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到了永乐五年九月二日,三保太监郑和首次出使“西洋”胜利归来。宝船刚抵龙湾,即有礼部官和内官迎接。郑和风尘未洗便入宫觐见皇上。永乐先听说“未见建文踪迹”,未免有点怅然,然而,听了郑和禀报到达诸国的情况,却又渐渐高兴起来。尤其是新增了一个十万里之外的属国古里,这说明永乐朝廷的国威,已经超出了先皇洪武帝时期的范围。这才堪称“大国大邦大君王”呢!所以,永乐帝欣然而笑,他望着郑和那张被海风吹得黧黑且粗糙的脸庞说:“三保儿不虚此行啊!”随后予以重赏。
郑和第一次出使回朝才三天,他在大海上颠簸起伏的感觉尚未完全消失,却又接到皇上敕谕,叫他做好第二次出使的准备。敕谕说,现已令都指挥汪浩督办改造海船二百四十九艘——是上次的四倍!卿之出使,宜早不宜迟呢。
郑和这次出航之前,永乐没有特别叮嘱他“踪迹建文”之事。他接受的使命,仅是“往诸蕃国开读赏赐”。
永乐帝抚摸着郑和带回来的诸蕃国贡品,然后眯上眼睛,想像着在遥远的大海彼岸,那些身穿奇装异服的异国国王,用了种种不同的语言来称颂大明皇帝的圣恩时,他的心胸如海似的壮阔,脸如阳光似的灿烂。
郑和在南京呆了不到十天,就率领比第一次庞大得多的船队出航了。这位被阉割过的人,注定要把他的生命溶入大海中去了。
永乐六年六月,郑和的船队来到了锡兰山。锡兰山也是岛国,孤悬海面,气候极热,无冬夏之分。岛上树木繁盛,禽兽种类也多。其酋长名叫亚列苦奈尔,见郑和的船队泊岸,也率众出迎,极是殷勤,并且还邀请郑和到他的家里作客。郑和不便拒绝,就来到了亚列苦奈尔用棕榈树圈起来的一座很大的宅院。刚刚坐定,主人便说要请他欣赏当地很时兴的斗狮游戏。于是郑和就看见了几个大铁笼子,里面蓄养了巨狮。那些巨狮的神情看上去都不太对劲儿,似乎都饿着,朝客人瞪着红红的眼睛。接着酋长一拍手,闪出个半裸的年轻女子,叽哩咕噜说了几句什么。“通事”便向郑和翻译说,按照当地传统,凡欢迎尊贵的客人时,都要请客人与家狮家虎嬉戏。女子说罢,便递给了郑和一块肉,一根木棍,然后就要开笼放狮。
郑和在海上闯荡的地方不少,从未听说过还有这样的待客风俗。他也很机警,发现亚列苦奈尔眼露狡黠,而其陪臣、侍从们的脸上也都是一派杀气。就心想:这些狮子未必真是驯养好的“家狮”,没准儿就是刚捕获的野狮;即便是“家狮”,它们也未必肯与我这陌生人斗乐呢!于是郑和便突然捂着肚腹呻吟起来,他告诉国王说:“实在抱歉得很,鄙人犯有腹疾,想是水土不服所致。改日再与这狮们玩吧!再会!”
亚列苦奈尔情知郑和瞧破了他的阴谋,一时却也答不上话儿,只好放行。宾主走出这个棕榈树环绕的大宅院之后,国王止步,他的儿子则带领着士兵们继续送行。行至半路,锡兰王子突然拦住郑和,横眉竖目地索要金币。郑和冷笑道:“大明朝金币遍地淌,却不是随便可以给的!”说罢,纵身上马,带领随从飞驰而去。
此后锡兰国王子便发兵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命令一半兵将与劫贼作战,另一半则直捣其城。因城内空虚,国王亚列苦奈尔及其妻孥官属全部成了郑和的俘虏。锡兰王子闻悉国城被袭,忙撤兵回救,又被郑和击败,连王子也被擒住。
郑和回朝后,向皇帝献上了锡兰国王及其家属。当时锡兰山与周围邻国关系不睦,各国驻南京的使臣没人为亚列苦奈尔求情。永乐与众臣商议时,大都主张将其杀掉。永乐却考虑:此人虽是恶迹昭彰,但毕竟不是陈祖义之类的华人贼酋,杀之似乎不妥,不如遣返回去。于是,从俘获的锡兰山人中,挑出一个叫耶巴乃那的,为人贤明,又是王族支属,便立他为王,遣使送回国中。
郑和三次奉命出使西洋之后,大明王朝与海外各国交往日渐密切,前来朝贡的使臣也日益增多。永乐愈加高兴。文武群臣也称颂“如今才是四夷恭顺、国富民强的盛世”呢!说得永乐就飘飘然起来。也许,这位皇帝“好大喜功”的特点从此便开始明显起来了。
郑和继续他的海上航行。第四次出使,不仅到达了当时的西洋大国忽鲁谟斯,而且越过印度洋,到达了赤道以南的非州东岸。除忽鲁谟斯外,沼纳朴儿、不刺哇、竹步、阿丹、刺撒麻林、溜山、底里、沙里湾泥等国也都遣使,随了郑和的船队来中国朝贡。那时候永乐帝的“天子威德”,覆盖了多大的地面啊!
第四次出使返回途中,经过苏门答腊。苏门答腊是中国通往西洋的要冲之地。据说,此国与邻国花面国发生战争,国王中矢而死,王子尚幼,无法复仇。王妃便告国人曰:“有能为国王复仇者,我愿与其为夫,共掌国事。”还真有人应召——是个渔夫。这渔夫率众攻打花面国,杀死其国王,为本国的王妃报了仇,而他也与王妃成了夫妻。后来人称他“渔翁国王”。然而好景不长。原国王之子长大后,与部众密谋,又将“渔翁国王”谋害,夺取了王位。然而国家仍不能安定。渔翁之弟苏干刺逃匿到山中后又聚众为乱,致使内战连绵不息。适值郑和来到这里,因为颁赐的东西没有苏干刺的份儿,他就率兵来战,结果被郑和击败,终将苏干刺擒俘。苏门答腊也随之安定下来。
郑和这次也收获颇丰。不仅带来了许多国家来朝贡的使臣,也带来了中国人闻所未闻更不曾见过的珍禽异兽。连人们向往中的代表着“祥瑞”的麒麟,郑和也奉献到了永乐帝的面前。永乐连忙吩咐,将所有珍禽异兽一律放到午门,百官及诰命夫人可以分期分批地前往观瞻。于是,来自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来自阿丹的麒麟(实乃长颈鹿)、长角马,来自哈鲁的花福鹿,以及卜刺畦的骆驼、驼鸟,爪哇和古里的縻里羔兽……令人们大开了眼界,都感叹未枉活一世!
观瞻之后,照例要有文臣们“应制”赋诗,以颂圣德。这个时期诗坛已形成了所谓的“台阁体”。这是永乐年间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且对永乐朝之后亦有很大影响。“台阁派”的代表人物是“三杨”,即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其实,连道衍、夏原吉等也卷入了这个潮流。说到家乃是一种“宫廷文学”,其特点是词气安闲,平正典雅,雍容晓畅,充满着富贵福泽气象。因为杨士奇是“台阁派”的千表人物,“诗坛盟主”似的,所以这回观瞻“麒麟”等祥物之后,他先“应制”赋诗。自然赢得一片喝彩,永乐帝也加赞赏。诗曰:
天香神引玉炉薰,日照龙墀彩仗分。
阊阖九重通御气,蓬莱五色护祥云。
班联文武齐鸥鹭,庆合华夷致凤麟。
对主临轩万年寿,敬陈明德赞尧勋。
杨士奇吟罢,永乐把笑眯眯的眼朝向夏原吉说:“夏尚书,你也来一首啊!”夏原吉是户部尚书,当初他是不太支持通使西洋的,认为花费太巨,不大值得。如今见皇上如此高兴,他也得跟着高兴;而且他得下点工夫,把诗写得更好些,超过杨士奇,否则,那就有可能得罪皇上了。于是便写了题为《圣德瑞应诗》的长诗献上。这首诗也是“台阁体”代表作之一,在当世很有些影响:
圣王膺乾运,垂衣驭八区;
道隆尧舜比,功茂禹汤俱。
荡荡三边肃,熙熙兆姓娱,
普天歌至治,率士发灵储。
兹有诸番国,能忘万里涂,
随槎起瀚漫,献瑞效勤劬。
渺渺来中夏,殷殷觐帝居,
麒麟呈玉陛,狮子贡金铺。
紫象灵山种,骅骝渥水驹,
驼鸡同鹫鹭,文豹拟驺虞,
福禄身纡锦,灵羊尾载车。
霸姿猿更异,长角兽尤殊,
彩槛奇音鸟,雕龙雪色乌。
玄龟三层曳,山凤五花敷,
日上龙墀丽,风回贝阙迂。
礼官躬典设,番使肃奔趋。
仙掌开丹墀,祥烟散紫衢。
重瞳欣一顾,百辟震三呼,
兹岂寻常致,端由对化孚。
既将昭常德,尤足壮神都,
炎汉何能拟,姬周莫并驱。
拜瞻嗟庆幸,称赞愧荒疏,
惟愿皇风洽,仍祈化日舒。
鸿图千载固,圣寿万年余。
郑和共七次出使西洋,经历了三十余个国家。不管永乐帝初始的动机如何,“三保太监下西洋”毕竟是永乐时代的壮举。
郑和,一个被阉割了的人,但大海给了他完美的人生。
三
与郑和首次出使“西洋”同时发生的故事,是安南叛乱的平定。这是大明朝廷对安南国的武力征服。
说也巧,永乐五年九月初,郑和带着占城国王的嘱托(大明朝廷应对欺凌占城的安南做出反应),回到京师的时候,安南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安南的国王(实则“伪国王”)被擒捉到南京来了。郑和来的第四天,在奉天门见到了垂头丧气的黎季父子。
说到安南,古名交趾国,自汉到唐是中国的属郡,但五代以后独立。元朝时又曾服属于中国。明洪武年间该国国王陈日奎始来应天朝贡,受到册封,承认陈日奎为安南国王。不料到了建文年间,安南国内发生叛乱,权臣黎季接连杀掉陈氏三任国王,大肆屠戮陈氏宗族;这黎季又改姓为胡,叫胡一元,诈称系舜裔胡公满后人,立其子胡苍为帝,自称太上皇,并改国号为大虞。
永乐元年四月,胡苍曾派使臣来南京奉表朝贺,诡称陈氏已绝种儿,而自己是陈氏的外甥,暂时掌理国务,却将称帝改国号等事隐瞒,乞求永乐帝封其王爵。
永乐帝以及满朝文武,对安南国内接连发生的叛乱一概不知,便被胡氏瞒过。于是朝廷命礼部郎中夏止善,带了诏书前往安南,正式封胡苍为国王。
不料次年八月,一个叫裴伯耆的安南陈氏旧臣,突然来到南京告急,向永乐帝报告了国内真实情况。说也巧,未过数日,老挝宣慰使刀线歹居然遣使者送来了前安南国王之孙陈天平。陈天平当初因被黎季斥逐在外,故而免遭杀害,逃匿于山谷之中。老挝虽然收留了他,却无力出兵相助。陈天平感到绝望,几次想自杀,终于又苟活下来。如今,陈天平见到了永乐帝,好一番陈情哭诉,真是“凄凄惨惨戚戚”。哭得永乐心里也酸酸地、愤愤地。
到了春节,安南的使臣到南京朝贺时,永乐帝着意安排了一次特别的会见。当礼部官陪同着陈天平出现在安南国使臣面前时,使臣及其随从都惊呆了,都不由自主地向陈天平下拜,且痛哭流泪。永乐帝见陈天平被证明确系陈氏后人无疑,遂决定助其复国。
永乐却并未立即派兵,而是遣使臣持了问罪敕谕,开列了安南新主“弑主篡位、僭号改元、暴虐国人、攻夺邻境”四条罪状,令黎季斧父子向大明皇帝解释并请罪。
季却也狡猾。连忙派人人朝献贡谢罪,承认自己委实是安南原国王的一个大臣,如今愿意“迎归天平,以君事之”。永乐对其诚惶诚恐的态度倒也满意,便抚慰了来使,收下了谢罪表。
到了永乐四年三月,永乐帝派遣左副将军黄中、大理寺卿薛岩率五千兵马护送陈天平归国。进入安南国境时,早有胡苍派出的陪臣前来迎接,见了陈天平慌忙参拜;且带来了牛酒,犒劳大明军队的将士。黄中见胡苍本人未来,心里有点疑惑。却又听陪臣们说:“他不是不来,可巧儿染有微疾,起不来身子,现已在城中恭迎呢。”黄中仍有些怀疑,就派出哨骑四面侦察,看周围有无埋伏。不一会儿,哨骑们回来禀报,“周围并无可疑之迹,只有箪食壶浆相迎者不绝于途。”黄中遂放下心来,命令军队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