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乐大帝朱棣(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2017500000056

第56章 血溢白沟河(1)

建文二年的春季,燕王朱棣和朝廷曾进行了一场“笔舌交锋”。建文帝授意李景隆致书燕王,鉴于齐泰和黄子澄已被罢官,而朝廷也已决定要遵守太祖遗训,顾全家亲骨肉大义,只要他罢兵息武,将恢复他的爵位。然而燕王接书后嘿地一笑。他二月二十八日答复李景隆,劈头就指出朝廷“不见诚实之情”。他引用李景隆信中谓“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已屏徙僻荒,天理昭明,于斯见矣”。接着指斥曰:“若以我太祖公法论之,必使其(即齐、黄)身首异处,夷其九族。今屏徙僻荒,想不出千里,必召而回,为幕中之宾矣。此外示除灭小人,内实不然。诚为可笑……”

燕王说的不错——齐泰和黄子澄并没有“屏徙僻荒”。他们只是到京城外面各自找地方住了一段儿,便又奉密诏回到应天。虽不能穿着公服堂皇出入宫门,却也时常被秘密接到皇帝身边出谋划策。燕王了解这情况,一是靠他的判断,二是有人通风报信儿。他是不好糊弄的呢。

在燕王所谓的“调弄笔舌”的同时,双方也没有停止刀兵之战。正月初一燕军即抵达蔚州。城坚守不下。守城指挥李诚(号称“冲天李”)从水沟里爬出城来见到燕王,相约献城自效。然而“冲天李”回城后阴谋败露,被逮下狱。城外燕军见城内迟迟不发信号,心里发急。因见城外有旧筑的敌台起楼,楼上原架有飞桥跨接城头的,而今桥虽毁而台仍存。燕军便想利用这座旧敌台为隐蔽,向城上进攻。燕王即令军士以布袋塞满雪土,从台上推下,逐渐堆得与城头一般高。此时便用霹雳车飞石轰击城墙,使城墙震裂,燕军乘势由敌台杀入城里。城中守将王忠、李远见大势已去,遂举城投降。

燕王又麾师西进,直指大同。大同乃代王朱桂的封地。燕王的上书与檄文,动辄称朝廷戕残骨肉,这未尝不是说给诸王听的。此前燕王又袭取大宁,将宁王拉入“靖难军”内,实现了“燕宁合流”。这回他进攻大同,自然也是希望再拉代王入伙儿。代王闻听燕军西来,便欲起兵响应。不料他已受到当地守军都督陈质的控制,无法行动。燕军攻打大同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此时李景隆闻讯派援兵西出紫荆关,向大同进发。燕军见前有坚城,后有援兵,不得不取道居庸关撤回北平。蔚州重又被官军占领。

在这期间燕王派人秘密联络鞑靼军队,引诱鞑靼国公赵脱到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刘哈剌帖木儿,率众自沙漠归附。燕王俱答应赐以爵位,约其共同对付朝廷军队。此外,燕王还加紧了在北平周围地区策反朝廷的文臣武将。除蔚州指挥王忠、李远之外,保定知府雒佥也叛降。而那些在朝中犯法的或涉嫌勾通燕王而失去官职的,也纷纷投入到燕军中来了。由此燕军势力大增。

建文元年的春天不知不觉间过去了。当初夏的暖风轻拂面颊的时候,燕王将他的马鞭往南指去。中原古战场上便响起惊心动魄的战鼓声。

四月初一,李景隆调集军队,会集德州。与此同时,武定侯郭英、安陆候吴杰等进兵真定。经过几个月的整训,李景隆军势甚盛。他也很想打一个胜仗以雪郑村坝之耻。建文帝则见“屏窜遐荒”齐泰、黄子澄的办法儿对燕王不起作用,也只好把希望重新寄托在李景隆的兵马身上。为壮军威,期在必胜,建文帝特地遣中官赴德州,赐李景隆以斧钺旗旌,使其得以在军中“便宜从事”。然而。说来真也不幸,中官在离京渡江之时,恰好来了一阵大风,那一套斧钺旗旌可巧儿就给刮落水里沉入江底。

斧钺旗旌落水,这被时人认为不祥之兆。若搁在洪武朝,皇上早将宦官给砍了脑壳。可建文竟不以为然,未拿中官治罪,倒是令其重新弄了一套斧钺旗旌,二番渡江。中官将这套玩意儿好生抱在怀里,眼儿都不敢眯一眯。还好,没再出差错儿。当李大将军接过这套玩意儿时,他没有想到这已是不祥之物,他的神色倒是愈加骄横了。

燕王闻知官军有北进态势,决定主动出击,将战场推向中原。四月初五,他带领诸将举行“杩祭”。祀祭军牙六纛之神。第二天大军离开北平城,向武清方向进发。四月十六日,据派赴德州、真定侦察敌情的谍报说,李景隆军六十万(号称百万)已过河间,前锋到达了白沟河。郭英军也已越过保定,拟于白沟河与李景隆会师北上。燕王遂下令继续南进,全军进驻固安。

四月二十日,燕军西渡白马河,驻营于苏家桥。大战一触即发。

在燕王的记忆中,四月中旬“谷雨”刚过,天气还不应该如此闷热。平畴旷野,竟无一丝儿风。云在头顶上沉重地堆积,湿漉漉的,似乎攥一把就能攥出水来。所以刚刚扎营完毕,他望着军帐外纹丝不动的中军大纛,再抹一把汗水,就估计着今夜会有一阵雷雨的。

下午申时燕王升帐。将领们在三通鼓毕依秩级次序进辕门谒礼毕,分坐于燕王座下两侧。他便与将领们分析军情。针对敌军几位主要将领,一一指出他们的短处。他说:“李九江志大而无谋,自专而违众”;郭英已六十五岁“老迈退缩”;“平安刚愎自用”;“胡观骄纵不轨”;“吴杰懦而无断”……他说这几个人都非将才,匹夫也,无能为也,惟恃其权尔。然则人众则乱。我击其前则彼后不知,击其左则右不应。敌前后不能相顾,左右不能呼应,徒多而无益呢!况且,贼军将帅不合,政令不一,纪律松弛,赏罚不明,岂能不败?郑村坝之战,便是其人多而未必胜之一例呢!

那时候有一群蚂蚁从他的腿下爬过去。他用脚碾了碾蚁群,便又评论李景隆说:“将军者,三军之司命也。将志衰则三军不奋,而败迹昭著。李九江甲兵虽多,则蚂蚁一般,不足为惧。恰正如兵法所云:“敌虽众可使无功。”又日“识众寡之用者胜”。尔等勿忧其众,但秣马厉兵,听我指挥,贼军必败无疑呢!

他这番话说得极其轻松,其意在于大敌当前要安定军心,鼓舞将士的斗志而已。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敌军六十余万,几乎是燕军两倍,而战场又是在自己并不熟悉的地域(不是在北平城的周围了),估计这肯定是一场硬仗、恶战呢!说实话,他心里还真有点不太踏实。

入夜时分,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天地之间金龙狂舞,而原本安静的沟沟壑壑此时突然水声喧哗。燕王立即感受到了金戈铁马激烈厮杀的气氛。

他的脚下是一片古战场。白沟河、雄县及其东北的霸州,犹如一套连环铁索,将中原大地拦腰截断,因此它也便成为古往今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北宋大将杨延朗所镇守的著名三关。这儿不知流淌了多少兵士的鲜血。等这场暴雨停止,等太阳出来时,没准儿便会有一堆堆的白骨和生锈的箭镞被冲洗出土呢!

这场雨不应该是初夏的雨,倒像是伏季的雨。在这种季节通常是听不到雷声也看不到闪电的。所以,这提前到来的雷暴雨便给燕王一种异乎寻常的感受。他从来没有如现在这样,心里有一种莫明的躁动不安。

雨是越来越大了,雷电也一直不肯停歇。置身于雷雨的包围之中,人是如此地渺小,而他的军帐则是飘飘摇摇的孤舟。

雨水溢出沟濠,再无法渲泄,便到处漫流。黄黄的泥汤挟带着麦苗、草叶冲到了他的军帐里。积水迅速上升,已经漫过了脚,漫过了脚踝,漫过了膝盖。积水淹没他的卧榻。卫士只好将卧榻上再加一张胡床。他在胡床上躺下去了。但是衾被被挤进来的雨丝打得湿漉漉的,而灯光也照出一些可怜的虫豸在他的床腿上爬来爬去……燕王知道他是不可能人睡的了。

这一夜,燕王只好在胡床上坐以待旦。

半夜里他稍有些迷糊。似睡未睡之际,突然听得身边劈劈叭叭作响。睁眼看时,原来架上的刀枪被风吹得互相撞击,枪尖和刀刃不断地放出淡蓝色的火球,那劈劈叭叭的声响很像是燃放的鞭炮。他大为惊异,因为这种情况他是从未遇到的。

他连忙从胡床上跳下来。受好奇心的驱使,想凑近那闪落火球的地方。此时却又听得身后有异响。扭头一看,原来挂在帐篷上的雕弓悠来悠去,而弓弦鬼使神差地发出铮铮的声音……

“怪哉!”燕王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

听到他的喊声,在帐篷门口的一个卫兵将水淋淋的脑袋伸进来问:“大王何事?”

燕王说:“火球!……你可曾看到刀枪上的火球了吗?”

那卫兵擦擦眼睛,刚要摇头,恰这工夫儿突然帐外又亮起一道闪电,这时便有银蛇样的蓝光在刀刃和枪尖间绕了一下,并结成了火球,发出啪的一响。但瞬间即逝。卫兵忙惊喊:“看到了!我看到刀枪上的火球了!……”

于是,燕王高兴地朝着刀枪喊道:“此胜兆也!明日上阵,我军必胜无疑!”……

第二天,天气放晴了,地上的积水也已退去。燕王将夜间他所见到的“异象”告诉了诸将,并决定在这儿祭告天地。却又怪焉!正当他虔诚地燃了香施了礼,就要以爵往地上酹酒时,忽听得执事官情不自禁“哇”的一声。他忙抬起头随着执事官的目光向空中望去。但见有五彩的云朵,呈酒爵状,飘然而来,飞驻于中军坐纛的旗杆顶上。许久才向西北飘去。

祭仪刚刚结束,诸将纷纷向燕王禀告“神爵五色现于旗前”的“异象。”燕王随即也讲述了昨日夜间他所发现的“异象。”便向大家说:“此神主显灵,告我所向也。我军当随神爵而去,必有大捷呢!”

诸将们向“神爵五彩云”所指示的方向望去,那儿正是白沟河的上游——它是由西北流向东南的。毫无疑问,燕军应该溯流而向西北方向前进。

燕王命令房宽统领的后军向河的对岸发炮,并擂响战鼓,摇动旌旗,企图迷惑隔河结营的敌军,造成燕军主力将在下游渡河的假相。但他却亲率大军循河滩向西北进发。日正午时,到达预定位置,燕军开始渡河。

燕军在渡河时是燕王常用的雁行阵。最前面的战锋队是步军。第一行七人,第二行八人,第三行九人,第四行十人,第五行十一人。这四十五人为一小队的作战单位,由队头带领,副队头殿后。若干支这样的队伍,往后往左右排列组合着。而马军是在步军之后的,以五骑为列,前后相距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如入险境,则前后相距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马军之后,则是根据战场上随时的需要,灵活机动出击的跳荡兵和奇兵。

燕军的战锋队在踏进河边的水草时,周围是特殊的静谧。没有水鸟的鸣叫,也还不到有蛙声的季节,所以只能听到哗哗啦啦的流水和兵士们脚下呱呱唧唧的脚步声。太阳和水草、河面之间朦胧着雾气;透过雾气往河的对面望去,那是一片旷野,有纵横着的几道沟堑,灌木和苇草在阳光下的雾气里有一种颤抖着蒸腾着的感觉。

燕王早派斥候到这儿探察过了。这儿河床较窄,水也不深,对岸的地形并不复杂,看来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所以他令战锋队大胆前进。然而,偏偏这一回他估计错了(也或许是他的运气儿不如以前的几回战斗好)。正当战锋队大部过了河,在河滩上整队,等待后面的部队续进时,突然不远处的柳丛里一声炮响,升起一股白烟儿。随即便有一支队伍,如从地里冒出来似的,挡在了燕军前面。

燕王那工夫儿恰走到河的中心。他急忙发令,中军的旗手立刻将黄旗前压,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立时急速过河,并尽快地整好队形进入战斗状态。

燕王看到对方将旗下有个熟悉的身影。那人黑红脸膛,没有唇髭,髯却又长又密。他认出了这是曾经跟随他出塞北征蒙元的旧将平安,那时是指挥,如今已升为都督了。对于平安的出现,他多少有点意外,也有点轻蔑。他说:

“平安竖子,你从我出师塞北,多见我用兵,此番李九江遣你作先锋,也真是用对了人呢!”

平安将手中的矛往马鞍上一搭,叉手说道:

“平安盔甲在身,行礼不太方便,望殿下担待些。臣实不愿在战场上见到殿下,然既已相见,也只好请殿下莫怪平安无礼呢!”

说罢,长矛一挥,吼一声:“杀!”顿时鼙鼓声起,平安的兵马朝向燕军冲杀过来。此时燕军中也擂响战鼓,指挥使郑宁挥军迎着平安杀去。他们刚刚交锋,西南方向又传来一声枪响,烟尘中竖起了“瞿”字大旗,原来是瞿能、瞿良材父子的军马,旋风似地刮过来,冲击燕军左掖。燕将朱荣、李浚便带领左军迎击瞿军。鼓声和嘈杂声顿时使这片沉寂了若干年的古战场苏醒过来,且兴奋地颤抖着它的肌腹……

平安虽是燕王旧部,但却是最难缠的将军。他忠于朝廷,且又熟悉燕王指挥作战的路数儿,李景隆以他为先锋,在这场白沟河战役的开始阶段的确占据了上风。而瞿能父子也是南军中罕有的骁将,他们不顾生死的拼杀,必会大大激发部下的斗志。所以,燕军渐渐不支,死伤甚众,开始显出颓势,被迫往河的东岸退却。河水渗进了血浆,于是这古老的河流又注入了活力,也兴奋起来,掀起一簇簇红色浪花……

燕王此时有点儿发急。他的阵脚开始变乱。他发现前锋已经顶不住平安军的冲击了。恰此时,随侍左右的内官狗儿喊道:“唉,大王啊,就让俺狗儿杀一阵过过瘾吧!”燕王见狗儿双手持凤头斧,脸色青紫,而两眼呼呼冒着杀气。他说:“好!就让你过瘾!”随即拨出作为跳荡兵的千余人,是千户华聚的部队,交给狗儿指挥。狗儿挥臂一扬:“跟俺来呀!”这支队伍便朝着渡过河来的官军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