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别把你的婚姻搞砸了
12042900000025

第25章 养育儿女有方法(2)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么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于是,塞德尔兹尽自己所能讲明其中的原因。这个问题讲清楚了以后,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比猴子的灵活。”塞德尔兹说。

“大脑灵活又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跳动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塞德尔兹解释说。

我相信许多父母都碰到过类似小塞德尔兹这样的孩子,他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有些问题让大人觉得幼稚的好笑。可是塞德尔兹没有像一般的家长那样对孩子的问题流露出任何烦躁的情绪,而是很有耐心地给他解释。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探索精神。

迷津指点

当孩子有问题时,父母应当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很有兴趣地听听孩子的问题,并且尽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解释问题。即使暂时没时间,也可以向孩子解释,约个时间再与孩子沟通。

要想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需要家长以鼓励、理解为主,辅以真诚和尊重,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和孩子交流,长期坚持肯定会见成效。

智慧金言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87. 解开给孩子的束缚

场景再现

王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害怕儿子在优越的条件下成为纨绔子弟,更害怕别的孩子和大人会带坏和伤害儿子。因此,王伟对王伟的教育非常严格,制定了很多的行为规范,例如,王伟规定儿子必须留心在饭桌上的举止,再饿也不能狼吞虎咽;在大人谈话时,不能插嘴,要管好自己的嘴巴;有客人来时,必须恭恭敬敬……此外,王伟还限制儿子交往的范围和对象,以为这样可以让他免受一些伤害。

就这样,在王伟多次的严厉责骂中,儿子被训练成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小孩。在亲戚朋友们的赞美声中,王伟也颇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得意。

可是,当儿子上初二时,王伟发现儿子性格越来越孤僻,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也没有来往的朋友,每天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王伟想要禁止他上网,结果却引来了儿子的绝食抗议。

深度诠释

当我们的孩子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时,当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时,父母总是苦笑着说:“嗨,这孩子脑袋瓜笨。”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在抱怨孩子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造成现在孩子如此不聪明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或许孩子本来可以更聪明一些的,但是在一种僵化变形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聪明的孩子也逐渐变成了笨蛋。因此,别忙着指责孩子,先想想我们自己的教育方法还有哪些不足。曾经有一本影响整个西方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叫《天才与俗物》,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塞德尔兹。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的特征就是非常听话,总是惟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

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场景:有个孩子出来时穿着干净崭新的衣服,看起来对自己很满意,但他很快就不在意这身新衣服,而是玩起泥巴,他蹲在地上,玩得兴高采烈,很自然的,他那身新衣服就给弄脏了一点,他母亲发现时急忙上去怒气冲冲地甩了孩子一巴掌,一边数落还一边把他带进屋。好像世界末日到了的样子。不一会儿母亲又送孩子出来,孩子已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但是除了哭声外,还有满脸的委屈。

10分钟后,那可怜的孩子又把衣服弄脏了,接着又出现了刚才的情景。作者批评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将为生活而痛恨自己的母亲,并且还会痛恨生活。

很多父母最关心的是子女不犯错,所以,父母们为孩子制定了非常烦琐的纪律和规矩,殊不知,正是这些纪律和规矩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使本来有机会成为天才的孩子最终却变成了俗物。

让我们看看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丁肇中的例子。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山东日照的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丁观海是大学教授,母亲曾任大学校长。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出生在如此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的丁肇中,12岁以前对于上学竟没有丝毫兴趣。他每天到学校看看,不喜欢他就走掉了。去哪儿呢?去池塘游泳,去河边捉小虾,四处游荡。回到家中,照顾他生活的是他的外祖母。外祖母也没有一般“望子成龙”的心态,他为小外孙的童年创造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对于丁肇中的学习,父亲从来就不急,也不强求儿子什么,他只是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将科学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且以游乐和聊天的方式向儿子灌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涓涓细流的方式逐渐向儿子“渗透”。父母经常给丁肇中讲一些关于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故事,以此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上中学后,丁肇中对科学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开始刻苦读书。终于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年仅40岁。

丁肇中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里他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

迷津指点

户外活动最能够让一个人放松心情,开阔心胸。最好是每周都能带小孩去参加户外活动,而不要担心孩子会受伤害。

经常和孩子交流,也问问孩子对父母的看法。如果孩子说出让父母不满的话,也要耐心倾听,让孩子感觉到和父母交流是安全的,千万不可进行严厉的批评和干预。

关心孩子的兴趣的专长,父母甚至可以就某些问题向孩子请教,这样可以平等的沟通,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智慧金言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陶行知

88. 不要将人生经验强加给孩子

场景再现

江涛是一个商人,曾经因为被朋友欺骗差点破产,也是因为有朋友倾囊相助才东山再起。这些经历都成了江涛心中最宝贵的记忆,也成为他不能忘怀的人生经验。

江涛的儿子上初中后,结识的同学越来越多,有江涛认为不错的孩子,也有看不上眼的。每当这个时候,江涛就会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告诉儿子:交友要谨慎。

但是儿子认为爸爸的经验没有什么意义,他的同学也并没有爸爸想的那么坏。江涛则认为用自己的经验来告诉儿子,就是为了让他以后少走弯路,以免交友不慎。于是儿子认为爸爸很烦,象唐僧一样的啰嗦;爸爸则不理解为什么儿子不能接受这么宝贵的经验。

父子两人为了这个问题经常是说不到一起去。

深度诠释

老一辈的人应该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经验传输给下一代,对小辈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孩子来说,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把父母的话当作金科玉律,也对父母的某些言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要想让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顺利,关键是要注意沟通的方法。

迷津指点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应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例如,问问孩子对朋友的认识,对友情的看法等等。然后,父母再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孩子参考。父母可以就自己的经验给他一些建议,但是千万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父母应教给孩子一些方法。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朋友的类型,什么样的朋友是诤友,什么样的朋友是患难之交,什么样的朋友是玩伴。这样,孩子自己便能分清楚哪些人可以深交哪些不可以。

智慧金言

优秀和明智的父母总是以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儿女。

——杜威【美国】

89. 重视环境的影响

场景再现

罗刚和妻子很早就离开中国,去到美国纽约打工。等有了一定积蓄后,夫妻俩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还不错,足够一家人过日子的。罗刚开的饭馆位于美国的贫民窟,当地的犯罪率很高。罗刚的小孩罗文8岁了,在离饭馆不远的一个小学校上学。

每次罗文回家后,罗刚就让罗文到饭馆帮忙。来饭馆的人都是附近的人,有吸大烟的,还有赌博的,他们肆无忌惮地在饭馆说粗话,打牌,抽烟,甚至吸毒。

罗文很快就学会了抽烟和说粗话,罗刚并不在意,因为当地很多人都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罗文学会了吸毒,并开始在家里偷钱去买毒品。这时罗刚才后悔,不该让罗文来饭馆。

深度诠释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为深刻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就容易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忽视环境的选择。我国古代就流传有“孟母三迁”的家教美谈。可以说,孟子后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与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很多父母也已经注意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或者给孩子请家庭教师,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等等。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统一一致的和谐教育环境,这环境需要孩子和父母来共同塑造。首先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孩子做的事情父母自己首先得坚持不作。如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就要先有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以此感染孩子,带动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就要在家中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即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民主、家庭气氛温馨,充满爱意。家人之间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重,其中夫妻关系的平等互敬非常重要。在这种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下,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些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为了孩子甚至可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看起来似乎崇高,实际上是进入了家教的误区。作为父母,在让孩子充分享受被爱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爱他人。

要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时时处处不忘营造良好的家风。

迷津指点

兴趣称得上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因而在孩子很小的时就应该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广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这有助于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与学校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并热心参加家长会议、球赛、文娱演出等课余活动,和子女经常一起讨论学校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困难。

为避免孩子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禁止孩子接触网络、影视的方法并不可取。父母应引导孩子去浏览一些健康有趣的网站,适当让孩子看一些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影视节目,并且还可以给孩子适量的买一些确实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课外书,以尽量抵消不良文化对孩子的恶劣影响。

智慧金言

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马卡连柯【前苏联】

90.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场景再现

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杨力给儿子报了好几个辅导班,电子琴、书法、游泳、数学、英语,星期天也被填得满满的。

看得出来,儿子对这些课并不感兴趣,他总是抱怨没有一天可以尽情地玩。每个辅导班里,儿子都很淘气,不好好学。

深度诠释

现在的孩子真苦,快乐的童年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们认为“多一点知识多一条路”“艺多不压身”。于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将来,父母们不仅要求孩子读好书,而且课下还要上外语辅导班,要学音乐,要学美术,等等。孩子的负担很重。

父母的愿望是好的。可是,这样做有效吗?家长不可能替代孩子学习,学习的结果完全取决于孩子自己。当孩子把学习看成了一件苦差事,自然不能有好的结果。最终,父母的付出只能是浪费时间、金钱,得不偿失。

让孩子什么都学好的愿望是好的,但不现实。因为孩子的时间毕竟有限,有些知识他只要了解一些就行了,而真正他最感兴趣的事情才需要学得精通。如果要求孩子什么都学会,最终的结果却是孩子没有成为我们所希望的全才,反而变成了全庸才,他看上去什么都懂点,可实际上什么都懂得不多。

与其让孩子样样都会,还不如由着孩子的兴趣,选择一门学精。我们看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家教故事。蔡志忠的成才和他父亲早期对他兴趣的尊重与发掘有关。

蔡志忠的父亲是一个民间书法家,在当地名气很大。但蔡志忠却对书法不感兴趣,而父亲度量也大,孩子不想子承父业,他也从不逼他。

蔡志忠幼年时,有一天趁父亲不在家,他溜进父亲写字的房间,看到毛笔和墨汁、颜料,觉得手痒,他笔蘸墨汁和颜料,在雪白的粉墙上画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小人,面对自己的第一幅“漫画”,蔡志忠挺高兴。

父亲回来后一看墙成了这个样子,当时挺生气的,但他并没有朝蔡志忠发脾气,而是给他买了一块小黑板和一些粉笔。蔡志忠又惊又喜。从此,小小的黑板成了他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天地。

蔡志忠上中学后,一有空余时间就沉浸在漫画天地里,不是到书店去看漫画书,就是自己尽情挥洒。这样,蔡志忠成绩单上经常出现“红灯”。如果是别的父亲,一定会禁止蔡志忠再画,没收他的全部漫画书。但蔡志忠的父亲没有这样做,他虽然对孩子的成绩很失望,但觉得画画也不是什么坏事,认真做也会有出息。

因为父亲的宽容,蔡志忠得以摆脱功课不好的烦恼,继续他的漫画爱好。此后,他开始尝试故事创作,先构思连续的脚本,再画成作品。他先向报社的出版社投稿,获得了采用。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看了他的作品,觉得很有才气,但并不知道他是个15岁的中学生,就回信请他去台北工作。蔡志忠非常高兴,但他不知道父亲是否会同意他放弃初中学业远去台北。他拿着出版社的信函忐忑不安地去找父亲,轻声说:“爸,我要去台北画漫画。”父亲望了望他手上的信,平静地问:“有工作了?”“是的。”“那就去吧。”一问一答,短短十几秒钟,一件影响蔡志忠终身前途的大事就这样决定了。

蔡志忠去了台北,很快在漫画这一领域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最负盛名的漫画家。

蔡志忠成名以后,世界著名的《时代周刊》采访蔡志忠一家,记者问八十高龄的蔡志忠父亲:“24年前,你怎么放心儿子弃学离家到台北画画呢?”他回答:“对儿子的行为其实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我给他自由。”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认真观察他的兴趣,然后适当地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