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过着语文的日子
12014200000018

第18章 精品课堂:品味语文的芬芳(3)

生:乡下人家,不论春、夏、秋、冬,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不论是房前还是屋后,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乡下人家,不论是地上还是水中,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是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地方,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言已尽而意无穷。乡下人家是一首歌,一首扣人心弦的歌;乡下人家是一幅画,一幅清丽脱俗的画;乡下人家也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在一遍遍品读课文后,老师也写下了一首小诗,与大家共享。

乡下人家赞

乡下人家屋低平,却有藤瓜装门庭。

添得鲜花与翠竹,更显一派农家景。

屋前房后鸡成群,桥下河中鸭觅食。

倘若夏季把步散,乡下人家吃饭鲜。

秋天一到织娘欢,夜夜放歌催人眠。

乡下人家怎么样?风景独特人留连。

(师示范读,生齐读。)

[总评:汪智星是一位智者。第一,教材把握得准,理解到位。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引导者”?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重走自己阅读、理解之路。老师理解了,才能引领学生理解;老师钻出味来,才能引领学生读出味来。如果不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只是在方法上打主意,是上不好课的。第二,教材处理得好。把握准了教材,还要处理好教材,设计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者的“六幅图”的引入,猜猜老师最喜欢哪一幅图的设计,都是动过一番脑筋的。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是很有效的。第三,教者能够善待学生。善待学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善待,就是尊重学生,善于激励学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能正确地运用鼓励与批评这两种“武器”。什么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就是处理教材的艺术加善待学生的艺术。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像汪智星那样善待他们。]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质疑导入,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课题是——

生:(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默读课题,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课题后,你心里面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呢?

生: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

生:一般来说,自己种的花是给自己看的,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师:好的,当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们一定想到了我们自己养花的情景。

师:你家里养花吗?

生:养。

师:你家养花是给谁看的?

生:给自己看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书。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后几次踏上德国?德国人养花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解决了,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就明白了。

(生自由读全文)

【评: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生:作者先后两次踏上德国,德国这个民族养花非常奇特。

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奇怪?”请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让你感到奇怪的句子画出来。

(教师巡视)(板书:奇)

【评:这叫由具体到概括。】

二、细读文本,品味“五奇”。

师:谁来读读让你感到奇怪的句子?

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屏幕展示句子)

师:我们班里哪位同学朗诵得比较好,请他来读一读!(个别读)

师:请你推荐一个可能超过你的同学来读。(个别读)

师:听你们这么一读,老师都不敢读了,请大家一起读。(齐读)

师:这些句子你觉得“奇”在哪里?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小朋友,你家养花吗?

生:养。

师:你家养花吗?

生:养。

师:谁家没养花?(部分学生举手示意不养)

师:咱们这能叫“家家户户”养花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家家户户”吗?

生:每一家每一户。

师:每一家每一户都在养花,这就叫——

生:(齐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奇就奇在“家家户户”都养花。(板书:家家户户)仔细看看,还“奇”在哪里?谁来把它读出来。

生:(读)“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还奇在哪里?

生: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的窗子外面。

师:对!(板书:临街窗子)还奇在哪里?

(大屏幕里的一段话中的“脊梁”二字变红。)

师:请同学们拿笔跟老师一起写“脊梁”一词。

(连读三遍)

师:请同学们用手摸自己的脊梁。知道吗?“脊梁”就是——

生:脊背。

师: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

生:茎。

生:叶片。

(出示一朵花,演示花的脊梁。)

师:(引说)如果脊梁朝外,那就是——

生:花朵朝里;

师:(引说)如果脊梁朝里,那就是——

生:花朵朝外;

师:(引说)如果一朵朵花的脊梁朝里,那就是——

生:一朵朵花儿朝外。

师: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注意:老师读前面的话,你们读书上的话。

师:(引)我们是喜欢花的人在家养花,他们是——

生:(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引)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

生:(接)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引)我们在屋里看着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他们是——

生:(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

生:脊梁。

师:只能看到花的——

生:脊梁。

师:只能看到花的——

生:脊梁。

师:怎么样,感到了奇吧!知道奇哪里了吗?(板书:花朵朝外)

师:你们还画了哪一处?

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好眼力,这是全文的重点,重中之重。老师把它打在了屏幕上。

(自由读)

(师范读)

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是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们也能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指名读)

师:同学们,看看这一段美在哪里?请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

(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画完了,先自己把这些词自由地读一读。

“任何”(字变红)

师:结合课文,你怎么体会“任何”一词?

生:所有的街。

生:条条街。

师:是一条街吗?

生:不是。

师:是两条街吗?

生:不是。

师:都不是!而是条条街都是这样的,所有的街都是这样的。那才叫——

生:(读)任何一条街。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字变红)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

(提醒:“簇”的读音;“姹”的读音;姹和嫣都是生字,而且都是“女”字旁)

(指名读)(齐读)

师:谁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生:花儿成团,一簇紧挨着一簇,十分茂盛,就叫“花团锦簇”。师:它侧重写花的——

生:样子。

生:形态。

师:“姹紫嫣红”又怎么理解?

生:花儿有紫有红,五顏六色,十分艳丽,就叫“姹紫嫣红”。

师:它侧重写花的——

生:颜色。

生:色彩。

师:这两个词把花的形态、色彩全写出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注意:想好了再说

师: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的样子。

师:我仿佛看到鲜花怒放的情景。

师:我仿佛看到大街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师:我仿佛看到千姿百态的鲜花随着风儿翩翩起舞。

师: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那朵朵花儿被暖暖的阳光沐浴着的娇艳姿态。

师:我仿佛看到蝶舞蜂飞的忙碌情景。

……

师:通过想象,大家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你们怎么理解“花的海洋”?

生:花儿很多。

生:花儿很多,像海洋一样。

生:花儿像海洋一样,面积很广。

师:这里的花非常奇丽,且数量多、面积大。看了左边又想看——

生:右边;

师:看了楼上又想看——

生:楼下;

师:看了近处又想看——

生:远处;

师:看了怒放的还想看——

生:含苞欲放的;

师:看了这街,还想看——

生:那条街。

师:一条街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两条街也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条条街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知道吗?此时,你就是置身在——

生:花的海洋。

生:花的海洋。

生:花的世界。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读吧——

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注意,汪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图片。(出示画面)。看,这就是——花团锦簇;这就是——姹紫嫣红。面对这两张图,你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吗?

生:百花齐放。

生:五彩缤纷。

生:百花争艳。

生:百花怒放。

生:万紫千红。

……

师:这么多美的词再加上两个新学的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都是描写花的。

“山阴道”(字变红)(指名读)

师:这是个比喻,把大街比作山阴道。我们漫步在德国任何一条大街上,都好像走进了山阴道。两边的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壁,陡峭的山壁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使我们感到好像徜徉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竟然忘掉了这里是街道。这就是在德国看到的令人惊奇,意想不到的风景,谁能不说奇呢?读吧——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漫步在这样的大街上,左边是花,右边也是花,前方是花,后方还是花,花朵从四面八方迎面扑来,你的眼睛才会——

生:应接不暇。

师:谁来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

生:花儿很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生:迎面而来的花儿太多太多,眼睛怎么也看不过来。

师:知道吗?这迎面而来的有郁金香,有大丽菊,有一串红……叫得出名的,还有叫不出名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吧——

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知道吗?这迎面而来的花儿粉的如霞,白的像雪,红的似火,……这么多的顏色,形容得来的,还有形容不出来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吧——

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奇吧?这些写的是哪里的奇?

生:街上的奇。(板书:花的海洋)

师:还有一处看似平常,但是也令人称奇!一起来看看!

(屏幕出示句子)

生:(齐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

师:你们知道“又”是什么意思?

生:再。

师:这“再”一次,这“又”一次,你们知道这是季羡林时隔多少年后看到的景色吗?

生:四五十年。

师:四五十年,就是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后的德国依然像几十年前那样。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而是几十年,可以断言德国还会继续这样做下去的,这更令人称奇!

生:(齐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

师:知道这是怎样的奇?

生:永远的奇,每年都这样。(板书:年年如此)

【评:理解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由具体到概括,再由概括到具体。这样读书,就深入了,就有收获了。】

三、回归问题,领悟主题。

师:到了这个时候,刚上课时读课题提的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没有,这些只是奇!课文中哪一句话对开始提的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大家仔细找找!(教师巡视指导)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再读一遍,要读得流畅些。(生齐读)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读完了,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所在。德国这个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从养花这件事可以看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崇高境界。正因为——

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才有了这样一道奇丽的风景,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读吧——

生:(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声音大一点,慢一点,再读——

生:(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四、总结学法,加强积累。

师:当我们把问题的答案找到了以后,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读书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从读课题到读课文,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对课文理解得那么透彻,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联系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和自己养花作比较。今后读书,一定要这样做。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或对自己启发很大的句子选择一处抄下来。(学生抄写句子)

师:同学们,当你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的时候,也就是记在自己的心里了。

【评:结尾颇耐人寻味。看似平常,只是抄写,但意义非同一般。】

【总评:汪智星老师的确有智慧。首先“智”在解读文本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德国人养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于是就顺学而教,解读课文。于是读出五个“奇”。这五个“奇”,首先是老师读懂的。自己读懂了,心中有数了,才会引导学生去读。教学是不能“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是老师走过一趟,然后引领学生再走一趟。德国人这种传统已经几十年了。作者时隔几十年后再去,依然如此。从中,作者悟出了一个理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自然,又多么深刻呀!

其次“智”在读上,汪老师上课真的做到以读为主了。学生的读都是有目的的,不是傻读,不是为读而读。读熟了,读懂了,就“文意兼得”了。得“文”是更要紧的。“文意兼得”的另一个做法是抄写——抄写段落和句子。俗话说,读十遍不如抄一遍。这种抄写既负担不重,又加深了记忆。】

它不仅是只高傲的白鹅

——《白鹅》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导入新课,排除“障碍”。

师:同学们,作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特别有意思,真可谓是与众不同。(板书课题:白鹅)“鹅”字左边是一个“我”字,右边是一个“鸟”字。请齐读课题。(齐读课题)(师若有所思,质疑)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谁来说说老师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

生: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师:要一字不落地复述。

生: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师:要学会复述,复述要准确,就得时刻养成认真听的习惯。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够把长文读短。”就是把一篇长长的课文读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行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想读好课文,我们先要排除课文中的这些“拦路虎”。

课件出示:

⑴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kān)守门户。

⑵鹅的步调(dào)从容,大模(mú)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jué)出场。

⑶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shì)候,像饭馆里的堂倌(guān)一样。

⑷鹅便昂首大叫,似(sì)乎责备人们供(gōng)养不周。

(引导学生读正确这些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引导理解“堂倌”的意思。)

【评析:汪老师很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长文读短是一种很重要的概括能力,也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是小学中高年级都要重视并经常训练的。汪老师的语言极富鼓动性,善于运用期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句“你行吗”既包含着教师满怀的期待,也包含着教师善意的挑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胜心和争当“会读书的人”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高傲”。

(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课文都读完了,谁能够把这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要是让你读成一个词,行吗?

生:高傲。

(板书:高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