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12041800000039

第39章 月经失调方(10)

【功效主治】本方功能活血化瘀,消膜定痛。主治膜性痛经。

【临床运用】共治疗32例膜性痛经患者。所有病例经妇科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改变。随经血排出的块状物在治疗前送病理检查,系行经期子宫内膜。经治疗后,24例痊愈(经行腹痛及肉眼见块状物消失);6例有效(经行腹痛较治疗前减轻,肉眼见块状物减少或缩小);2例无效。一般服用2个月经周期即获显效。

【经验体会】现代医学认为,膜性痛经属原发性或功能性痛经范畴。通常采用性激素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根据此病的好发年龄及临床特征,多见于未婚未孕之女青年,经前即有腹痛,经色黯红有块,待块物流出,其痛渐减。结合舌质脉象,显然与祖国医学气滞血瘀痛经相似。“不通则痛”是关健所在。遵《内经》“血实宜决之”之意,立活血化瘀,消膜定痛之法,故获良效。

【方剂来源】李维华,等.自拟化瘀消膜汤治疗膜性痛经3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2,(3):129.

3.化瘀散膜汤

【药物组成】蒲黄、五灵脂、青皮各12g,山楂20g,血竭粉10g。

加减变化:偏热型加红藤、熟军;偏寒型,加小茴香、炮姜;至经期蒲黄宜炒,血竭粉易三七粉。

【治疗方法】自患者完成各项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后的首次月经净止日起,每日取上药头、2汁水煎剂分早、晚两次服完,日服1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全疗程。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化瘀散膜。主治膜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30例经3个月经周期的全疗程治疗及治疗后3个月经周期的随访,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86.7%;无效4例,占13.3%。

【经验体会】“膜痛”患者在整体上有血E2水平异常升高及血液粘度增高的病变,又有局部随经潮而隐现的腹痛、膜块、及微观上的子宫内膜病理、组化改变(子宫内膜中血管内、外瘀血),可以认为属气滞血瘀痛经之重症。治当以活血化淤为主,化瘀散膜汤有破气行滞、活血化淤的功效。通过临床观察,施于患者的整个月经周期,具有降低异常E2水平,改善机体血液的粘滞性及子宫的淤血状况等作用,表明其治疗效果是通过调整患者整体的气血,完全或不完全地阻断瘀块的形成,且直接化散已经形成的瘀块,从而促进子宫内经血的流畅,使患者获得膜化痛止或接近向愈的结果。

【方剂来源】徐斌超,等.化膜汤治疗膜性痛经3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34.

4.化瘀止痛汤

【药物组成】丹参9~15g,当归、泽兰叶、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三棱、牛膝、失笑散(包煎)、制香附、益母草、元胡索各9g。

加减变化:怯冷畏寒明显者加肉桂,有乳胀等肝气郁结症状者酌加柴胡、桔叶。

【治疗方法】经前3~4天开始服药,月经来潮后再服2~3剂,平时根据气滞、血瘀和胞宫虚寒等不同情况分别给予逍遥丸、四制香附丸,艾附暖宫丸等每天一匙吞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主治膜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共28例,全部治愈,其中8例不孕患者有5例怀孕。治疗3~4个月经周期痊愈者共21例,占75%。如一患者29岁,痛经4年,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蜕模样痛经。诉经来量不多,小腹剧痛,经前乳胀,视其苔薄,脉之弦细。此乃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拟主方去泽兰、三棱、桃仁、红花、失笑散,加柴胡、桔叶、川断、菟丝子、木香。嘱平时服四制香附丸、逍遥丸。二诊时经水将临,腹痛未作,乳胀已减,拟主方去桃仁、红花,加木香3g。一个半月后因月经过期未至而就诊,经查尿妊娠试验阳性。

【经验体会】①蜕膜样痛经多见于青年女子,因经来剧烈腹痛,瘀块(蜕模)落出腹痛即减的特征,故其病机是瘀血内阻。大块蜕模可能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血相搏而成,它阻碍了经血的顺利排出,造成“不通则痛”的临床表现。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可使气顺血调,“通则不痛”,符合辨证论治精神。与西医激素疗法相比,因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故较为理想。③服药方法与疗效密切相关。经前3~4天瘀血内停已十分明显,此时用药有助于及早消散内膜,以利排出,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而月经中期瘀血尚未形成,月经来潮后服药来不及消散内膜,故效果不明显。⑧部分未婚青年近期疗效良好,仍需巩固治疗,否则数月后有可能再度出现蜕膜。后者经重复治疗仍能获得良好效果。

【方剂来源】胡彭寿,等.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蜕模样痛经.湖北中医杂志,1983,(3):11.

5.四物三香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芷、木香、制香附各10g,白芍12g,生地6g。

加减变化:气滞血瘀型加牛膝、桃仁、五灵脂各10g,益母草30g,红花6g;寒湿凝滞型加生艾叶、吴萸、干姜、小茴香各10g,肉桂3g;气血虚弱型加黄芪、山药、女贞子各30g,党参15g,茯苓10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川楝子、元胡、小茴香各10g;肾阳虚、子宫发育不良者加紫石英、仙灵脾各10g,巴戟、肉苁蓉各15g;肝肾亏虚型加枸杞子、山药各10g,女贞子30g,山萸肉15g;膜样痛经加血竭3g,苏木10g。

【治疗方法】经血来潮前3~4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经来痛止停药。下个月经周期再如此用药,一般在连用2~3个月经周期后痊愈或好转。

【功效主治】养血活血,行气止痛。主治痛经(包括膜样痛经)。

【临床运用】临床以本方治疗痛经57例,结果显效(痛经消失3个月以上)25例,占43.8%;好转(痛经消失不满3个月)25例,占43.8%;总有效率为87.7%。如一学生18岁,诉每次经前腹痛,经期第2天量多,色紫暗有块,血块流出后腹痛缓解。曾多处求医,均以瘀血论治。观其形体不充,面色□白,脉细,予四物三香汤原方加生艾叶、乌药各10g,连治2个月经周期,月经按时而下,再无腹痛。

【经验体会】方中四物汤既能养血,又能活血,补中有行,对痛经虚中有滞,则各得其所。

【方剂来源】苏学贤.四物三香汤治疗痛经57例疗效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90,(2):16。

6.活血痛经散

【药物组成】当归7g,川芎3.5g,丹参9g,生蒲黄、乌药各6g,五灵脂、香附、白芍、桃仁各5g,肉桂3g。

【治疗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10g为1包,于经前3~5天或经期服用,日服2次,每次1包,温开水或红糖水送服。

【功效主治】本方逐瘀理气通阳,主治膜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30例,用痛经散加减治疗全部获效。其中痊愈16例,显效9例,好转5例。如一学生17岁,诉近1年来经前和经期小腹痛甚,有憋胀感,经量少而色黑,烂肉样物排出后则痛减,伴乳胀,腰痛。查舌淡苔白,脉沉弦。诊为继发性膜样痛经,证属气滞血瘀,法当理气活血。诊时正当月经前5天,嘱即用痛经散10包,每服1包,每日2次。随访,药后行经已不腹痛。

【经验体会】用痛经散治痛经,辨识证候要抓住瘀、实二字。痛经的病机主要是冲任气血阻滞,瘀而不通,“不通则痛”,故治则为通调冲任气血。痛经散加减方以逐瘀为主,佐以理气温阳,使冲任二脉气血通畅,故未用一味止痛药而痛止。方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蒲黄、灵脂、丹参、桃仁活血化瘀。根据气行则血行和血得热则行之理,加乌药助香附理气,加肉桂温阳散寒而行血。适用于血瘀偏甚而兼气滞及寒湿凝滞的实性痛经。

【方剂来源】刘颖.痛经散加减治疗痛经30例.湖北中医杂志,1986,(1):26.

(三)痛经外治方

采用外治方法(如针刺、膏剂或散剂外敷局部)治疗痛经(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经临床证实有较好疗效。若外治的同时配合方药内服,可提高治疗效果。现选介化瘀止痛膏、痛经外敷散等验方或外治法,计11首(法),可供临床参考。

1.化瘀止痛膏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炒白芍、吴萸各100g,肉桂、细辛、川牛膝各30g,炙甘草50g,丹皮20g。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箩),用时取20g药末,加30度白酒(原白酒加开水稀释)、少许凡士林调匀。经前3天敷于脐部,经至敷于关元穴,胶布固定。经净取下。痛甚者用热水袋加温。连敷1~3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80例,未婚48例,已婚32例;年龄14~45岁之间;病程最长13年,最短1年;80例均系原发性痛经,除外子宫器质性病变。治疗后41例痊愈(疼痛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39例好转(连续3个月经周期疼痛减轻者)。如任×,21岁,未婚。痛经6年。每次行经期间小腹疼痛难忍,恶心呕吐,最疼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捂腹翻滚。于1991年3月2日就诊,已值经前3天,外敷膏后,疼痛大减。后又用2个月经周期,疼痛消失。

【经验体会】任主胞宫,神阚、关元同属任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面角质最薄,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故外敷神阙、关元,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痛经虽有气滞、寒凝、热郁、虚弱等不同,但皆为血瘀不通而痛。本方旨在化瘀止痛,祛邪补虚,加酒通利血脉。本方制作简单、疗效确切,无痛苦,无副作用。

【方剂来源】江明旺.化瘀止痛膏治疗痛经80例.陕西中医,1991,(12):536.

2.三味痛经膏

【药物组成】五灵脂、郁金各250g,冰片1g。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在瓶中备用。在月经前3~5天,选关元、中髎两穴,每穴取15g粉末,用白酒调成糊状,摊在纱布块上,贴敷于穴位,外用橡皮膏固定。月经来潮后2~3天无腹痛去掉膏药。

【功效主治】舒经通络,散寒止痛。主治原发性及继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33例痛经患者经本方治疗后痊愈31例,好转2例,一般均在2~3个月经周期治愈,尤其对原发性痛经效果明显。

【经验体会】原发性痛经或继发性痛经,在治疗上一般多采用口服药治疗。本组33例应用穴位敷贴治疗后,痊愈31例,好转2例,有效率为100%。说明本治疗方法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价格低廉,有独特的临床使用价值。

【方剂来源】崔周燮.三味痛经膏穴位敷贴治疗痛经33例.吉林中医药,1992,(6):16.

3.活络发泡膏

【药物组成】取斑蝥、白芥子各20g,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状。

【治疗方法】用时取麦粒大小一团,置于2×2cm的胶布中心,贴于中极或关元穴。每月经前5天贴第1次,月经始潮或觉腹痛则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注意事项: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当时或稍后即出现水泡,常2~3天逐渐干瘪结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82例,原发性痛经46例,继发性36例。经临床治疗,气滞血瘀者,显效25例,有效2例,无效2例;寒湿凝滞者,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湿热瘀阻者,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气血虚弱者,有效3例;肝肾亏虚者,有效3例。总有效率91.24%。

【经验体会】经临床辨证施治,用发泡膏外贴中极穴、关元穴,治疗妇女痛经症82例,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气滞血瘀者疗效最好。

【方剂来源】施亚萍,等.发泡膏治疗痛经82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0,(5):28.

4.痛经外敷散

【药物组成】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细辛各50g,樟脑3g。

【治疗方法】先将樟脑以外的各药研细,将当归、吴萸、肉桂、细辛共水煎2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适量95%乙醇的乳香、没药液,烘干研细末加樟脑备用。经前3天取5g药粉,用黄酒数滴,拌成浆糊状,外敷脐中,用护伤膏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经行3天后取下,每月1次,连续使用,至治愈或微痛为止。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外敷以治痛经。

【临床运用】临床以痛经外敷散治疗60例痛经,结果治愈52例,治愈率为86.7%,有效6例,总有效率96.7%。一般用药1~2次即愈。如一患者18岁,原发性痛经6年。每次经期腹痛剧烈,呕吐,面色苍白,苔薄白,质微红,脉细。经服药数年无效。证属受寒淋雨,寒湿容于胞中,气血运行受阻,治拟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用痛经外敷散1次即愈。

【经验体会】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血阻,月经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方中当归、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吴萸、肉桂、细辛温经散寒,樟脑作为引药渗透,使诸药直达病所。脐为五脏六腑之气出入之处,故应用外敷散敷脐,能达温通脏腑,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寒散气行血活痛经自愈。本法不仅疗效迅速,而且经济简便,故值得推广。

【方剂来源】许曼理.痛经外敷散治疗痛经92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