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家庭生活知识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12013000000029

第29章 朋友往来好人缘(4)

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把问题提好是领导与对方有效沟通的手段。提问对于形成判断、更好地了解与之共事的人以及对于整体的关系都十分关键。护士和医生在了解医疗史的情境中要善于细致地提问;教师要在课堂上循循诱导地提问;警察则在接受取证方面要作有针对性的提问。总的来说,提问不是一件很随意的事。那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提好问题呢?

提问题的方法可以分为封闭的或开放的。一个封闭的问题只要求回答是、不是或不知道,而开放的问题则鼓励详细述说。因此在激励缄默的人谈话时,开放的问题比封闭的问题要好。大多数封闭的问题可以被转译成开放的问题;例如你坐车来的吗转译成你怎么来的,就将一个封闭的问题被转译为开放的问题,通常还可以被译为更为引申的问题,如你到这儿来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注意不要让所提的问题变为多性质的,不要让几个问题貌似一个问题,例如:交通是否很拥挤吗?是否有意外事情发生而让你失约了?被问及这种问题的人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回答问题的哪部分。

重述问题也是有帮助的(不妨换种方式来问,我想是否……)。不可能由于多次强调而使你无法得到正确回答,这可能是问题的错,而非他人之错。有时也应要求对方为你重述(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再述一遍吗?你认为我所确切问你的是什么?)。

提问不要参人感情,要避免那种指明了你自己所喜欢答案的诱导性提问(我不认为你会做那种事,是吗我希望你想告诉我这不会再发生了)。同样要避免那些超越了对方回答能力的提问,以及那些不适当的提法,那些过深涉足对方隐私的提问或那些不合时宜的提问。应在可能之处使你的提问更加准确,通过决定是否准备提一个特定问题用以引出细节或澄清事项,提一些个人的反映问题用以鼓励思想或表述感觉,或提一些精巧的问题以吸引进一步的探讨和拓展。

最后,要使对方认识到,回答你的提问,是他们帮助你的一种方式。不要采用一种如果你不回答我的提问我就不能帮你的方式,而应以一种让人体会到如果你能告诉我将有助于我澄清问题的方式,给人一种共享兴趣和承诺的伙伴关系。对方有被承认和尊重感,当然乐意回答问题。

切勿吹嘘过了头

有些人总喜欢胡乱地吹嘘自己的本事如何,能力多强,关系网多复杂。这种人的口才或许真的很好,但只会越说越令人感到厌恶。

这样的领导并非是率直,就连一件单纯的事他都要咬文嚼字地卖弄一番,看起来好像是很属于大道理的样子,说穿了只是由于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所产生的虚荣心在作祟。

以简单明了的词汇来发表的言论,必须先充实实际内容,再以简单而贴切的词汇表达出来。若非具有这种能力,就无法具备以简单明了的词汇来表现实力,这其实远比稍具困难度的辩论更困难。

有些人乍看之下很平凡且没有可贵之处。但经过认真地交谈之后,就能够很直接地被其内心的思想所感染,这种人所使用的词汇往往最简单明了。

即使是朋友关系也必须建立在真诚之上,花俏不实的言论只适合逢场作戏,朋友是靠互相感动、吸引,而不是硬性地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为了强硬地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卖弄一些偏僻冷门的词汇,来表现自己的程度高人一等。这在对方看来,只觉得和你格格不入而无法接受你的看法,实在不足取。

总而言之,彼此间要真心真意地了解,以建立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沟通方式,吹嘘要不得,应在交往中培养相知相惜的情谊。

赞美十要诀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听到赞美的声音。可是,赞美词也是一把两刃剑,它能增进人际关系,也能破坏人际关系。着就需要抱窝好赞美词的尺度和使用禁忌。恰当赞美可从以下的一些方面入手。

赞美要真诚和善意

不真诚的赞扬,给人一种虚情假意的印象,或者会被认为怀有某种不良目的,被赞扬者不但不感谢,反而会讨厌。言过其实的赞扬,不能实事求是,会使受赞扬者感到窘迫,也会降低赞扬者的威信。虚情假意的奉承对人对己都是有害而无利。

直观性的赞美

初次相识时,可较多地使用这种方法。从对方的饰物人手,对其衣着、装饰等具体事情予以发现性的适度赞扬。这会让对方感到轻松、自然,从而使气氛活跃起来。

你所发现的对方的特色、潜能、优势最好是别人谁也没有发现,甚至是他自己也没有发现的内容。你的赞扬会令他恍然大悟,瞬间即增强自信,从而对你产生好感。

赞美要不失时机

对朋友、同事身上的特点,你要尽可能地随时随地去发现。如果你真心诚意,就要抓住时机,积极反馈。他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你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赞美的时机多种多样,当时、事后、大庭广众之下,俩人独处之时都可进行,但一般以当时赞美、当众赞美为好。

寻找对方最希望被赞美的内容

各人有各人优越的地方,有自知优越的地方,他们固然盼望得到别人公正的评价,但在那些还没有自信的地方,尤其不喜欢受到人家的恭维。例如女孩子,都喜欢听到别人夸赞她们美丽,但对于具有倾国倾城姿色的女孩就要避免再去赞扬了,而应称赞她的智力。如果她的智力又恰好不如别人,那么你的称赞一定会使她雀跃无比。

间接恭维

引用他人的评价,对某个朋友、同事过去的事迹,也就是既成的事实,加以赞美,被称为间接恭维。这证明你对他的成就、声誉有所了解,对方会欣然接受你的亲切、热情。

背后赞扬。

在背后赞扬人,是一种至高的技巧,因为人与人之间难得的就是背后能说好话,而不是坏话。如果朋友知道你在别人非议他时挺身而出、主持公道,一定会非常感激你。

引其向善的赞美

赞美与谄媚、奉承、拍马屁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引其向善。你希望对方拥有哪些优点、巩固哪些优点,你就要发现这些特点的体现,并及时予以鼓励,对方的自尊心受到激励后,会朝你赞许的方向努力。

含蓄的赞美

过直、过露的赞美时常会令对方感到过分和肉麻,抽象含蓄的赞辞却可使人迷醉。语辞本身含有多方面的意思,可做多种解释,对方会不自觉地往好的方面去想。譬如你赞扬他:你的眼睛好漂亮!如果对方真的如此。她只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并非如此,这便成了一种讽刺。所以,倒不如说你很有气质,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与对方的内心好恶相合

他自己认为是缺点,内心极为厌恶,但却被你夸奖,这会令他无法接受。如你赞美某个朋友像某个电影明星,而他恰好讨厌这个明星的相貌或性格,那你的赞美就适得其反。

不提敏感话题

人们都有自己的短处和心事,在谈话时,交际高手会有所注意:那些不合适的、不受欢迎的话题被称为敏感话题,聊天时应该注意避开。

一旦做到避开下列不适宜的话题,你就可以轻松自在地去聊天,再也不必担心自己由于出言不慎破坏愉快的气氛。

不受欢迎的话题包括意识形态、宗教等等。此外,还有和身体缺陷有关的话题、各种歧视问题等。

有一次,结婚典礼宴席时,忽然有个人谈起了离婚话题:“千万不要离婚。我离过三次婚,对这一点太有体验了;所以我要对你们提出忠告……”这人的话题实在是大煞风景了。

此外,我们在聊天时经常会谈到:哇,你瘦了许多你发福了……也许你本人并没有注意到,但是,有关别人身体上的改变其实以不说为妙。

怎样才能避免上述的错误呢?就是要说人爱听的话。

大家应该了解的一个原则是:特定的场合有着特定的敏感话题,不要误踩地雷。这样,在一些喜庆场合,千万不要讲晦气的话题;相对地,在葬礼等场合,就不应该讲开心的话题。

参加婚礼时,你尽可能地多说“百年好合,幸福美满”一类的话题,没有人会讨厌,不想听。面对女性时,你要知道,女性最害怕一个“胖”字,闻胖则喜的恐怕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稀少;相对地,也许你说他(她)瘦了,刚好那时对方正受到疾病的困扰,而误触动家的伤心事。总之,个人想法、立场不同,某个话题,也许你认为没什么,却可能是别人的禁忌,特别是别人身体上的改变,尽量少拿来做寒暄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人们对价值观的判断往往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有些会被视为敏感话题的话题现在看来已稀松平常;而有些原本无所谓的话题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敢碰。

在对待敏感话题,反应一定要快。有人会想,以前谈及这一类话题都没问题,现在必定也一样。这种轻忽态度很要不得。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要属什么时候结婚、家人还好吗、孩子怎么样等家庭方面的话题。这种话题经常被人们提及。但是,当今社会的家庭状况已呈现多元化倾向,很多人过单身贵族生活,不打算结婚;有些夫妇则因双方都是上班族,由于经济等各方面条件而暂时不想要孩子;更何况目前离婚人数剧增,而再婚人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人们对于隐私权也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询问对方有关生活部分的隐私,如家人还好吧、孩子怎么样之类的话题,便很可能让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谈也不是,不谈也不是。因此,在不甚了解对方家庭状况的情况下,不宜贸然提及。另外,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以前这样问都没问题,现在必定也没问题。要知道,现实生活的节奏及变化实在太快了。

再举一个应该回避的敏感话题的例子。一般人在大街上遇到朋友时,常常会随口问上一句:你怎么在这儿或你要去哪里?

这种问法在中国十分普遍,但是在国外则是十分不妥当的。现在仔细推敲起来,你也能发觉其不妥之处。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常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散步,遇到这种问法,自然是张口结舌答不出来,有时我可能去好几个地方;还有些时候,基于某种原因,我不想讲自己去什么地方。在这些时候如果被问去哪里我会很难回答。

而像去哪里这一类涉及个人活动的话题,有时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我去哪里是我的自由,问那么多干什么人家心里很可能这样想。因此,去哪里之类的话题还是不提为妙。

以上提到的说话禁忌,都是在谈话中被人所讨厌的,如果我们不做这些人物中的一种,那么,我们就易于被人接受。尽管你的学识不够深,经验不够丰富,反应不够敏捷,只要你不做上述这些类型的人,你仍然是一个受欢迎的人。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不会去伤害别人,也不会去扫人家的兴。

不是一夕之间就可以驾驭你的谈吐的,随着不同场合、对象和时机的变化,在一生当中你必须面对各种说话情境而不断学习,从中积累经验,以培养高超的说话艺术,成为说话高手。

总结前面所谈的说话技巧,不难发现几个学习说话的重点:从谈话的第一步,你应该从态度、眼神、身体语言和表达能力开始经营你大方典雅的说话形象;其次,你就要时时刻刻保持机敏,思考说话的时机和内容,并且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再次,引导别人进人交谈,驾驭说话的流程,寻找适当的淡话题材,开启话匣子;最后,你就要知道培养高超说话艺术的几项技巧,那是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的,同时了解说话禁忌,即使你不是个说话高手,也知道如何别做一个不懂说话而令人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