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季旅游保健康
教师的工作十分忙碌,不仅被上课和批改教案占据了很多时间,有时候甚至没有上下班的概念,这让许多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于这些教师来说,适当的娱乐放松是十分重要的。到大自然中去旅游不但能够放松疲惫的身心,还能够增加见闻。但是,在旅游时也要注意呵护自己的健康。
1.春季旅游的健康提示
春季天气回暖、百花盛开,正是踏青旅游的好季节。对于教师来说,春游是一项很好的活动。春游不仅能够开阔心胸、愉悦心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并强健肺功能。但是,在春游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要注意身体保健
俗话说“春捂秋冻”,教师在春游时一定要穿保暖的衣服而不要一下子就换上薄衣服,以防止受凉。还要注意天气变化并携带上雨具,以防雨淋而致伤风感冒。登山下坡时,切勿迎风而立。要适当预备一些常用成药,如黄连素、避瘟丹等治疗腹泻及消炎的药物。有过敏病史的人要尽量回避有花之处,也可事先口服扑尔敏或安其敏等抗(2)野炊注意安全
春游时,如在外野炊野餐要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因北方气候干燥,应适当吃些蔬菜和水果。不要坐在阴凉潮湿的地方,以免受潮致病;野炊时要注意风向,不要随便丢弃火种,以免引起火灾。
(3)避免劳累
春游时要避免过分劳累,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要量力而行,不要走得过远及登山过高。否则不但不能放松身心,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2.夏季旅游的健康提示
由于夏季气温较高,所以在这个季节旅游要注意避免劳累。特别是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来说,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造成能量消耗较大。还有夏季食物容易变质,所以在外旅游进食时要特别注意卫生情况,以免造成疾病。
(1)要注意饮食卫生
夏季旅游应少带易变质的食物。旅途中购买食物时,应严加选择。切不可“饥不择食”及暴饮暴食。由于夏季肠胃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减弱,所以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和消化功能下降现象。因此,选用食物时既要注意营养且易于消化吸收,又要新鲜可口。
夏季人们多前往海边消暑,因海边海鲜较多,很多人都想大快朵颐。吃海鲜时可适量喝点白酒和米醋,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吃海鲜后,1小时内不要食用冷饮、西瓜等食品及马上去游泳;游泳后,也不宜立即食用冷饮、西瓜、海鲜等食品。
水果和冷饮不要大吃特吃且没有节制,否则可能会引起肠道疾病。
(2)要随时补充能量和水分
夏季出汗多,容易造成身体缺水。尤其是在登山爬坡时体力消耗会很大,所以应带上一壶淡盐开水。千万不可饮用景区河水、池水或山间的所谓“仙水”。
(3)要注意劳逸结合
夏季旅游时要合理安排游览与休息时间,应充分利用凉爽的上午和傍晚进行游览活动,以避免天气过热而中暑。
(4)要尽量少用空调
盛夏室内外温差大,则使用空调时有可能会造成室内通风不够,加之白天游览后身体疲惫易熟睡,稍不留神就容易患感冒并引起发热,重者还可引起肺炎等并发症。
(5)要有预防意识
夏季旅游时应随身带些常用药品和雨具,并适当预备一些常用成药如藿香正气丸、黄连素、避蚊药品等治疗腹泻及消炎的药物。
3.秋季旅游的健康提示
由于秋天气候清朗凉爽,所以很适合旅游。但因为个人卫生、饮食习惯、病原体感染、个人体质情况等因素,而使这个季节成为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此,在秋季踏上旅途的教师在享受旅游带给自己开心、快乐的同时,还要提防在旅途中容易出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1)注意饮食卫生
秋季水果较多,教师要有选择的食用,切勿嘴馋贪吃、暴饮暴食。在旅途中应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并多吃一些(如豆浆、西红柿、梨、大枣、香蕉等)润肺生津的食物,而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以增加抗病能力。
(2)不吃污染食品
严格做到防止食品的污染,不吃生的、腐烂的和未煮熟的食物;随餐佐食适量生大蒜、生葱头等;吃水果等生冷食物时,要清洗消毒;加强饮食饮水卫生意识,杜绝不洁饮食并实行“分餐制”,以防治细菌性食物中毒。
(3)劳逸结合
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避免感冒。另外,人在旅途时因车船颠簸、跋山涉水及风吹日晒而使体力和活动量明显加大。旅游者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注意劳逸结合,从而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最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4.冬季旅游的健康提示
(1)防止冻伤
冬季气候寒冷,外出旅行时要防止皮肤被冻伤。对于人体暴露或末梢部位(如手指、足趾、耳郭、面颊)的皮肤,应避免长时间受寒冷和潮湿刺激,否则可能会使皮肤出现红斑并伴有异常感觉,严重时可发展成水疱、溃疡。另外,在寒冷环境中逗留时间过长还可能引发心脏病、脑中风、流感、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全身性疾病。
冰雪中旅行应尽量减少皮肤暴露,脸、耳、鼻、手等裸露部分要涂擦防冻油膏;鞋袜不要太紧,勤擦脸部和五官。要勤换鞋袜,并多用温水洗脚。因此,冬季出游前须做好一系列防护措施。除了了解所去之地的寒冷程度及防冻知识,还要配备一些必要的冻伤药并带足防冻服装、鞋、帽等用品。
(2)保证热量供应
冬季教师切忌顶着饥饿和疲劳在寒冷的野外旅行。冬季旅游者的膳食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营养素以及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取量都要超过平常;瘦肉类、蛋类、鲜鱼、豆制品、动物肝脏可适当多食用。还应纠正喝酒取暖的错误观念。因为酒精和水并不能产热,相反酒精能刺激体表的血管而使体表血循环增加。所以,此时人感到的“发热”实际上是在丢失热量。
(3)冻疮救治
发生冻疮时可用手掌体温对其加热,并轻按下手掌,渐渐稳定加压,再涂冻疮药,切不要按摩、揉搓。对冻疮出现的水疱不能弄破;若自行溃破,应及时消毒并涂上冻疮膏。
(4)不宜冬季出游的人群
患有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的人,不宜在寒冬季节旅游。
(二)旅游卫生小知识
出门旅行的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条旅游卫生小知识:
1.注意手的卫生
在旅游过程中,手部清洁是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因为手不仅接触外界最多,而且是最大的病菌来源地。一般来说,触摸眼、口、鼻前要洗手,打喷嚏、咳嗽后要洗手,如厕后要洗手,接触公共物件、公共电话后要洗手。
2.注意饮食卫生
旅游除了要欣赏各地的美景,当地的美食自然也不能轻易放过。但是,很多疾病都是从饮食中来的。在旅游中一定要警惕病从口入,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最好遵循“烧热、煮熟、去皮”的原则,并避免进食受细菌、毒素等污染的食物。未煮熟的海产、鱼类或肉类最好不食,沙拉、未煮熟的蔬菜、冷盘、不能去皮的生果、雪糕及所有未消毒的奶类产品也要慎食。
3.预防传染病
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而且几乎各国各地都有你不了解的传染病。到国外旅游避免传染病的最好方法之一是注射疫苗,还要避免接触动物或被蚊虫叮咬。如黄热病、登革热、狂犬病、疟疾、日本脑炎均为动物传染及蚊虫叮咬后所致。在旅行途中要避免性接触传染的疾病,切勿与他人共用针筒,切勿使用他人的剃须刀、牙刷等。
4.防止住宿交叉感染
旅途中住宿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如对住宿不加注意,就很容易引起疾病的交叉感染。有不少病例证实,就是住在某些星级宾馆,使用提供的标有“已消毒”字样的用具(如毛巾、马桶圈等)也难免感染疾病。因此,在入住旅店时首先要认真检查一下被套、枕巾等是否干净,如厕应尽量蹲用,自带毛巾,洗澡尽量用淋浴。
5.保持车箱内空气新鲜
长途车内因人员复杂,所以一定要保持车内空气新鲜。车厢内人多,则人体代谢产物也多。其中尤以二氧化碳排出量最多,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5%时,人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感;加之汽车发动机产生的一氧化碳以及有些人在车上吸烟,均使车厢内空气质量下降。因此,车窗要适度打开,以通风换气。
6.预防旅行者水肿
如果旅途较长而长时间坐车不动,就可能出现下肢肿胀,医学上称为“旅行者水肿”。因此,乘车时不要总是坐着而应常变换一下体位,或站一会或抬高下肢坐一会;也可用手从上往下进行下肢按摩,以帮助血液回流。
7.预防晕车病
有的教师有晕车的毛病,对此一定要提前预防。教师可在开车前半小时服用乘晕宁。旅途中要尽量减少头部活动,可将头靠在座椅背上,闭目养神并避免看窗外移动的景物。一旦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闭目仰卧,以保持安静;并可用冷毛巾敷前额或坐在靠窗处,以保持空气清新、流通。
(三)旅游要携带必需的药品
对于本身有健康问题的教师,在旅行时一定要随身携带必需的药品,如有心脏病、哮喘病史的游客都要带上喘康速、硝酸甘油等对症的药。教师还要注意携带一些日常药品,以应付旅游中的常见疾病。
①感冒: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中药制剂可以应付一般的感冒症状且少副作用,如感冒清热冲剂、感冒通等。解热镇痛药可以退热和缓解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组胺拮抗剂可减少打喷嚏和鼻溢液并有轻微的镇静作用,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
②过敏:息斯敏或扑尔敏适用于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药物和食物过敏,与解热镇痛药同服可控制感冒时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③消化不良:可选择食母生或乳酶生这类维生素、有益菌的助消化药,但不能与抗生素、抑菌剂等合用。或者选择保和丸、山楂丸等和胃理肠的中成药。还可选用吗丁啉,它适用慢性胃炎等引起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烧灼感等。
④腹泻:一般选用黄连素片治疗肠道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腹泻,或选择保济丸、藿香正气软胶囊、整肠丸等中药类丸剂治疗。
⑤细菌感染:备有广谱抗菌药如复方新诺明,可应付旅游途中发生的身体各系统细菌感染;腹泻严重时,和黄连素片同时使用。
⑥晕车:晕动片有镇静、催眠及抗胆碱药,适用于乘车、船、飞机等引起的眩晕、呕吐等症。
⑦上火:旅游时休息不好很容易上火,可准备牛黄解毒丸或黄连上清丸。其能清热解毒,适用于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耳鸣口疮、大便不通。
⑧其他必备药:创可贴用于应付意外受伤;清凉油用于应付蚊叮虫咬、头晕;眼药水用于游泳或泡温泉后、灰沙入眼;活络油用于跌打损伤、如风湿骨痛。还要根据旅游时间和旅游内容准备有针对性的药,如夏日应准备仁丹应付中暑,冬天去北方要准备防冻伤的药。另外,所有的药物应保持干燥并注明药名及用法。
(四)旅途中也要防疲劳
在旅行过程中,快步走路也是消除疲劳的妙方。通过快步走路方式来消除疲劳时,须注意慢步是毫无效果的,正确的方式一定要快步走,而且要持续15~20分钟,这样才能平衡全身肌肉、帮助大脑运动,进而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此外,还有一套专门用于旅途中消除疲劳的旅途操,对于消除疲劳十分有效。教师可以加以练习,从而可熟练进行。
(1)颈部伸展
坐姿,双手抱头,两肘内颊夹,稍用力下压使颈部前屈,然后颈部用力尽量后仰,做8次,每次静止1~2秒。
(2)肩部伸展
坐姿,十指交叉上举,掌心朝上,然后由慢到快用力后振10次。
(3)胸背伸展
坐姿,两臂屈肘前平举含胸低头,然后两臂向侧后平行伸展,抬头挺胸,做10次。
(4)体侧伸展
坐姿,一手叉腰,另一手臂伸直上举,上体稍侧屈,手臂用力向侧上方伸展5次,然后换另侧做,每次静止1~2秒。
(5)腰腹伸展
坐姿,两手抱头,体前屈,然后上体后仰,肘关节外展,尽量把身体伸直,保持3~4秒,慢速做5次。
(6)腿部伸展
坐姿,双腿屈膝置于胸前,然后两腿同时伸直,脚尖前伸,做10次,每次静止1~2秒。
(五)旅游克服时差效应
人们在一个地区长期生活之后,就能适应当地的时区,从而使人体的生理节律与当地昼夜交替同步化。人体形成这种“似昼夜节律活动”之后,即在睡眠、觉醒、体温、泌尿、饮食等方面表现出周期性节律或习惯,从而出现工作能力和睡眠状态的正常交替,以适应昼夜变化。
而现代的旅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越若干时区,这种改变超越了机体调节生理节奏的能力,从而引起生理节奏失调。其主要症状是剧烈疲劳感,如头脑不清醒、昏昏欲睡、疲乏,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食欲不振,因时差原因改变了原来的进餐时间而出现胃肠功能变化、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倒时差”。为了减少跨越时区对人体生理节奏的影响首先要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在跨越时区的飞行中应尽量争取睡眠以减少时差效应,要少食高脂肪食品和酒精类饮料。到达目的地之后,应休息1天再开始工作。跨越1个时区1天即可恢复,若跨越的时区越多,则恢复的时间就越长。如果有失眠现象可服用一些安眠药,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医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