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12038600000020

第20章 业内人士对大牛市的评估(1)

在预测中国大牛市的观点中,上海新兰德凯凯专家顾问群是较早的。2003年11月24日,他们在“在大牛市的鼻子上尽情地跳舞”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日K线图上,上证指数周一放量站上60日均线,这是大盘自今年7月份股指进入弱市调整以来第一次收复60日均线并以124亿的成交量以及清晰的攻击性板块热点来揭示出一个中线做多的大行情已经来临!我们在一个月以前即10月31日的文章《今年的冬天不太冷》中曾预言过今年的冬天股市会异常的火爆,并给萧杀的寒冬带来融融的暖意。而在中线的波浪划分上,如果说大盘自今年4月16日高位1649点下跌至11月19日1312点为整个两年多来大熊市的熊尾巴的话,那么我们早在年初就预期后面中国股市罕见的大牛市必将会波澜壮阔地运行几年以上!”稍早,上海新兰德凯凯专家顾问群在10月8日的《又到砸锅卖铁买股时》以及10月20日的《在中国股市的大底上涅磐》两篇文章中就提出了1400点下方是砸锅卖铁买股票的历史大底,文章指出:“1400点下方是中国股市几年不遇的大底,故在这样的底部面前,谁在这个谷底能积蓄更多的能量,谁就是下一个大牛市的大赢家。”其实,预言中国大牛市到来的何止是凯凯专家顾问群,早在《2002年经济前景春季报告》中,中国社科院便石破惊天地预言中国行将迎来长周大牛市。这份预测报告指出,统一指数股板块、优质低价大盘股板块、房地产板块、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板块和外资并购板块等有望成为市场热点。因应中国经济高增长水平,中国A股市场有望在未来进入类似于美国、日本及港台历史上曾出现的10年周期的大牛市。“大调整市”为长线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战略抄底建仓的机会。虽然中国股市在当时没有即时应声向上,但市场对于大牛市周期的感应越来越强烈,人们似乎已经闻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市场潜力巨大

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高级论坛在京举行,证监会现任及历任主席出席了会议并发表演讲。他们一致认为,新世纪中国证券市场蕴藏着巨大潜力,有着光明前景。

周小川对中国证券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10年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能超出我们预料,超出常规思维所能想象的状态。未来10年,多种因素将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变。直接融资比例将稳步提高;社保体制的建立的完善将使养老基金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本市场投资主体;包括港台在内的大中国地区的经济往来越来越紧密,资本市场的联系、相互联盟的局面都是值得设想的。因此,中国资本市场本身必然会加深加厚,产品越来越多,市场层次也会更多。中国经济会有很大增长。如果说资本市场和经济是同步发展的,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是后起的,应该比国民经济增长得更快。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亚洲数一数二、最重要的市场。

周正庆认为,只要促进并依靠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在稳定发展中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中国证券市场将立于不败之地。

刘鸿儒表示,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虽然面临不足和竞争挑战,但过去积累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增强了自信。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推动中国的证券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加快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进程,逐步达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先进水平。

周道炯估计,5年、10年以后,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可能发展到五千家,甚至上万家。2004年1月13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在在出席“湘财证券与荷兰银行资本市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时作上述表示,2003年的中国股市暖意阵阵,相信2004年证券市场将会有很好发展前景。虽然股市仍还不够活跃,但近期一些行业、企业的股价走势已开始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相关性越来越密切。随着加快证券市场发展成为共识,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程有了实质性推动。与此同时,保险、证券、货币市场协调推进,结构性调整也不断加快。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被视为资本市场前景看好的最大动力,资本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也为证券市场发展不断增添活力。“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中国绝对是具有最大发展潜力的资本市场”,屠光绍对此信心十足。

在历史大底中爆发

《粤港信息日报》于2003年1月3日的撰文中指出:

中国股市开市13年来,牛熊交替,波澜起伏,迄今共经历了4次一年以上的大调整,且已成功构筑出3个历史大底,第四个历史大底目前正在构筑之中。每次调整虽然都令投资者胆战心惊,但历史地看,股市大底还是处在渐次抬高的上升通道之中。

通过对已经出现的三次历史大底的分布发现,第一次调整历时18个月,第二次调整历时17个月,第三次调整历时25个月。第一个历史大底1994年7月29日的326点与第二个历史大底1996年1月23日的515点相隔19个月;第二个历史大底与第三个历史大底1999年5月19日的1047点相距40个月。可以看出,历史大底的形成时间与大底之间的时间跨度逐步拉长的趋势是相当明显的。

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正在构筑的第四个历史大底将在何时出现呢?到2002年12月,第四次调整已经经历了19个月,但目前似乎还没有结束的迹象。从股市调整周期越来越长的运行规律来看,第四次调整时间不应少于25个月,也就是说,第四次调整结束时间应在2003年7月份之后。从两个历史大底相距的时间跨度看,同样也是越来越长,虽说第三个大底距今已有43个月,但似乎仍显不足。所以,在2003年股指将继续第四个历史大底的构筑,具体点位应在1999年5月19日的1047点之上。

历史经验表明,股市历史大底构筑成功之后,必然要爆发出一轮大牛市行情。1994年7月的历史大底325.89点出现后,1994年7月,管理层推出了三大救市措施,包括券商可以融资、新股暂时停发、成立中外合作基金,其中新股暂时停发当时已经兑现,而其他两大措施实际上拖延时间较长。但股指在政府政策支持的预期下,自1994年7月29日的326点上涨到1994年9月13日的1052点,仅一个半月的时间,上涨幅度达到223%,成为中国证券史上股指上涨速度最快的一次。

1996年1月的历史大底515点出现后,1996年2月2日中国证监会发行部负责人就新股发行的有关政策规定向记者发表谈话指出:严格控制缩股、慎重稳妥地逐步解决内部职工股上市流通等问题,及时解决影响证券市场的不利因素。经1996年3月17日第八界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战略目标,推动和促进了“九五”期间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快速发展。上海综合指数自1996年1月23日的515点上涨到1996年12月11日的1259点,涨幅达到145%。

1999年5月的历史大底1047点出现后,以网络股为代表的高科技概念股一跃而起,仅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68%,达到1756点,爆发出了历史上着名的“5.19”行情。

因此,从历史经验看,一旦本轮历史大底确立之后,股市也不可避免地会要爆发出一轮大牛市行情。而且将出现的这一轮大牛市,其持续的时间比历史上任何一轮牛市持续的时间都会长,创出历史新高也将在预料之中。因此,投资者应该鼓足勇气,熬过眼下黎明前的黑暗,去拥抱股市明天的太阳!

新经济周期扭转股市乾坤

《中国证券报》2003年8月5日在“新经济周期扭转股市乾坤,中国股市进入新发展周期”的撰文中认为:

纵观当今中国经济,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已经显现的升级变化和加入WTO后潜在竞争力变为现实竞争力等方面看,可以断言,国民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而根据国外发展经验,这一经济增长周期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

从消费和与之对应的产业结构看,我们经历了“老三件”的百元消费阶段、家电的千元消费阶段、电脑和通讯设备的万元消费阶段后,目前正进入以汽车、住宅为代表的十万元级消费新阶段。虽然全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极不平衡,但总体上正在由温饱型消费向舒适型消费过渡,居民对汽车、住房、通信、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正与日俱增。与80年代快速发展的轻工、家电、纺织等产业链相对较短的行业相比,以汽车、住宅为代表的行业产业链无疑更长、更宽,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总量更大。这些产业链曾使日本和韩国经济保持了长达10-15年的增长。在人口众多、消费层次分化且逐层递进的中国,它们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间势必更长。

新旧周期转换的历程人们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家电、轻工等产业高速发展周期结束后,国民经济出现了总需求不足的现象,新消费热点的缺位造成投资增长呆滞,消费增长乏力,企业效益下滑。与此相应,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不佳,证券市场热点难以持续,亏损企业增加导致虚假重组盛行。由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财政不得不“越俎代庖”,扮演起直接拉动经济的重要角色。随着新消费热点和新产业链的形成,中国工业投资在经历了1997-2000年连续四年的低速增长之后,2001年开始恢复性增长,2002年增长23%,今年1-5月增幅更是达到52.4%。与前几年千方百计要启动民间投资相比,今天政府调控的重点已是如何防止房地产局部泡沫,怎样避免钢铁、煤炭、电解铝、水泥等传统行业的重复建设。尽管新周期带来新问题,但令人欣慰和振奋的是,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投资不足的大难题,终于成为“过去时”。

再看国际贸易与外商投资。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高达40%,自去年以来,WTO效应更是出人意料地凸现出来。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是源于对汇率工具等的运用,决定因素是低廉的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因此,在全球资本过剩、利润下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优势”对于任何一家全球性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仅中国需要外资,外资更需要中国。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和国民教育素质的迅速提高,中国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产业集中带,其产业配套能力已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无法超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未来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尽管贸易壁垒、技术壁垒、汇率压力等问题会层出不穷,但其竞争优势无法动摇。

此外,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3000美元时,是一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目前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进入这一区间者虽在少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一段时期,更多的居民将迈上这一台阶。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根本性因素,经济学家们大都看好未来10年或更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2001年,在GDP增速要“保六争七”的说法还很盛行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就大胆提出了“坐八望九”。在这一预测得到验证后,今年3月,他又向笔者谈了自己的看法: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你能想像多好就有多好”。国家信息中心发展部负责人徐宏源的观点同样鲜明坚定,“这次已经启动的经济增长周期给股市带来的机会,对于一些投资者来说,也许是此生最大的一次”。

就连前些年一直诟病中国上市公司的国外投资者,眼下也改变了看法。2003年以来,香港H股已经远远强于境内A股的表现。但从国际大鳄的出手力度看,H股行情也许仅仅是开始。两地股价谁向谁靠拢的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或许也有了重新审视的必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透明度低等原因,国企在境外的股价长期存在风险贴水,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股价不合理的一面是,GDP的高速增长并未带来相应升水。

股市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上证指数早在1993年初就曾达到过1556点,一个轮回过后,又重新徘徊在此附近。如果考虑到虚增因素,目前上证指数的实际位置会更低。这种状况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因供求严重不均衡导致的原始上升期已经结束,市场正在从一个无效市场向相对有效市场过渡、从资金推动向相对价值推动过渡、从高度政策依赖向多因素决定过渡、从卖方市场向相对均衡市场过渡、从机构-散户的不对称博弈向机构对称博弈过渡。总之,股市正在步入一个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