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运动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运动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1)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方式
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不能为了锻炼而锻炼,也不能看别人做什么运动便效仿。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人,最好向医生咨询,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2)选择适宜的运动场所和时间
以环境幽静、阳光柔和、空气清新地点为宜,老年人不宜独自在僻静无人的地点运动,以免遇到紧急情况无人照应。
在时间安排上,有晨练和暮练。由于早晨人体组织器官机能运转较慢而对外界反应敏感性差,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易发生意外;另外,早晨空气污染较重,对健康不利,气温低易患感冒,诱发旧病。因此,一些专家认为上午10~12时是运动的适宜时间。下午4~6时气压比较高,有害的东西都在上面,所以有利于人的活动。暮练比较科学,也适合上班族。同时,还应结合季节、天气因素调整时间。
(3)选择合适的运动着装
在运动着装上要注意,气候炎热时应穿轻便、吸汗滑身的棉质服装;气候严寒时穿多层服装,便于运动过热时逐渐脱下,防止感冒,要戴帽子、手套。
(4)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在做运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自上而下,从头颈部开始,直至双足,伸展放松,使肌肉、关节和韧带逐渐放松。遵循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慢到快的原则。只有做好上述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才会避免运动中的损伤,从而可达到预期的运动效果。
2.运动之后“四不要”
(1)不要立即休息
剧烈运动时人会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同时,肌肉节律性收缩挤压静脉,从而促进血液回流心脏。此时若立即停下来休息,可使肌肉停止节律性收缩及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从而造成血压降低并出现暂时性脑缺血,表现为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严重时可能发生休克。
(2)不要马上洗冷、热水浴
剧烈运动后人体皮肤表面血管扩张,毛孔张开,出汗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如马上冷水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同时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容易患病;如热水浴,会继续加重皮肤血管扩张,从而减少心脏和脑部供血,出现头晕眼花、虚脱,并容易诱发其他慢性病。
(3)不要暴饮暴食
剧烈运动后,许多人会感到饥渴而喝大量饮料或凉开水及吃过多食物。这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从而妨碍食物的消化;同时,饮水量过多可加重心脏的负担。运动后也不宜吃大量甜食,因为会使体内的维生素B1 大量消耗,使人感到食欲不振、疲劳,从而影响体力恢复。因此,运动后适宜多食蔬菜、动物肝脏、蛋类食物。
(4)不要饮酒
剧烈运动后,如饮酒会使机体较快吸收酒精成分,对胃、肝等器官有很大危害,同时还会使血液中的尿酸增加,从而引发关节炎。
3.运动后如何消除疲劳
(1)做好调整很重要
每当运动快要结束时,不可骤然停止运动,做好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如调整呼吸可做轻微小运动量的动作(轻轻转腰、甩手摆腿等),这样会使因为运动而存留于下肢的血液回流到心脏,防止意外发生,还有恢复体力的效果。
(2)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
每天保持8个小时的睡眠,可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运动过后的按摩能促进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转换,消除因疲劳造成的神经调节紊乱,促进血液循环。
(3)运动过后适宜温水浴
温水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
(4)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保持平衡是健康生活的保证
运动过后要依据运动量随时调整饮食,要注意补充营养,补充在运动中失去的水分和所消耗的能量,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蔬菜、水果等,以解除运动过后的疲劳现象。
4.因病而异,适度运动
运动虽可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及促进患病的身体康复,但患有不同疾病的人应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适度运动。
(1)哮喘病
不宜做跑步、球类、骑自行车等运动,因可诱发哮喘。最好选择游泳、棒球、滑雪等运动,尤其是游泳更为适合,因为游泳不会因气温升高而使呼吸道水分减少,同时又减轻了呼吸道的负担,所以有利于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2)高血压
适于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因为这些运动可使全身肌肉反复收缩,从而引起血管的舒张和收缩,最终促使血压下降。运动量应为心脏负荷的50%左右为宜,即运动时脉搏保持在110次/分左右。每天1次,每次30~60分钟。
(3)心脏病
只有较大的运动量才能提高健康人的心脏功能。一般来说,运动时脉搏至少达到135次/分以上并持续15分钟才有效。如果患有心脏病则应谨慎,应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来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一、二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从事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运动时脉搏应限定在104~120次/分;三、四级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发作频繁的患者不宜进行体育活动,应以休息为主,仅可适当做一些太极拳等保护性轻微活动,原则是以不增加心跳次数为度。
(4)糖尿病
据临床报告显示,一些轻型糖尿病患者只需坚持体育锻炼并注意控制饮食就能使血糖控制良好。运动应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提高运动强度,如散步、划船、跑步皆可。但注射胰岛素后、饭前或患有心绞痛时不要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或加重并发症。
(5)肥胖
散步、做健美操、室内器械健身、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方式有助于减肥。
(6)尿失禁
10%的女性患有此种难言之症,合理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康复。可选择强化骨盆肌肉的方法,如每次做骨盆收缩动作10秒钟,放松10秒钟,如此循环交替,每天坚持做50~100次。
(二)教师的运动损伤早处理
1.防范运动损伤“五点注意”
做好热身运动和及时消除运动后的疲劳,是防治运动损伤的两个重要环节。运动损伤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训练
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巧,科学地掌握运动量。
(2)热身运动要充分
热身运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活动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缓解过大、过强的运动对肌肉、骨骼和内脏造成的刺激。因此,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十分重要。
(3)运动中的放松
在每一组运动的间隔期应放松,及时消除肌肉疲劳,防止过度运动造成的损伤。
(4)加强肌肉、韧带训练
平时注意增强易受损伤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力量,可防止损伤的发生。
(5)运动前的防护措施要加强
穿戴好各种防护器具,可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遭遇运动损伤的救护处理
运动损伤多见于年轻教师,由于他们热爱运动且喜欢参加有刺激性的剧烈运动,所以有时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擦伤、肌肉拉伤、挫伤、扭伤、脱臼和骨折。发生运动损伤后及时、正确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介绍几种损伤的处理方法:
(1)擦伤
对表浅的擦伤,只需涂红汞即可;如擦伤面积较大、伤口有脏东西,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后再涂红汞。
(2)肌肉拉伤
常发生于运动过度或运动前缺乏准备活动时。疼痛的程度取决于受伤的轻重。一旦发生拉伤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受伤部位冷敷,以减少出血和水肿,千万不要揉搓和热敷。
(3)挫伤
是指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引起的组织损伤。轻微的挫伤宜冷敷,冷敷24小时后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成药。重度的挫伤局部用云南白药与白酒调敷伤处,配合理疗治疗。
(4)扭伤
多发生于关节部位,扭伤后也需冷敷,同时宜抬高扭伤部位,以减轻受伤部位的水肿。
(5)脱臼
即关节脱位。一旦发生应保持安静,不要活动,切忌揉搓关节部位。如发生在肩部,应使肘部弯成直角,并用吊带托住肘部。发生于髋部,应用担架将受伤者送至医院。
(6)骨折
常见的骨折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2种。开放性是指皮肤有破口并伴有骨折;皮肤无伤口且断骨不与外界相通为闭合性骨折。对于骨折应先将伤口做初步包扎、止血,用木板固定受伤部位后将伤者送医院,途中要避免受伤部位移动。
总之,运动损伤后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