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李世民(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2016500000063

第63章 曲水流觞的游戏(1)

大唐帝国从武德元年建立,至贞观六年,已经整整走过十五个年头了。这一时期,它如一轮初升的红日,蒸蒸日上,临近中天。武德年间,唐王朝的主要任务是削平区宇,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不可能把重点放在如何治理国家上。唐高祖李渊虽然提出过“安人欲静”的治国方略,然而在武德七年以前,统一战争频繁,就全国范围来说,百姓尚未获得休养的机会。以后的三年,统治集团内部争权进入白热化状态,国家照旧无法安静下来。李世民继承皇位后,提出了“安人理国”的四项措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他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谆谆告诫臣僚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全国大力推行均田,奖励垦荒,劝课农桑,推广良种和先进耕作技术,不夺农时,设置义仓,兴修水利。几年时间,初见成效,扭转了社会凋敝的局面。关中农业丰收,流散的人口纷纷返乡,广大的山东地区(崤山以东,即今河北)也改变了昔日的残破面貌。

贞观六年正月,满朝文武百官联名上疏,奏请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在泰山上添土祭祀天神称“封”,在梁父山下辟场祭祀地神称“禅”。李世民心中甚是得意,但是以隋亡于扰民废业为鉴戒,他警惕自己务必“抚民以静”,生怕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于是借故推脱道:

“你们都把登泰山封禅当做帝王的盛举,朕却不以为然。如果社会安定,家家户户衣食丰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损害?从前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难道汉文帝的功德业绩就不如秦始皇?况且祭祀天地神灵,又何必去攀登泰山的顶峰,才算表现了自己的诚心实意?”

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朝中大臣也多有赞同者。房玄龄奏道:“既然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都登临泰山祷告上天,刻石记功。陛下文治武功远胜他们,今日行封禅大礼,臣以为当之无愧。”

李世民的态度渐渐缓和下来,准备接受。可是魏征坚定不移,依然竭力反对。李世民皱着眉头怔了好久,不解地问道:

“你不愿意朕去泰山封禅,是不是因为我的功劳不够高?”

魏征对答说:“陛下功高盖世。”

“德行还不够?”

“足够。”

“国家没有安定?”

“江山一统,国泰民安。”

“四方蛮夷还没有归附?”

“归附了。”

“年成不好?”

“好。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祥瑞吉兆还没有呈现?”

“已经呈现。”

李世民鼻翼抽动:“那么,朕为什么还不能封禅?”

魏征仰着面孔,顽强而固执地坚持说:“陛下在上述六项中都有突出的成就,只不过隋末大乱留下的后遗症,还没有彻底根治,户口没有恢复,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要是陛下御驾东行泰山,千乘万骑,劳顿耗费,地方官府难以承担得起。再者,封禅大典,各国君主咸集,远方部族首领跟随,一路看过去,从伊水、洛水东到泰山、大海,人烟稀少,有些地方荒草披蔓。它是引导戎狄进入大唐腹地,暴露我国的虚弱的做法。何况,即令有大量的赏赐,也难以满足远方人的欲望。即令免除沿途多年的田赋捐税差役,也不能补足百姓的损失。如此博取虚名而劳苦万民的事,对陛下和大唐都无益处。”

凑巧,其时正逢黄河南北许多州县发大水,封禅的议论也就停止了。

其实,去年正月,朝集使赵郡王李孝恭等早已上表奏请,说四方蛮夷均已降顺,请求行封禅大礼。李世民并未接受,御笔亲批不准。朝集使即地方官员进京朝见的特使,于每年十月二十五日抵达京师长安,十一月一日由户部陪同他们觐见皇帝,再到尚书省跟各官相见。然后在大堂集合,就各州县及都督府的考绩事项,提出报告及回答提问。明年元旦,朝集使代表各自的州府到宫廷呈递贡品。年底,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彟等,又一次上表请行封禅大礼。李世民当即拒绝。后来,公卿以上大臣请求封禅的络绎不绝。李世民再次推脱说:“朕素有气喘毛病,登高恐怕加剧。各位不必再提泰山事啦。”贞观十年,文武官员又提出去泰山封禅。贞观十四年,荆王李元景等上疏请行封禅大礼。贞观十五年,并州的民众代表进京,请求封禅后返回长安的途中,在晋阳停留一下,李世民允许。然而,泰山封禅始终没有成行。李世民总算控制住了自己,不意气用事,不做夏桀王和商纣王那样的苦民之君,争做流芳千古的济世安民之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并非尽善尽美,白璧无瑕。他是人,不是神,有七情六欲,也有他的个性。只不过由于他有自知之明,兼听纳下,勇于检点过错,因此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不堕业。曾经担任过隋朝通事舍人的郑仁基的女儿,姿颜艳丽,李世民诏令聘做后宫的充华。册封的使者将要出发时,侍中魏征听说郑女已许配给了世家大族的陆爽,立刻上殿谏阻。李世民好像脑门上挨了一钉锤,哼哼唧唧直喘粗气。他亲自行文深加自责,表示收回册封的圣旨。房玄龄等人迎合李世民的心意,出面辩白说:

“郑氏许配给陆爽,没有正式聘礼。诏令既已颁发,不可随便中止。”

陆爽害怕招惹是非,上疏申明当初跟郑家没有正式婚约。李世民见事情有了转机,回过头来问魏征:

“朝臣兴许是迎合旨意,而陆爽本人也说没有订婚。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魏征微妙地咧嘴一笑,“他觉得陛下表面上虽然舍弃,可能会暗中报复,加他一个罪名,不得不忍痛割爱。”

“他们难道有如此想法,朕的话为什么不能使人深信不疑?”

“若要人相信,不在于讲得好,而要做得好。”

“常言道,做人难,看来做天子更难。”

“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如以前那么豪爽,还有些文过饰非。”

退下朝来,李世民私下问萧皇后的同胞兄长、秘书监萧瑀:

“你在隋朝做官时,能不能常常见到你妹妹?”

“炀帝连儿女都不见,我是什么人,怎么能够随时进宫?”

“哦——”李世民脑袋朝后一扬,“听说杨广对他儿子齐王杨暕不信任,一直指使宦官监视。齐王举行酒宴,就说:‘他做成了什么事,那样快活?’齐王发闷时,又说:‘他必有别的念头,装模作样来掩饰。’父子之间疑虑重重,何况别人。”

“陛下圣明,说得切中肯綮,鞭辟入里。”

“萧后跟着他,只怕受尽了委屈,吃了不少苦头。”

萧瑀叹了一口气:“亡国之妇,还谈她作甚?”

“不。”李世民纠正说,“杨广荒淫无道,亡国与她无干。”

萧瑀把萧皇后写的一篇《述志赋》抄录给李世民。李世民读到“虽沐浴于思光,内惭惶而累息”时,不禁拍案叫绝。他佩服萧后的见识和才华,更向往她的天生仪态和雍容大雅,于是在便殿召见了萧皇后和杨政道。杨政道年尚幼稚,畏畏缩缩,拜伏殿前索索抖抖,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萧皇后见多识广,既不滞缓,又不忙乱,步态从容地走到御案跟前,毕恭毕敬地屈膝下拜道:

“臣妾萧氏叩见陛下,愿陛下万寿无疆!”

“爱卿平身!”李世民抬了抬手,接着又吩咐道:“赐座,赐茶!”

“谢主隆恩!”

萧后在御榻一侧坐了下来,礼节性地端了端茶杯,又放下了。李世民见她徐娘半老而丰韵犹存,鬟凤低垂,长眉秀眼,流露出一派风流劲儿,心头一跳,收回了目光。萧皇后斯斯文文地坐着,偶尔嚅动一下滋润而富有诱惑力的红唇。那灵活传神的眼睛每一忽闪,微微上翘的睫毛跟着扑朔迷离地跳动一下。目光顾盼流转,勾人心魄。李世民心荡神驰,如醉如痴,眼帘时而映出大杨妃优雅的仪态,时而又出现小杨妃秀逸的风姿,时而又把二者和萧后搅和在一起,时而三者又自行分开,争妍斗芳。虽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可是从整体上比较,似乎都不如萧后典雅风骚。李世民像喝醉了酒一样两眼朦眬,视物昏花。须臾又觉得脸儿有点儿紧,喉咙有点干,舌头有点胀。也不知自己问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萧后不愧情场老手,处处挑逗却又引而不发:脸上泛起一层薄薄的略显羞臊的红晕,扭着腰肢,两手不住地绞弄着衣边,对答轻声细语,音调柔软而富有弹性。李世民乐得心里直痒痒,心旌摇曳,仿佛荡漾在春水里。于是就近选在皇城旁边赐给她和杨政道一所宅院,让他们尽快居住下来。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李世民直若吃了迷魂药一般,内心涌动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神秘情感,如火燃烧,缱绻缠绵,难以自禁。两天后,又召萧后入宫,一边品茶,一边谈诗论文。萧皇后不仅美靥如月,性情婉顺,而且知识广博,精通古今。

“你的《述志赋》可算寄托情怀的上乘之作,”李世民赞许道,“意境深邃,诱发遐思。‘恐修名之不立,将负累于先灵。’以及‘若临深而履薄,心战栗其如寒。夫居高而必危,虑处满而防溢’。仅仅数言,见识和才华便跃然纸上,深切反映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惧与深虑。”

“嗳,涂鸦之作,何足挂齿。”萧后含蓄地一笑,“陛下《七德舞》中的唱词:‘绝域降附天下平,八表无事悦圣情。’气势壮阔恢弘,一咏三叹,雄浑豪放,催人奋进,才是继往开来的匠心作品。”

“《杨广集》中的诗文,笔力遒劲,新颖别致,名言佳句随处可见。”

“可惜的是他言行不一,沉迷酒色,骄奢淫逸,以致国破家亡。”

萧皇后眉尖微蹙,情绪俄而低沉下来。瞬息间,又很快恢复了彬彬有礼和落落大方的神情。李世民继续问了一些隋室的故事,又问及在突厥时的情形。萧后低声慢语一一应对。一阵沉默之后,她流着泪乞请道:

“臣妾屡遭变乱,流离失所。今日劫后余生,全仰赖陛下的恩赐了。欣逢盛世,又遇明君,实乃不幸中的大幸。苟活的人,别无所求,但愿死后能够葬到江都,得与故主杨广同穴,也就感激不尽了。”

她的言语婉转悦耳,样子忧郁可怜。李世民越发悯惜,不免温存抚慰了一番。萧皇后本是个感情丰富而多变的女人,心绪一变,很快对李世民产生了好感,触发了潜意识里不可言喻的依恋之情,今上体魄雄健,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却又不失帝王的威仪与慈祥。碰上这样的伟男子,可算三生有幸。攀龙附凤,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价,而且又可以享受欢娱快乐。于是使出浑身的解数,灵活转动杏子般的眼睛,频送秋波,露出了色迷迷的探视的目光。李世民也是个多情种子,况且又正值年富力强,兴头正旺。两个人你怜我爱,情投意合,用不着玩弄什么过门,也无须多费周折,在情感的交流中很快达成了默契,不知不觉地拥抱到了一起。

“睁开眼睛,看看我,大胆点儿,不要怕难为情。”

“我很痛快,也很惬意,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