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李世民(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2016500000077

第77章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1)

李世民收到告捷文书,按捺不住的高兴,喜上眉梢,打算将高昌王国的土地收入版图,设立州县。朝臣们大都随声附和。长孙无忌的见解不同,出班奏道:

“陛下刚即位时,麴文泰夫妇首先前来拜谒,后来逐渐疏慢,受到了应有的报应。只问罪麹文泰一人就可以了。”

“卿家的意思是什么,不妨直说吧。”李世民挥了挥手。

“最好到此为止,不再扩大范围。安抚高昌百姓,保存其社稷,立他的王子即位。这样,皇上的声威恩德永播域外,四方蛮族都会心悦诚服。要是贪图他的土地,建置州县,还得常驻千余兵马镇守。频频调防,来来往往,将士死亡将占十分之三四。加上置备衣物,远离亲人,十年以后,陇右一带将耗费殆尽。而我国却不能从高昌得到一把米或一尺布,正所谓分散有用的资财供养无用的地方,没有必要,也不可行。”

“国舅所言极是。”褚遂良与长孙无忌的看法大同小异,“臣以为宜选择高昌可立的人继承王位,把占领的地方退还给他们,长期建立友好邦交。”

“西域自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平定高昌本来就是统一西域的重要举措。只有统一,才能有效地确保中西交通孔道的畅通和安全,以利于进一步经营西域。再者,也是为了防止西突厥的卷土重来。”

李世民闪动龙目向左右顾盼了一会儿,又捻着卷翘的唇髭尖忖度了片刻,否决了岑文本和褚遂良的建议。下诏将高昌所在地改置为西州,改可汗浮图城称庭州,并各自设置所管辖的县。又在交河城(新疆吐鲁番市西北)设立安西都护府,留屯军马镇守。唐朝国力蒸蒸日上,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地域东到大海,西至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南尽林邑(今越南归仁县),北抵瀚海沙漠群,均设立州县。总共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一十八里。

魏征出使西域时,曾约邀焉耆王国夹击高昌。焉耆大喜过望,如约接受了唐军的命令。等到高昌败亡后,焉耆王到唐营晋见侯君集,并说明高昌曾经夺去焉耆三座城池。侯君集奏请朝廷批准,将三城连同高昌所掳掠的焉耆人如数归还。

唐军解押高昌王麴智盛及其贵族大臣返回长安,侯君集在观德殿呈献俘虏。李世民兴高采烈,满面生辉,摆设凯旋庆功大宴,准许天下臣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狂欢三天。长安满城张灯结彩,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高昌国既灭,李世民便任命麴智盛做左武卫将军,封金城郡公。唐朝将所俘获的高昌乐工,分拨给太常寺。宫廷音乐,由九部乐——燕乐、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扶南、高丽,再增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亦称“十部伎”。

侯君集攻破高昌时,曾私自掠夺大量奇珍异宝。将士得知后,跟着大肆偷盗抢掠。侯君集无法制止。有关官署提出弹劾,李世民下令逮捕侯君集等人,囚禁监狱候审。次日早朝,魏征手捧牙笏步出班部,躬身奏道:

“高昌王昏迷乱政,陛下命侯君集等讨伐,获胜归来,没过十天,又一并交付大理寺受审,似乎有些不妥。”

“咎由自取,自作自受,只能怪他自己,由他个人负责。”李世民还在生侯君集的气,怒火还没有压下去。

“虽然侯君集等人触犯了国法,自作自受,罪有应得。可是,国人也许会怀疑陛下只记得他们的过失,忘掉了他们的功劳。”

“功归功,过归过,功不能抵过。”

“臣听说受命出师的将帅,最主要的是克敌制胜。假如能战胜敌人,即令贪婪,照样也要赏赐。若是失败,他再清廉,也得惩罚。所以汉代的李广利、陈汤,晋代的王浚,隋代的韩擒虎,都身负重罪,本该受罚,而君王以其有功于当朝,都给予升赏。由此看来,将帅等武职官吏,谨慎廉正的属少数,贪心不检点的居多。黄石公《军势篇》中说:‘用将士的智慧,用他们的勇敢,用他们的贪婪,用他们的愚昧。智慧的人乐于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喜欢发泄内在的天性,贪婪的人急切追求利益,愚昧的人不计较生死。’但愿陛下念及侯君集等人所立的小小功劳,宽恕他们的大大的罪过,使侯君集能够重新列入朝班,再供驱使。”

“他那么贪,怎么好用啊!”

“即使他不是清明廉洁的官员,也算得一个贪婪愚昧的将领。陛下虽然有亏于法律,而德政却更加张扬。侯君集等人虽然承蒙谅宥被赦免,而过失却更加显露。”殿堂上发出一片啧啧的赞同声,文武百官都被魏征的言词所折服了。李世民受了群臣情绪的感染,开释了侯君集等人。

征服高昌似乎一帆风顺,而事后的纠纷却接连不断。接着又有人控告薛万均奸污高昌妇女。薛万均不服。李世民批示:将高昌女人交付大理寺,跟薛万均当庭对质。魏征撩袍上殿,谏阻道:

“臣记得《论语》中说过:‘君王用礼节对待臣属,臣属用忠诚事奉君王。’而今陛下让国家大将跟亡国之妇当堂质辩男女私情,情况属实的话,所得的微乎其微,不实则损失十分严重。”

“真也好,假也好,不弄个清楚明白,如何好交待?”李世民也显得很尴尬。

“从前秦穆公赐给盗马贼喝酒,楚庄王赦免因调戏爱姬被扯下了帽缨的臣下,后来都得到了加倍的回报。陛下的道德高于尧舜,难道行为还赶不上秦穆公和楚庄王?”

李世民又被魏征说服了,立即下令放归薛万均和高昌女人,取消了对质。

进入冬季,宫廷一度忙碌起来。朝集使将于十月二十五日全部抵达京师,大内必须全面清扫,整修装饰一新;尤其是域外国王、酋长和使节朝见时,更要展现出泱泱大国的恢宏气象。内宫妃嫔、宫女和内侍,都要增添御寒的衣被,还要添置取暖器具,备足烧壁炉的木柴和烧地炉的木炭。直接服侍皇帝的宫娥彩女,年龄偏大的,身体累垮了的,行动迟缓的,一年一度,也要进行更换。

除了伺候李世民饮食起居的数十名宫女以外,还有六十余名宫女侍候早朝、中朝和皇帝随时召对臣工。侍候上朝的宫女分成三拨排班,每五天中有一天赐浴(休假)。早朝退朝后,李世民回后殿歇息一会儿,喝点茶,走动走动,轻松一下,又要上中朝召见某某官员,或者跟大臣们商议政事。执扇、伞、香炉、拂尘和钵盂的宫女站在御座后面侍候,其余的则在大屏风背后等待随时召唤。召对完毕,宫女们排列整齐,跟在皇帝身后,由两仪殿回到甘露殿,然后服侍他脱下朝服,换上便服。还有奉茶、备文房四宝(皇帝不用墨,用朱砂批阅奏章)、取物、取书、按摩、捶背、捶腿,等等。总之一句话,皇帝需要什么就得干什么,而且要干得又快又好,有些事先要作好准备。侍候皇帝的宫女,排班时一律不准坐,也不准有丝毫厌倦或不愉快的表情,不准打哈欠,不准伸懒腰,不准交头接耳,连咳嗽也不行。辛苦倒说不上,主要是累赘,难得时时事事如意。即使做得再好,也没有什么特殊赏赐,升级的希望更加渺茫。受罚的情形却时有发生。处死的虽然稀少,但受笞挞或其他体罚之后,个别宫女会因闷气或者病痛致死。所以,伺候皇帝的宫女,除了一年一度的更换,平时也有增补及小的变动。

这时候,遭受冷遇的武媚忽然接到掖庭宫传来的一道旨令,召武才人以侍女的身份伺候皇帝。武媚又惊又喜又发愁:惊的是今上毕竟还记得她,喜的是看来已经脱离了危险,愁的是一旦惹怒了今上,那真吃罪不起。据收买的太监告诉她,今上的脾气愈来愈坏,喜怒无常,动不动训斥人,甚至怒发冲冠。只不过来得快去得也快,过后便不再计较了,从不算老账。高兴时李世民又换了一副面孔,恢复了往日的宽容和随和,笑得舒坦并且富有感染力。然而他欢乐的时间少,愁闷的时候多。作为一国之君,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政事顺遂,国运昌隆,到底是什么事情使他苦恼,以致精神失常呢?

武媚等宫嫔和太监跟随御驾从长安城南的樊川狩猎回朝,李世民亲自去校场检阅禁军。疏于训练的将士们手忙脚乱,列阵凌乱不整。李世民一股压制不住的怒火冲了上来,两眼一瞪,命大将军张士贵杖打中郎将等人。他忿然不能自抑,又恼怒其杖打得太轻,便拿下张士贵监禁治罪。魏征得知此事,抱病颤巍巍地走进两仪殿,劝谏道:

“将军的职务,是充当走卒,用来捍卫国家的安宁。让他执杖责打属下,不足以使后世效法,何况只是因为打得太轻就拿下他问罪,更不可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李世民怒气未消,“他阳奉阴违,抗旨不遵,应该受罚。”

“陛下是明君,怎么说出昏暗的话来了呢?微臣等常常当殿直谏,跟皇上抗争,那真是罪该万死喽。”

“那是处理政务,朕愿意听。”

“恕臣直言,陛下的涵养已大不如从前了,常常动怒,弄得臣下仓皇失措,往往无所适从。人心不稳,则社稷不安。陛下,贞观之初,我们君臣是那么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同鱼水,共理天下,好不容易开创了放射出夺目光辉的贞观盛世。假使任性而为,不持之以恒,国势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恐怕连现状也会保不住。”

魏征百感交集,花白的胡须抖动着,泪水潸然而下,泣涕涟涟,说不出声来了。李世民受了他激情的感动,改变了态度,起身走下御座,上前搀住魏征,亲自替他揩抹眼泪,然后把他扶到御榻侧边坐下来。等魏征平静下来后,李世民便下令释放了张士贵等人。

自从接触李世民以来,他的表情姿态,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武媚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而且反复回味着。“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几乎成了李世民的口头禅。魏征、马周和褚遂良等大臣和谏臣,也不厌其烦地围绕着“慎终如始”和“有始有终”进行诫谏。然而李世民在追求享乐和醉心游猎方面,却愈演愈烈。过激的言辞也有些听不进耳了,或者言不由衷,口头上采纳,其实并没有贯彻到行动中去。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朝政,始终以国事为重。特别是在处理大政要务和对外用兵时,深思熟虑,高屋建瓴,常常有高人一筹的见解和决策。尽管武媚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吃了不少苦头,而对于李世民却仍然未改初衷,一直把他看做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年关愈来愈近,事情愈来愈多,朝廷内外事务异常繁忙。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弃宗弄赞又号松赞干布,派大相(宰相平章国事)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朝进贡五千两黄金,以及数百种珍宝玩器,请求通婚。李世民召集朝议,得到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等大臣的支持。又单独召见了江夏王李道宗,取得李道宗的同意,将其次女收作皇女,授封为文成公主。然后通告禄东赞,允诺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即将出嫁吐蕃,又要忙于为她备办妆奁。唐蕃和亲,朝廷内外看法也颇不一致:一种把它看成是屈辱和妥协的象征,另一种却是当做开明的睦邻举措。李世民的内心是借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使邻国怀化,因此看得很重,毫不含糊。受其影响,或者说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武媚也把目光投向了这件影响深远的新鲜事。

隋代前后崛起于西藏高原的松赞干布,是一位剽悍多勇略的吐蕃君主。他平定叛乱,统一国家,定都逻些(拉萨市),改革内政,对藏族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志向远大,渴慕唐风,贞观八年遣使入唐,随后奉表求婚。十四年,吐蕃王国大相禄东赞再次前来唐朝纳贡通好,李世民正式允婚。房玄龄跟吐蕃使节频频接触后奏道:

“大相在吐蕃又称大论,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宰相平章国事。在百官中,大相最尊贵,朝廷政事无论大小,必出于宰相,可以便宜从事。禄东赞是一位了不起的贤相,目光犀利如鹰,精明干练,不可小视。”

“松赞干布呢?”李世民感兴趣地问。

“他十三岁继位,今年已经二十五岁。继位两三年便平息了叛乱,迁都逻些,完成了统一大业。然后稳定内部,巩固王权,制定法律,发展经济,繁荣畜牧业,开垦农业,国力日趋兴盛,威慑四邻。可见赞普胆识过人,气魄非凡,是吐蕃的一代杰出的赞普,即国王。”

“御弟,听清没有,该满意了吧?”

李世民把目光转向李道宗,带着喜悠悠的口气问道。李道宗跪倒在地,恭顺地说:

“皇上圣明,借联姻使邻国怀化,大唐国威远播,真是一举两得。”

“朕明日召见禄东赞,你们都来吧。”

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二日,李世民在两仪殿召见禄东赞,任命他做右卫大将军。李世民对于禄东赞外交礼节的熟练和得体的应对十分欣赏,打算把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为妻。禄东赞再三致谢,然后推辞说:

“臣在本国已有妻子,是父母为我聘娶的,不敢遗弃。而且,赞普国王还未曾迎娶公主,身为使节,怎么可以先娶?”

“好一个深知礼义的贤臣!”李世民赞许他忠诚明达,赏赐了大量的珠宝,用厚礼隆恩加以笼络。

三天后,即正月十五日,李世民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旌节,排开仪仗,隆重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松赞干布举行婚礼。朝廷王公大臣送至长安城外,设宴饯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