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跳下悬崖找条路
12034900000062

第62章 午餐到晚餐隔8个小时

在他看来,自己与环境斗争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值得的。

有人说,什么人什么命;有人笃信:人的命是上天已安排好了的。似乎是人生的经验之谈,但二者都只强调了现实的一个侧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也就是说这两种似是而非的结论都取自问题的单一思考角度。从整体看,应该说命运的主宰是由这个人与他的生存环境的互动水平决定的。但是人与人的差异很大,那些惯于依赖的人,其命运自然更多地拜托给了环境,而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特质的人,则更乐于相信人性决定命运。

所有的幸运者都有过同环境较量的经历。这是因为不存在一生一世一帆风顺的生存背景。

有的人由于个性的鲜明、桀骜不逊,甚至在离开人世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才交上好运。也就是说,他们为了坚持自己,到死都没有被环境认可。直到有一天环境醒来,忽然意识到自己无情抛弃的那些“执着的怪物”,其实恰恰满足了今日的需要,这才将否定再一次否定,去挖出那些沉睡已久的旷世杰作。

近代音乐史的“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只走过了饥肠辘辘的31年,他临死的全部遗产仅值二十多个古尔盾。这位被后人封为浪漫主义音乐派先驱的奥地利作曲家,曾在一封给哥哥的信中写到:“我们常常想吃苹果。从粗劣的午餐到晚餐,中间足足隔着8小时呢!”他后来为莎士比亚的诗谱写的《听!听!那云雀》是在小酒店作成的,贫困的作曲家只能把这首曲子唱给几个年轻的穷朋友听,而当时维也纳的显贵们根本无从知晓这位作曲人。

一天,舒伯特饥饿难耐,情不自禁地走入了一家餐馆。由于身无分文,他尴尬地坐在餐桌旁。这时,他偶然从一张报纸上读到了一首小诗,马上为诗配了一首曲子,交给店主换了一盘土豆。这首乐曲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摇篮曲》。在他去世30年后,这份乐曲手稿在巴黎以4万法郎拍卖成交!

对舒伯特来说,与环境的较量,就是他对一生的音乐追求使他在活着的时候没有被“饿”死。他珍惜志趣,与音乐共命运,这份顽强只能归于他天性里对音乐的热爱和擅长;他的艺术之魂产生于对饥苦的长久忍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