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12033900000028

第28章 2005共度风雨 守候彩虹

房子就像爱人

和我睡在一起

陪我度过一生

房子的爱情

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嫁给房子让我

伤透了心

———愚市《房子的爱情》

自2003年3月16日温家宝接任国务院总理的那天起,中国经济就一直在“过热”中运行,而且是越来越热。温总理为此殚精竭虑,操碎了心。

1978年以来中国的三次经济过热中,前两次的治理手法比较强硬,大起之后往往有大落。但温家宝采用的是“中药调养式”手法,包括2005年对相关制度“动刀”都是治本之举,寄望于制度安排来取代行政手段,其突破口就是信贷与土地。2004年经济过热中,土地带热房地产,房地产带热原材料,原材料带热能源,从而引来各种投机资本趁热取利。

这多少有些让人意想不到。

有的人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有的人认为这是最坏的时代;有的人认为这是暗无天日的黄昏,有的人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人都称2004年是“房地产政策年”,但调控的结果,虽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产的投资规模,但并没有勒住房价往前冲的缰绳。对普通百姓而言,一些城市的房价疯涨,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申江名园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楼盘,位于卢湾区和徐汇区交界处的瑞金南路。我们不妨追索其开盘后四年间价格的攀升轨迹:

2001年10月,一期开盘均价6000元/平方米;

2002年底,二期开盘均价上升到7000元/平方米;

2003年底,均价已跃至11000元/平方米;

2004年第三季度,均价高达16000元/平方米;

2005年春节后,均价已蹿升至24000元/平方米。

不到三年半,这一楼盘的房价疯涨了300%。如此“高成长性”恰是中国许多城市的一个缩影。

上海陆家嘴的汤臣一品,年中开盘时均价竟高达11万元/平方米,一夜间创造了中国豪宅的最高天价。

2005年春暖花开之际,“两会”在北京拉开帷幕。

房价上涨太快的问题成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头号热门话题。一个共同的声音在人民大会堂响起:“房价涨得太凶了,政府该管管。”一派祥和的气氛中,开发商似乎感觉了一股“倒春寒”。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单辟章节提出抑制高房价,剑锋直指房地产投资过热。在谈到今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时,温总理特别指出“重点是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这意味着,继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之后,稳定房价将成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不要谈房价,一谈房价我就晕。”“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发改委副主任俞国生对将其团团围住的中外媒体记者说。

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新宏观调控措施的连续出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只不过,当年是央行“孤军奋战”,而现在则是几大部委的“协同作战”。

这一年里,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政策频出与房价继续上涨成为宏观调控掀起的滔天巨浪,而2005年也由此成为房地产历史上的宏观调控之年,亦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第一季度的最后几天,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其八条意见包括了诸如:“把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省政府负总责,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仅仅过了一个月,在温家宝总理4月2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房价及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问题再一次成为讨论研究的焦点。会上提出了8项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措施,与此前的“国八条”相比,“新八条”更强调用房地产市场各环节的调控来达到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上次“国八条”的低调出台不同,这次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形式公开的“新八条”,将中央稳定房价的决心一举明朗化。

“新八条”的余温未消,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七部门早在4月30日即已拟定完成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又是一个“国八条”!拥有与“新八条”相似的提法和脉络,七部委的房价新政显然是秉承“新八条”精神之下的细化和补充。

“当帝尧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几年疯狂之后的房地产市场,如今谈来,更甚洪水。而对于它的治理重整,调控力度之大,政策出台之频繁,也确为罕见。

新政效应可谓立竿见影。

5月13日,深交所房地产龙头股万科、华侨城和金地集团不约而同在盘中出现或接近跌停。“这都是受到‘新八条’出台的冲击。”招商地产总经理林少斌言下唏嘘。

“七部委能联手出台一个通知,并且规定到如此详细的很少很少。”一位熟悉房地产的业内人士如此感叹。

业内人士心里都明白,如果此次新八条达不到预期目的,还可能会继续出台新的措施。

果然,8月中旬,央行研究部门“取消现行的房屋预售制度”的建议再次让房地产界意识到宏观调控还没有结束。虽然这一建议在建设部相关人士表态后成为虚惊一场,但其传达的对预售制度完善的意图,足以显示出政府对信贷风险的严控力度。

160天!从中央到地方,从央行到七部委,如此短的时间出台如此密集、严厉的措施,无不让房地产界感觉到阵阵刺骨的寒意,但这时仅仅是夏末秋初。同时,相比先前两年的调控政策,这一年的政策以组合拳为主,七部委意见,三部门通知,部委联动,中央地方联动成为本次调控的最大特点。

如此高压的调控政策,必然引来一部分开发商的“鸣冤叫屈”。从最初政策不明显时的自信到政策雷动后的恐慌,从单个开发商的大声呼喊到行业联盟的抱团取暖,房地产界抓住每一次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开发商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认可房贷政策,但除了这些表态之外,开发商坚定地站在了房地产业“无泡沫”的行列。

“国八条”和“新国八条”的目标高度一致———稳住房价,但房地产界已感觉到市场对这一政策的解读是“房价要大跌了”。许多开发商把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土地成本太高,进而抛出了“地荒论”。SO HO中国董事局主席潘石屹就数次坚称,房价上涨的根源是“土地供应不足”。4月11日,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总为国务院操心”的任志强,更是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对形势的判断与对策》的文章,业界俗称“万言书”。任志强认为:“我们所说的‘土地供应不足’,其实是指形成有效开发的土地量不够。正是这种认识与实际之间的差异,造成供给政策与手段上的滞后,形成供求矛盾恶化的结果。”

“地荒论”的观点随即遭到了国土资源部有关官员的强烈驳斥。国土资源部表示,目前各地用于商品房开发的土地供应量是完全能够满足需求的。

但精明的开发商已经感觉到了土地的稀缺,于是开始大规模“储地”。一场政府与开发商的猫鼠游戏就此开始上演。

而央行研究机构的取消商品房预售的建议,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开发商都表示,“在现阶段,取消期房预售弊大于利。”任志强“万言书”称央行报告的逻辑有误。甚至有开发商公开宣称,取消期房预售后,随着开发商成本的加大,将最终导致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重庆的《时代信报》刊发题为《央行一思考地产商就上火:今夏“天热”人也“热”》的文章,指称:“。其中的佼佼者是任志强和潘石屹。这两个人非但逻辑严谨,反应迅速,发出来的声音更是非同小可,矛头直指央行,根本就不把这样一个素来令人仰视的权威机构放在眼里。”

2005年,毫无疑义是“中国房地产业的降温年”。政府毫不手软地打压房价,其目的不在摧毁中国房地产业。恰恰相反,中国政府正是防止房地产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释放这些年来过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所积累的风险和危机。中央政府是在小心翼翼地,如同母亲对婴儿般地保护、爱护、呵护中国房地产业。

5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专报信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七部委意见引发社会关注”上批示:

培炎同志:调控房地产市场,稳定住房价格,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要深入了解房地产建设、市场、价格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及时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全面贯彻国务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各地情况不同,要注意分类指导,发挥地方政府作用。以上意见请你考虑,并统筹安排部署。

5月28日,温总理对互联网信息择要“近期各地房价变动情况”批示:

光焘同志:稳定住房价格涉及群众利益和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设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与地方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全面贯彻国务院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引导和调控工作。

在年底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谈到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温家宝总理强调了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当前房地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地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努力促使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再让我们听听曾培炎副总理在8月12日召开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说: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要靠它拉动经济。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过热有房地产本身的问题,有拆迁带来的问题,但也有老百姓需要改善住房的正常需求。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要出现大起大落。大起大落会引发很多问题,对老百姓也不利,很多人买了房子,跌价后都套进去。因此,我们不是打压市场,而是针对性很强的调控。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2005年很少在媒体面前讲话。但恰恰是在这一年,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举措一浪高过一浪。外人很难知道面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风雨雨,这位高官的悲喜。而诸多开发商们的悲喜,汪光焘却不会看不到。他希望在当前形势下,骨干开发企业要倍加珍惜多年来培育起来的房地产市场,正确对待宏观调控。只有解决好当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创造好的市场环境,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但是,汪光焘还是流露出了他的不满,他对少数房地产开发商提出善意的批评。8月,房地产新政后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胶着期。在一次与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座谈时,汪光焘说,不少开发商还在观望,对房价不愿降,甚至有的仍在囤积土地。他们有的不愿建普通商品房,盲目追求过高利润;有的甚至公开曲解中央调控政策,借助个别媒体误导消费者。他强调,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正确认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意义。没有国家利益,就没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

作为主管房地产行业的政府最高官员,汪光焘对房地产商们的批评实属正常。但我们不难发现,国家一部之长用词之谨慎、语调之平稳、态度之温和在以往也并不多见。这无疑表明了决策层对房地产业的百般关爱。打压不是调控的目的,调控是为了这个行业今后能走得更加稳健。

决策层的良苦用心,还是没有得到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的会意。相信你一定会记得当年开发商的兴奋和老百姓的愤怒。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对房地产业的情绪,并无明显改变。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最大的富豪中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房地产领域。从2002年第一版《中国十大暴利行业》,到2004年第三版《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国的房地产业已一连三年蝉联《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首。此后尽管不断有房地产业的富豪身陷囹圄,但在福布斯《2005年中国内地富豪榜》上,涉足房地产的名流还是多达35名。财富的规模、现实的利益以及历史的积累,造成了房地产集团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

每当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发布一个报告,房地产商们就闻风而动,轻则在媒体上公开批评,重则上言国务院。

2005年6月5日,是地方政府开始实施七部委新政的第一个星期天,30位“中城联盟”成员的房地产企业老总从全国各地匆匆赶到深圳,齐聚在万科建筑研究中心的大会议室。万科在此次会议上以经验交流的方式向到会的联盟成员介绍了《万科集团对5 · 11文件的解读》报告,随后在银幕上打出了“共度风雨守候彩虹———如何应对宏观调控”,黑底红字标题表达了此次会议的主题。显然,此次会议就是探讨“当前形势与对策”。

值得注意的是,为应对政策,在加入口舌之争的热闹背后,更多的开发商选择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捂盘提价。而在一年一度的房地产盛会“住交会”上,开发商亦表现出了很强的群体性脉动。潘石屹就表示:“宏观调控越是严厉,这个行业的人越是要聚一聚,互相打探点消息壮壮胆。”在对“住交会”的报道中,部分媒体上更是打出了“开发商结成涨价联盟”的字眼。

除了言论上的一致外,“中城联盟”在行动上也表现出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一些在当年6月中旬试水开盘的新项目,销售价格几乎与此前的计划开盘价格没有太多的差别。尤其是本来在销售情况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依旧逆势开盘。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烘托整个楼市依旧火热的局面。有了多个楼盘火爆开盘的局面,购房者就会相信北京的楼市依然“供不应求”。

从表面上看,京城楼市风光依旧,照样开盘、剪彩,活动不减,好像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并不大。“利益是相同的,所以行动就是默契的。不管是唱衰唱高,还是联手抬价,房地产商要维护的就是他们认为并且让很多人也认为合理的市场现状。”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开发商在2005年中齐声唱和的表现,是“有约而同”的。

一边是政府控制房价的坚定决心,一边是开发商抱团应对,行至年中,处于夹缝中的购房者则更多是选择持币待购和观望。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城市的居民中,近六成的居民认为房价目前的上涨势头将会得到遏制,近七成的人倾向于持币待购。

新政的短期影响很明显,市场已转为观望。

在各方利益的不断博弈中,政府的各项政策也在执行中慢慢消融,部分学者、专家火上浇油的言论更让众多购房者为随后两年飙升的房价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上海房价应该下跌50%,北京应该下跌30%。”一直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经济学家易宪容发出了如此惊人的判断。

“这就好像是供给一条路,需求一条路,从政府来说,应该是负责调控供给和需求的,现在是所有的政策都出台,实际上相当于十字路口,四面都是红灯。我认为目前是处在这样的时期。”这是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当时的言论。

现实让持币待购的购房者们又一次大跌眼镜。

房价在经过短暂停顿后出现报复性上涨,售楼处热闹拥挤的场面再现,应接不暇的放量和成交让人从愕然到哗然,从唏嘘到躁动。北京市建委等部门发布的《北京市2005年1—7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就曾表明:1—7月,北京市商品期房平均价格为730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了1312元/平方米,涨幅为21 。9%。而这正打破了所有看空人士的预期,更让2005年的宏观调控面临着流产的危机。

2005年下半年,房价继续持续上涨。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四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为10 。8%。

“现在看来,对当年政策出台是否需要反思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回顾说,楼市的调控不能单纯依靠人民运动式的行政手段,更要发挥市场内在的力量。

2005年政策在后来的调控中屡次被提及,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关键是执行和落实。政策失效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地方政府在GDP政绩观的指导下,对中央政策的懈怠以及房地产业界业已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强势话语权。

2005年的宏观调控大戏从高调出场到黯然落幕,其间带给普通购房者的欢欣雀跃,带给房地产界的恐慌,留给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的反思都告一段落,但房地产市场依然要在高利润和民生需求满足、在行政干预和市场选择中前行。

自2002年以来,国内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到了2005年末,泡沫争论更是狼烟四起,莫衷一是。在房地产网站论坛中,有两个对立的人最受关注:一个是和声一片的易宪容,一位则是骂声不止的任志强。

易宪容,江西人,中国社科院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2004年7月底,这个说话带有浓厚家乡口音的金融研究员,以一篇《谨防房地产业要挟整个中国经济》的文章,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出尖锐质问,震惊社会各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的激烈争论。这篇文章把易宪容推上了风口浪尖。他的频繁发言伴随着一路蹿升的房价,不断在房地产市场掀起浪花。2005年,易宪容是中国房地产新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学者名字之一,也是争议最大的红人之一。

从此,他成了一位堂吉珂德式的斗士与勇士,成为专门和开发商对着干的经济学家。他总是以各式评论为广大民众说话,敢于直面强势开发商而体恤弱势购房人,被一些媒体称为“房地产平民代言人”。

任志强,华远集团当家人。宏观调控以来,他曾发表数篇文章为房地产商辩护。“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向是任志强的风格,他经常放出一些让人尤其是买不起房的人恨得牙痒的言论,例如“房地产就应该暴利”、“开发商只给富人建房”、“我没责任给穷人盖房”等。故此,任志强在业界得名“任大炮”,甚至有人视他为“人民公敌”。但他也被称为“最敢说实话的开发商”,在他的博客留言里,赞许和肯定的评价也并不鲜见。

他从来不顾批评,一定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只要他认为正确的就要坚持,不管面对的是公众还是领导,言语中传递的总是“我丝毫没有错”的信息。某报一位采访过他的记者曾写到,“他身上透出与年纪、阅历不相称的孩子气。较真时将眼镜推到脑门上,眉蹙成一团,死死地盯着你,一副不把问题论清楚绝不罢休的样子”。

有一篇报道讲到任志强,说他1/3的时间用在了参加论坛、撰写文章、在各地组织商会活动,为此他一年坐160多趟飞机。采访他的记者说,采访中有一半的问题是讨论国家政策,在很多公开场合,同行们总是期待着他对政府的批判。任志强曾任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轮值主席,他的这种经历、他的企业在业内的地位以及他个人的素质和影响力,都当仁不让地使他成为这个利益集团的领袖和发言人。

任志强和易宪容,中国地产界两位标杆式的人物。在房地产的一系列争论中,任志强和易宪容是两个著名的“大嘴”。

2005年10月11日,“全国房地产商会2005年年会”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任志强与易宪容这对冤家在冯仑的安排下又聚头了,一场新的关于房地产业前景的观点交锋再次上演。有趣的是,任志强和易宪容的PK言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任志强先攻易宪容。他说,易宪容是学者,他老在报纸上说我们房地产不好,说不好没有关系,只要你说得有道理。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在他关于房地产的文章里,几乎没有是用数字来论证的。

易宪容反驳道,重要的不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而是对问题的逻辑理解是否正确。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商的命脉,利益让房地产商变得很尖刻。对于房地产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用一般的文字语言。因为对于一般现象可以用数据表达,也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用图形方面表达。重要是你对问题逻辑的理解,理解后能够让其他人,比如开发商、民众、政府能明白你在说什么东西。

房地产有无泡沫?

任志强说,“泡沫没破”、“房价没跌”、“投资没减”,“交易量不减”、“没有暴利”,就是2005年的关键词。

易宪容反驳说,关键词是什么并不太重要,但两个数据必须关注:2005年房地产业的泡沫程度是14 。9%,2004年以后房地产开发商所获的利润高达20%~30%。

任志强说,如果算上房改房等,北京的房价不高,不超过3500元每平方米,仍然很低。房价涨是一个发展趋势问题,不代表涨价就是暴利。

易宪容说,房价在短期内快速飙升,势必会逐渐吹大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眼下,国内房地产市场非但没有经历有效调整,反而走入了更深的房地产泡沫陷阱。究其原因,房价的上涨主要是炒房者利用银行“低成本资金,高杠杆或无限信贷扩张”的结果。房价背后充满了操纵,房地产商获得暴利很明显。现在很多高科技企业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进入房地产市场,这说明房地产行业比他们从事的行业利润要高得多。

何时买房合适?

任志强说,什么时候买房,一看需要,二看预期。看买房者需要什么样的房子,是买一个房子安居乐业还是买一个大房子享受;另外,如果买房者预期以后收入更高,就不要担心利息涨了以后要付更多。预计今后平均每七年工资翻一番,30年能翻40倍的工资,现在可以承受30万,可能30年以后就可以承受400万~600万。

易宪容说,如果钱多,什么时候买都可以,但如果要贷款买房的话,一定要考虑有没有承担各种风险的能力,比如说利息风险。早两年房地产市场价格只涨不跌的神话已经成了历史。未来高房价一定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冲突。目前一般民众在大一点的城市买一套房子,已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听了任志强与易宪容针锋相对的争论,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幽默地说:“2005年的房地产关键词应该是‘错位’。因为房地产商动不动就拿一大堆数字说话,更像经济学家,而经济学家则总说房价是涨是跌,更像房地产商。这不是错位么?”

有一个大事件发生在2005年:房价高,自己造。这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舒可心称为一场“住房革命”。

房价高高在上,万般无奈之下,渴望住房的人们被“逼上梁山”,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造房运动蓬勃兴起。从2004年年底,个人建房、合作建房的字眼在各个媒体频频出现,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的之一!先从北京的工程师于凌罡发出了个人集资建房的设想,成功组建“合作建房联盟”,而后,上海、广州、西安、杭州、厦门、昆明、成都纷纷揭竿而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各地合作建房风起云涌!有人戏称这犹如当年陈胜、吴广起义。

2005年4月15日,数十个城市合作建房倡导者云集深圳,召开“首届个人合作建房研讨会”,搜狐焦点房地产网全程直播,连线异地,将这一热点事件再次推向新高潮!

一时风起云涌的合作建房同样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顾虑。在“两会”期间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提醒警惕一些人打着合作建房的名义搞非法集资,他说:“一些非低收入群体或者一些本身已经有房子的人,如果来集资建房,这是值得注意的。”

正因为这些观望、怀疑和指责力量的强大,合作建房一直是踉跄难行。可想而知,最终结果只会是曲终人散。

以昆明为例,某电子商务公司老总崔建群发起了“云南个人合作建房联盟”,一周内就有近200人积极响应,自愿成为这场“革命”的亲历者与见证人,要用自助合作模式彻底推翻房地产商的“高价暴政”。崔建群说,房地产商35%以上的暴利时代应该终结了!省钱才是硬道理,个人集资建房有望节省30%~40%的房款,但“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在政府允许和鼓励的条件下进行‘革命’”。

集资建房,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完全是两回事,2004年“8 · 31大限”之后,取得土地对于个人或社团来说,比走“蜀道”都难,而且,集资的合法和非法的界定,资金的管理和分配,都成问题。

在房价一天天飞涨的情况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设想的出现实际上体现了消费者对高房价的无奈和反抗。这种“夹缝里”爆发的“革命”,对于房地产业发展的“非常”时期来说,显然已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们开始幻想用行动打破某种房地产业的不规范框架,捣碎房地产商的暴利规则。

但在政府旁观,银行无助,房地产商嘲笑的情形下,注定了“革命”的失败,此路不通!

再看上海,身在美国的留学生翁云在网上发出帖子:“你想用同一笔钱既买房又自己开公司当老板,还可以结识一大批有志创业的人才,一举三得吗?集体买地造房team是你的最佳选择!”

据称,不到一个月,就有50多位海外留学人士和国内的 IT 业人士、会计、金融人才、房屋设计师等加入了这个团队。很快他们筹集到了100万美元。2005年5月19日,成本测算报告第六稿出台,内部成本售价5691元/平方米,地块目标在上海内环线之内的静安区。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这样一个售价,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当时,他们确定了工作重点:开办股份公司、争取政府支持、购进地块、融资贷款等等。

之后,翁云和团队成员联合了50多位海外留学博士联名写信,请求上海市有关部门能给“海归”免去建房的所有税收,但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向他们提供便宜合适的地皮。

不同的地方,相同的结局。

合作建房纷纷流产成为2005年最后的挽歌。

“观望”,成了2005年最为时髦的词汇。

虽然后来温州与深圳个人合作建房被媒体誉为“个人合作建房成功的范本”,但业内专家认为,“温州个人合作建房是变相的商品房买卖”。而深圳更是由合作建房变成了合作买房。“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合作建房根本搞不成”。

花较少的钱,建自己希望拥有的房子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愿望,但是,就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在现有政策下,个人合作建房的“流产”是必然的。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认为:“这种形式不会成为市场主流,它需要很强的专业开发技术和专业管理能力,而并不是每个建房人都能驾驭市场风险。”

2005年

● 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

● 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这个通知被人们称为“旧国八条”。

● 4月,国务院出台的《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被称为“新国八条”。

● 5月,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七部委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此即25号文件。国家层面控制房价行动就此启幕。

● 6月1日起,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转让售房时将视具体情况征收全额或部分营业税。

● 6月8日,北京市建委发布《落实稳定房价加强住房交易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禁止商品住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并严格实行网上实名制认购,防范私下交易行为。

● 7月14日,富力以H股模式在香港主板上市。

● 12月10日,由北京城开集团与北京天鸿集团合并重组的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首开集团)在北京新闻大厦正式挂牌成立。合并后的首开集团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国资房地产开发企业,总资产达到500亿元人民币。

● 一个既闪烁着民间智慧,又透出民生酸楚的新词汇“房奴”在坊间流传,成为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名词解释:“房奴”是指房贷还款额超过月收入50%以上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