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全世界人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
12031200000045

第45章 长沙第一嘴自杀事件

尚能,原名李尚能,有“长沙第一嘴”之称。出生于湖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在首都北京的一家军工厂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81年8月,他带着一口京腔回到湖南长沙。

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沙长桥看守所当管教干部,后来又被抽调到某乡当挂职副乡长。1991年10月,在全国一片电台直播节目热中,湖南成立首家经济电台。经过公开招考,尚能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1993年下半年,尚能主持了一档夜间谈心节目——《夜渡心河》。这下尚能似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他全身心地投入,挥洒着青春和热情,迅速脱颖而出,赢得了“长沙第一嘴”和“一代主持奇才”的美名。对他来说,确实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

尚能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成名了。这时候,如果正确对待成功,相信尚能的前途会无量;如果他谦虚谨慎,摆正位置,相信尚能定能心态平衡,戒骄戒躁,健康快乐。然而,聪明的尚能却糊涂起来,他开始把自己头顶上的光环看得很重,他常常以名人自居——一种名人心理开始渗入到他的节目中。人们已经难以听到他所标榜的“与人平等”的声音了。相反,他听完听众反映的情况后便大发议论,并对真诚听众发出质问式的“是不是”与“对不对”,散发出一股浓烈的俯视众生的自负味道。在一次节目中,有位听众说自己结婚了,但没房子,所以很痛苦,希望尚能出出主意。谁知尚能竟直通通地说:“你没房子,我还没房子哩!你没房子找我,我没房子找谁?”作为一位主持人,尤其是一位名主持人,这难道是在与听众作心灵沟通吗?不,恰恰相反,他已经带有心理发泄的味道了,他开始忧虑自己的问题了。

在后来的节目中,观众常能听到尚能把自己比喻成“边缘人”。所谓边缘,简单地说是事物中心的外圈,是“接近”而未“进入”。这个比喻可谓生动贴切,并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尚能为浮名所累、为虚荣所缚的真实心态。1995年,湖南省举办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双十佳评选,这是湖南省首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评比,尚能原以为稳操胜券,结果却名落孙山。想不到啊,尽管他主持的节目老幼成喜,其风格之异、收听率之高,是省级电台其它节目所无法比拟的。可是,他居然没有被评上,这对他的打击很大。

虽然他也有快乐,但是工作压力、情感失意等问题带来的痛楚使他深深地苦恼着。他同样需要治疗,需要拨打热线,但是向谁倾诉?谁来抚慰?尚能在世只有34年,然而他却有过多次“自杀未遂”事件。自杀事件对尚能的心灵是一种极度的摧残,他的精神出现了分裂,后来住进了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治疗,尚能康复出院,继续主持节目。

与此同时,尚能生命中最挚爱的女友K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可是两人仅交往了1年多,因性格不合等原因,又彻底告吹了。尚能多么想得到这位不可多得的综合素质高、见多识广、经济上强过尚能的清华大学高材生啊。但在这位强大的女人面前,他显得那么弱小。现在K离他而去,对他来说又是一次重击。事后两个月,尚能走上了绝路。

难道尚能是为K的绝情而自杀的吗?事实并非如此。正如K强调的:“尚能不是为我而死的!他在遗书上写得清清楚楚。”K认为尚能太脆弱了,而他又不愿把这种脆弱展示给哪怕是最亲密的朋友看。他宁愿疏远大家,宁愿独自承受孤独。要知道,人如果长期孤独,必然对心理产生压力,而且会越陷越深,也会发生非理智行为。

他对待爱情是如此,对待自己的家庭更是若有若无。1997的8月19日,尚能终于“自杀成功”,《夜渡心河》走到了尽头。一盏燃烧的灯就此熄灭。

在现代社会,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性格孤僻,害怕和人往,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封闭自己,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无病呻吟,逃避社会,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称为孤独心理。由孤独心理产生的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情感体验,就叫做孤独感。

孤独感是指个体感到与世隔绝、内心深处充满孤单和寂寞的心理状态。

它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性格方面。

具有内向性格的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关心,很冷漠,难以合群。同时他们内心深处对他人往往有很强的排斥感,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

2.自我评价过低。

有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不是将自己的缺点夸大,就是总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害怕与人相处,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此导致总是喜欢在自己的世界内生活,不与人交往。这样的人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3.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

有的人由于平时很少与人接触,导致基本的社交技能缺乏。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对对方的谈论不感兴趣时,就不会给对方以回应,同时又不向对方提供自己的相关信息,而且还往往喜欢谈论自己和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这就导致朋友缺少,日久天长就产生了孤独感。

4.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地注重物质利益。人们之间的交往首先只想到了索取,而不是给予,导致朋友之间的相处也是这样的,人们都不愿意为友谊付出。一旦朋友出现困难对自己没有用处,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就会逃避。这样也就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内心就会产生孤独感。

既然它产生的原因是这样的,那它又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它的表现形式不外乎有以下两点:

1.被动交往。

内心充满孤独感的人,在行为上是被动交往的方式。他们为人孤僻,不喜欢与人来往,总是难以与人接近。即使与人交谈,也往往是一副不乐意的样子。当人们希望他多说的时候,他总是说的很少;当人们希望他少说的时候,他说的总是过多,导致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比较冷漠的人,渐渐地人们也会疏远他。

2.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

孤独感很强的人,可能会做出一些反常和夸张的行为,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的可能会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如随口脏话、逃学、打架等,有的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

摆脱孤独的困扰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是自己积极主动去接近别人,一个是通过改变自我,使别人愿意接近自己。

积极主动地接近别人的最好方法,便是关心、帮助别人。当你看到周围的人有为难之处的时候,如果能主动伸出手去帮一把,很可能就为自己赢得了一位朋友,从而也帮助自己摆脱了孤独。

要想有朋友,就不能光想着自己。总把“我”放在嘴边的人,最招人反感。如果和别人交往时,你不懂得尊重别人,老是随便打断人家的话,或是说些刺激人的话,让人下不来台,或是总想和人争个高低,处处显得你正确,恐怕你也就很难拥有朋友和友谊。所以,摆脱孤独,最主要的是从自己做起。

那从自己做起,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呢,不妨参见以下几点:

1.增强自信,战胜自卑。

因为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就不敢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跟作茧自缚一样。所以,这样的人要冲出这层黑暗,就必须首先咬破自卑心理组成的障碍。没有必要为了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忧思重重,人人都是既一样又不同的。只要你自信一点,钻出自织的“茧”,你就会发现跟别人交往并不是难事。

2.多与外界沟通、交流。

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一个长年在山上工作的气象员说,他常常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人家,可是他的身边却没有人可以倾诉,所以他就用写信来满足自己的这一要求。

当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翻一翻你的通讯录。也许你可以给某位久未谋面的朋友写封信;或者是给哪一个朋友挂个电话,约他去看一场周末电影;或者是请几位朋友吃顿饭,你可以亲自下厨,炒上几个香喷喷的菜,这都会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当然,跟朋友的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要学会常联系,常沟通。

3.学着付出。

学着付出,这很有好处。记住: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

4.多参加一些活动。

一些习惯了孤独的人懂得充分地享受孤独提供给他的闲暇时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活动都是充满了乐趣的,而孤独使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这种福分,不是那些忙忙碌碌的人可以享受到的。很多有过痛苦经历的人都说,当他们遭到厄运的袭击而又不能向人倾诉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走到江边去,让清爽的江风吹着,心情就会渐渐地开朗。

5.确立一些人生目标。

也许,因为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过惯了群居生活,所以现代社会才有了“孤独”这样一种世纪病。一个人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孤立无援,害怕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旁人的理解,总之是一种内心的恐慌,这种恐慌似乎使我们的心灵越来越脆弱了。

要想从根本上克服内心的脆弱,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给自己确立一些目标和培养某种爱好。一个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同样,一个活着而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怕孤独的。

6.拥抱大自然。

适时地离开喧闹的都市,接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也是排遣孤独的良好方式。

知识窗:

具有严重孤独心理的人没有朋友,更没有知心的朋友: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甚至没有希望;他们喜欢自己胜过喜欢他人,有些“自恋”的味道;他们对自己信心不足,或担心不会被别人所接受、所爱。

具有这种心理病症的人以性格内向的人为最多见,主要是由于独立意识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伴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实践范围的扩大,希望自己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于是在自己的心中构建起一座围墙,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产生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