引起的过度呼吸造成呼吸性碱中毒(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导致血液偏碱性),又会诱发四肢麻木、口周发麻、面色苍白、腹部坠胀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恐惧,使患者精神崩溃。这类患者就诊时往往情绪激动、紧张不安,常给医师一种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假象。一般急性焦虑发作持续几分钟或数小时,当发作过后或适当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

2.慢性焦虑

急性焦虑常在慢性焦虑的背景上产生,但更多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焦虑的症状。一般慢性焦虑的典型表现为五大症状,即心慌、疲惫、神经质、气急和胸痛。此外还有紧张、出冷汗、晕厥、嗳气、恶心、腹胀、便秘、阳痿、尿频急等,有时很难与神经衰弱或其他专科疾病相区分,故需要医师对病情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以免误诊。有时候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像心电图、X线胸片、消化道造影、胃镜等可以帮助医师查出疾病。不过,焦虑症的主观症状虽然严重,但客观体征却是很轻或阴性。

焦虑会导致身心的一系列负面变化

在你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以前,在你第一次和某一位重要人物会面之前,在你的老板大发脾气的时候,在你知道孩子得了某种疾病的时候,你可能都会感到焦虑不安。这样的感受可能我们都曾有过。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在他的书中提到一个石油商人的故事,这个人自诉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我是石油公司的老板,有些运货员偷偷地扣下了给客户的油量而卖给了他人,而我却毫不知情。有一天,来自政府的一个稽查员来找我,告诉我他掌握了我的员工贩卖不法石油的证据,要检举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贿赂他,给他一点钱,他就会放我们一马。我非常不高兴他的行为及态度。一方面我觉得这是那些盗卖石油的员工的问题,与我无关;但另一方面,法律又有规定“公司应该为员工行为负责”。另外,万一案子上了法庭,就会有媒体来炒作此新闻,名声传出去会毁了我们的生意。我焦虑极了,开始生病,三天三夜无法入睡,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是给那个人钱还是不理他,随便他怎么做?

我决定不了,每天担心,于是,我问自己:如果不付钱的话,最坏的后果是什么呢?答案是:我的公司会垮,事业会被毁了,但是我不会被关起来。然后呢?我也许要找个工作,其实也不坏。有些公司可能乐意雇用我,因为我很懂石油。至此,很有意思的是,我的焦虑开始减轻,然后,我可以开始思想了,我也开始想解决的办法:除了上告或给他金钱之外,有没有其他的路?找律师呀,他可能有更好的点子。

第二天,我就去见了律师。当天晚上我睡了个好觉。隔了几天,我的律师叫我去见地方检察官,并将整个情况告诉他。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当我讲完后,那个检察官说,我知道这件事,那个自称政府稽查员的人是一个通缉犯。我心中的大石落了下来。这次经验使我永难忘怀。至此,每当我开始焦虑担心的时候,我就用此经验来帮助自己跳出焦虑。

焦虑并不是坏事,适当的焦虑,对个体的生存保持警觉性,激发人的积极性,对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有好处。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

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虑,以至于患上焦虑症,这种情绪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妨碍你去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

焦虑过度不仅可以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也可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

焦虑时,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搓手顿足、心绪不宁,甚至有灾难临头之感。工作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杂念万千,做事犹豫不决。焦虑会影响睡眠,引起失眠、多梦或恶梦频繁。白天头昏脑胀,感觉过敏,怕噪音、强光及冷热,容易激动,常会有不理智的激情发作。

生理方面,出现唇焦舌燥、口渴、多汗、心悸、血压升高及发热感,同时大小便次数增多。严重时,有三种焦虑发作形式:

(1)濒死感。发作时胸闷,气不够用,心中难受,有快断气之恐惧,有人会在急诊室大呼:“医生护士,快拿氧气来!”但决不会因此死人。

(2)惊恐发作。莫明其妙地出现恐惧感,如怕黑暗、怕带毛的动物、怕锋利的刀剪、怕床下有小偷……甚至素来胆大的人也会有恐惧,但指不出害怕的对象。

(3)精神崩溃感。此时心乱如麻,六神无主,有精神失控感,担心自己会“疯”而恐惧焦虑,但这决不会是精神病发作。

以上三种发作形式均短暂,只历时数小时,焦虑缓解后,一切如常、风平浪静。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可以引起诸多疾病,如焦虑性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糖尿病、神经性皮炎等心身疾病。急性焦虑发作时,往往易引起脑血管破裂或心肌梗塞而死亡,故应对焦虑及时处理治疗。

如果你得了焦虑症,你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你会觉得你的焦虑是如此妨碍你的生活,事实上你什么都干不了。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焦虑的到来。

应激能致命,需要小心应付

一位正值壮年的人,跳槽到某公司担任部门主管。到了新公司后,他深感压力之大和竞争之激烈,只要稍有不慎,就有遭到淘汰的危险,他不得不承受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另外,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变,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也高了起来。但最近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做噩梦,记忆力开始下降,心情变得烦躁不安,动辄发火,有时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似乎已经心力交瘁。

这是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应激反应综合征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这种病不仅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更与长期反复出现的心理紧张有关,如因怕遭解聘、怕被淘汰、怕不受重视而不得不承受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和心理负担等,再加上家庭纠葛和自我期望过高。至于失眠、疲劳、情绪激动、焦躁不安、爱发脾气、多疑、孤独、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对工作产生烦躁感等,则是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先兆。

常常有这样的说法:“应激能致命。”在工作、家庭以及自身问题上,应激会使人精疲力竭,走头无路。应激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人处于应激状态,不思饮食,会引起营养不良,从而抗感染力下降,不愿向他人诉说,进而不与他人交往从而引起忧郁状态;应激长期积累会导致怒火爆发,从而造成工作、家庭关系的紧张,这种感情上的紧张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痛苦又会导致酒精和药物的滥用,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适度的焦虑是考试前的复习和保证安全驾车所必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应激,任何应激性情况都可视为一种能产生有益结果的挑战。

对于同样的应激源,相同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

(1)认知评价不同。对于同样生活事件的不同认识、理解、评价,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生理变化。

(2)社会支持不同。当人受到压力、处于困境之中时,如果家庭、朋友、同学、同事、组织会热心帮助他,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那么,他便能很快摆脱困境。

(3)个性素质差异。人格发展不健全,对付应激的能力也差,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弱的生理器官更易发生应激反应性疾病。

那么如何对付生活应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