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12038600000017

第17章 重归价值之路(1)

过去的2003年见证了国际化进程中中国股市的种种变化。在风云变幻之际,中国股市不仅走出了两次探底行情,更重要的是,因价值投资风行,中国股价结构得到空前调整,在少数股票屡创新高的同时,大部分股票走上价值回归之路。上市公司部分高管人员相继失踪、个别证券公司被勒令关闭等大事不断。与此同时,各种基金像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并迅速成为市场主力并获益甚丰,股票市场的大洗牌使国内投资者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股市新兴加转轨的特征。

2003:庄股在高台跳水

2003年是中国股市意义深远的一年。价值投资口号如星火燎原,大江南北,于股沾边之人莫不言必称价值。这一年中,凡能够以价值投资为准绳持有股票的,几乎无往不胜。那些被市场称为“偏不信邪”的只好眼睁睁看着不在价值之列的股票沦为市场“弃儿”。

最新被关闭的新华证券连带以往的几家“出局”券商产生的冲击是多方面的。被侵害利益的投资者、被愚弄的监管者、被欺诈的股东、被惊醒的国有资产管理者,连同肇事的券商,难以挥去2003年的失意、愤怒和悔恨。

2003年出现的大批庄股跳水事件,不仅仅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动向的警示器,而且也在预告着所牵涉券商的为难境地。前有中经开、鞍山证券、大连证券,后有富友证券、佳木斯证券、新华证券。证监会严禁券商“三挪用”的规矩,依然不能挽救病入沉疴的违规者。

无论是什么原因促使券商铤而走险,相继出局的“捣乱分子”无不因违反法律法规自食其果。大连证券曾挪用大量客户保证金,并擅自向社会发行个人柜台债。富友证券国债回购巨亏中,富友违规将客户托管的债券套现炒股,股票被套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中经开”则是因非法操纵“东方电子”、“银广夏”股票等原因,被勒令清盘。

身处弱市,不甘“寂寞”的券商视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乱融资为度过难关的捷径,一些证券公司又出现了挪用客户委托其管理的资产,或者挪用客户托管的国债进行回购交易以套取资金,却因炒作股票被套,无力对抗累积的风险而亡身。不久前监管部门针对证券公司治理和内控及营业部内控发布的规定说明,目前券商存在的问题已经具有全行业的特征。

被称为“螳臂挡车”的近50家基金经理力阻招商银行发行转债,为深陷“基金黑幕”丑闻困扰的基金业挽回了面子。尽管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基金经理无力撼动招行发债的决心,但由此事件所突出的中国股市本身的结构性缺陷,和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利益的协调,使市场各方从新的角度思考中国股市的未来。

2003年中国各商业银行发行次级金融债之前,作为招行最大的流通股持有群体,40多家基金经理慷慨陈辞,在反对声中直指股权分裂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弊端。实际上,从国有股减持开始,股权分裂一直被视为对流通股东歧视的根源。而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借助股权分裂屡屡“圈钱”的行为,由基金经理的抗争成为2003年市场关注的一大议题。而由此引申使市场思考的问题是,如果国有股一股独大解决了,非国有股一股独大是否就令市场更有效率呢?

有人说,2003年是名副其实的“失踪年”和“跳水年”。上市公司高管玩“失踪”并非始于2003年,但2003年玩“失踪”的董事长人数之多却是前所未有。先有ST南华董事长何竟棠于6月“神秘蒸发”,后据称是出国就医不归。随后便是奥园发展董事长刘波在因为涉嫌金融诈骗而被监视居住期间“金蝉脱壳”,于9月17日逃匿海外,一去不复返。最近,便是11月4日啤酒花董事长艾沙由夫的突然失踪。

伴随着上市公司高管的“失踪”,庄股“跳水”也成了2003年中国股市一道风景线。率先拉开序幕的是世纪中天,该股于2003年4月中旬开始连续拉出12个跌停板,随后紧跟而上的有正虹科技、徐工科技、昌九生化、宏智科技、科大创新等庄股,这些庄股少则拉出4、5个跌停板,多则8、9个跌停不等。而到了11月份啤酒花的跳水又再次向世纪中天的12个跌停板发起挑战。庄股的这种大面积高台跳水,让股市中人再一次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惊心动魄。

QFII:新盈利模式

2003年7月9日上午10点14分,上海东方君悦酒店。

瑞银集团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在众多媒体记者的注视下开始向申银万国(负责代理瑞银A股市场证券交易业务)下达委托指令,10点17分,电话终于被接通,袁向申银万国有关方面下达了简要的委托指令,显然双方事先早有约定,袁在指令中并没有提到具体的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大约几分钟后,袁得到了成交确认,并且马上向记者发布了有关消息。

据袁透露,本次委托共买进宝钢股份(600019)、上港集箱(600018)、外运发展(600270)以及中兴通讯(000063)4支A股,成交均价分别是5.24元、12.65元、20.58元、18.11元,成交时间大约在北京时间10点17分至10点20分之间。但袁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不肯透露成交数量。她同时称此次买进的A股有部分是代表香港和海外的委托客户买进的,但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她并没有透露有关的客户信息。

在谈到瑞银的选股标准时,瑞银方面有关人员透露,瑞银主要通过4个方面考察上市公司。首先是上市公司的市值和流通量,此次买入的4只股票其流通市值总计超过了200亿元;其次是市场化程度及管理层透明度,具体包括与投资者的沟通情况,有无海外审计等方面;第三是企业的盈利增长能力及股价,大致是指股价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相比是否合理;第四是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例如此次买入的上港集箱,就是在其他市场上很少有的港口企业。

虽然瑞银始终不肯透露具体的买入数量,但是根据当日个股的成交明细可以发现,瑞银此次入市买入的股票总市值估计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而瑞银于6月6日获得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初步投资额为3亿美元,由此估算,瑞银此次投资还不到其初步投资额的0.13%。然而瑞银集团显然更看重其代表的象征意义,其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表示:“我们的首项投资,标志着瑞银在中国内地开拓业务的新里程。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大潜力,同时随着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开放及市场资讯愈见普及,我们预期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意愿将大大增加。”

正如瑞银集团亚洲区主席贺利华(RodneyWARD)所说,“今天(指的是7月9日)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言,深具历史意义。作为首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国内市场,瑞银集团深感荣幸。”而瑞银集团亚洲证券部主管贺隆(JohnHOLLAND)说得更直接:“这只是一个开始。客户的反应比我们预期热烈。有兴趣投资的客户包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

有业内人士据此分析认为,瑞银此举旨在做招牌,希望利用“QFII第一单”的口彩为以后招揽客户做铺垫。至于瑞银买入的4种股票,银河证券的研究员李志刚分析认为其多为蓝筹股,从长期看风险有限。有意思的是,以上4只股票7月9日均以小阳线报收,除外运发展外,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收盘价分别为5.29元、12.83元、20.55元、18.46元,在7月9日沪深两市下跌的前提下也算是给了瑞银很大的面子。但是仅仅为了取得广告效应,瑞银有必要把信息披露得如此彻底吗?不但在第一时间公布了买入的时间、价格,而且把选股思路和投资理念说得一清二楚。

据此有业内人士猜测,瑞银此举还有在A股“试水”的意味。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就曾指出,QFII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看法和行为方式不一定适合其他的投资者。QFII推出后,大家都认为QFII会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和投资理念,同时也开辟了一个新的资金供应渠道。

过去中国股市的投资理念是以挖掘投机价值为主,其特征是挖掘上市公司的所谓成长性及壳资源的重组价值,但由于业绩无法同步跟上,使这种操作理念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动摇。同时,由于中国股市盛行资金推动方式,这使得市场的流动性趋于减弱,特别是股市低迷的时候。QFII进来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未来的投资理念将是价值驱动投资。

QFII是有成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QFII会特别关注大盘蓝筹股,投资这些股票可以实现长期投资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目标。毫无疑问,QFII注重基本面的投资方法在市场上会带来较强的示范作用,这将推动市场向价值投资方向转变。

事实上,自2003年4季度开始,QFII正在逐渐摆脱国内研究机构的影响,开始了大江南北的亲身调研。从调研的方式和侧重点来看,QFII与国内的研究机构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区别。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行业地位、发展战略以及技术壁垒的认同度较高,对行业龙头的投资倾向较大:

行业龙头企业的领导优势明显。QFII选择行业龙头企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对此类企业的投资,分享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中国经济正在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转型,企业间的充分竞争将成为未来的主体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行业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优势和技术壁垒都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产业经济理论表明,随着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经济效应的体现将愈加明显。同时,技术优势也使龙头企业具备了较高的利润水平,这一点在毛利率指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作为行业领导者的龙头企业扩张潜力巨大,深具投资价值。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龙头企业的产业整合优势还将逐步体现出来。未来几年内,他们将通过资金、规模、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产业整合的步伐,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而QFII极可能通过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分享其飞速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升值机会。

QFII制度的引入,通常被视为能够促进投资者结构和投资行为的转变。在这一点上,中国台湾地区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中国台湾地区通过实施QFII制度,使得法人机构投资比重增加,外资投资决策的行为,也对散户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中国台湾QFII的编号是99,而99买入的股票常常被追捧,产生出明星效应和示范效应,也对中国台湾地区的证券市场树立起以基本面为主导的、理性的投资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台湾地区的QFII制度经受了考验,QFII资金流出很少,因而在减少市场恐慌、稳定市场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以来,在中国股市上,大盘蓝筹股成为市场的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QFII进入祖国大陆股市后在投资热点上出现的明显变化。因此,在QFII正式进入之后将对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产生哪些影响,已是可以预期的。

QFII进入之后,会促进本国股市与国际股市更为紧密的联动。但是这种市场联动并不必然导致本土市场市盈率的大幅降低,而更多地是结构性调整。在中国台湾市场上,这主要表现为全球托管凭证等海外有价证券发行规模的迅速增多。对于当前中国股市来说,QFII制度实施后,中国股市此前所一度呈现出来的相对独立于国际市场走势的现象将逐步改变。券商和投资者都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情况的变化,尤其是全球经济的走势,同时要积极主动地熟悉和了解国际市场监管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国内股市的走向。

此外,QFII实施之后,一个可以预计的市场效应就是逐步缩小海外市场、香港及祖国大陆证券市场中资股和红筹股等之间的套利空间,至于这一趋同的趋势究竟是朝着哪一个方向,则需要市场最终来决定。在这一点上,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QFII进入中国台湾市场时,台湾股市同样存在高市盈率、投机气氛浓厚的问题,但是QFII的进入,带动了部分低估的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上升,而部分高估的投机性小盘股市盈率下降。从总体趋势看,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更多地是出现了结构性的调整,总体市盈率水平有的年份还有轻微的上升。

揭开价值投资序幕

广为市场关注的基金法在2003年终于获得通过,虽说颁布的该部基金法只能规范证券投资基金,但毕竟比没有这样一部专门法要进步了。与此同时,《证券法》、《公司法》的修改也提上了日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及《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实施,都在逐步将原有法律遗漏之处逐个修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