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多为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占60%~80%,其他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气杆菌、产碱杆菌、粪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少数为铜绿假单胞菌,偶尔可由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致病。其致病菌常为一种,极少数为两种或多种细菌感染。
2.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①上行性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沿尿道、膀胱、输尿管上行至肾盂,引起肾盂肾炎,再经肾盏、肾乳头侵犯肾小管一间质。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性交、月经期、尿路器械检查、导尿等为常见诱因。②血行感染。体内感染病灶细菌侵入血流,到达肾皮质引起多发性小脓肿,再沿肾小管向下扩散至肾乳头,肾盏及肾盂,引起肾盂肾炎。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③其他。
淋巴道感染及外伤或肾、尿路附近的器官与组织感染,细菌直接蔓延至肾引起肾盂肾炎,临床很少见。
(2)易感因素:常见易感因素有:①尿路梗阻:为最主要的易感因素。常见病因有尿道狭窄、包茎、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膀胱颈部梗阻等。②膀胱-输尿管反流。③肾发育不良,如多囊肾、马蹄肾、海绵肾及肾髓质囊性变等。④机体抵抗力下降,常见于糖尿病、重症肝病、慢性肾实质疾病、营养不良以及晚期癌症患者,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也易发生尿路感染。⑤其他易感染因素,如尿道口周围及女性内生殖器官炎症、妊娠与分娩、前列腺炎及医源性因素等。
【病理】急性膀胱炎病理改变为黏膜充血、潮红、上皮细胞肿胀,黏膜下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重者有点片状或片状充血,可出现黏膜溃疡。急性肾盂肾炎,病变可侵犯单侧或双侧肾,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表现有脓性渗出物,甚至形成细小的脓肿,病变沿肾小管及周转组织向上扩散,在肾乳头部位可形成基底伸向肾皮质的楔形炎性病灶,病灶肾小管腔中有脓性分泌物,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肾实质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形成,严重者肾实质可有广泛出血。肾小球一般无形态改变。慢性肾盂肾炎由急性肾盂肾炎迁延而成,急性炎症后遗留肾盂、肾盏乳头部瘢痕形成,导致变形、狭窄,肾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白细胞浸润,病变持续发展至后期,肾表面凸凹不平,质硬、体积缩小,成为“固缩肾”。
【临床表现】
1.急性膀胱炎和尿道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末下腹部疼痛,一般无明显全身感染症状。多有白细胞尿,伴有镜下或肉眼血尿。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也可为葡萄球菌。
2.急性肾孟肾炎大多起病急骤,数小时至1~2d发展成为本病。常有畏寒、发热(体温升高达38~40℃)、头痛、全身酸痛和疲乏无力,可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或有腹痛、腹胀和腹泻;因伴膀胱炎,可有尿急、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局部症状常有腰痛、肾区叩痛及脊肋角压痛,沿输尿管走行部位及膀胱区常有压痛;重者尿外观浑浊,呈脓尿、血尿表现。部分患者无上述典型表现,以高热等中毒症状或胃肠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或以血尿为主要表现;高龄及体弱者机体反应差,常呈隐匿表现。
3.慢性肾孟肾炎大多数由急性肾盂肾炎未彻底治疗反复发作所致。病程在半年以上者,患者可出现不规则低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腰部酸痛、轻度尿频、尿急,有时尿浑浊,病变后期因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出现夜尿多、尿比重低,继发肾小管性酸中毒,晚期可成为尿毒症。
慢性肾盂肾炎常表现为:①无症状性细菌尿。一般无尿路刺激症状,或仅有低热、易疲乏和腰痛、尿检查改变轻微,但有细菌尿。②继发性高血压。无明确的尿路感染病史,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等高血压症状,血压增高,尿检查有多种异常,尿细菌检查阳性。③血尿。以肉眼或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常伴腰痛及尿路刺激征,血尿可自行缓解,但尿细菌一直存在。④长期低热。
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病灶,长期低热、乏力、体重下降、有脓尿、细菌尿、而无尿路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新鲜中段尿外观多无异常,重者可呈米汤样浑浊,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红细胞视血尿程度而定,检出白细胞管型,对上尿路感染有定位价值。多数尿蛋白“+~++”,定量<2g/24h。
2.尿细菌检查在未应用抗生素之前或停药5d之后留取晨起中段尿,并在1h内送检。取尿前应充分清洗外阴,消毒尿道口,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对于特殊细菌如L型细菌、真菌和厌氧菌的培养,应采取相应方法,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1)尿沉渣涂片检查:取新鲜中段尿离心或不离心尿沉渣涂片直接找细菌,平均每高倍视野有1个以上细菌为阳性,阳性率为90%,染色有助于区别菌种,对选择抗生素有指导意义。
(2)尿培养和菌落计数:为尿细菌定量法,可确定真性细菌尿。一次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数≥105/ml即为真性细菌尿;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有菌生长或菌落≥102/ml也可诊断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症状的妇女,或有脓尿的男性患者,尿菌落数≥102/ml,应诊断为尿路感染。上述标准不适于球菌、真菌、原浆型菌株的感染,因球菌在尿中繁殖较慢,菌落1000~10000/ml,便具有诊断意义。
3.尿化学性检查目前常用尿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大肠、副大肠埃希菌可使尿中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当其含量>0.1/.Lg/ml时,加入试剂呈红色反应为阳性,阳性率为85%。其他细菌感染时阴性,故可做尿细菌筛选试验。
4.尿白细胞排泄率准确收集患者2h或3h尿液,做白细胞计数,1h尿白细胞排泄率,白细胞>30万/h,为阳性。
5.其他检查
(1)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可升高,重者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慢性期可出现贫血。
(2)肾功能检查:急性肾盂肾炎偶可发生肾浓缩功能障碍,治疗后多可恢复;慢性肾盂肾炎致肾衰竭,早期表现为夜尿多、尿比重低而固定,还可有肾性糖尿、失钾、失钠及高氯性酸中毒,晚期可出现慢性肾衰竭各期表现。
(3)X线和超声检查: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排泄性或逆行肾盂造影以及排尿期末膀胱造影等,对于了解肾大小、形态,肾盂、肾盏变化,以及有无结石、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有重要意义。B型超声波检查,肾大小、形态以及有无结石、囊肿、肾盂积水等更为方便准确。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尿路感染的诊断常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细菌学检查。
定性诊断根据真性细菌尿判定,定位诊断常用下列方法:①膀胱冲洗后灭菌尿培养。患者排空膀胱后,用三腔导尿管向膀胱内注入药液(生理盐水100ml、卡那霉素1g、α糜白酶10mg),停留45min后排空膀胱,再用2L无菌生理盐水分次冲洗膀胱,最后1次冲洗液留数毫升为1号培养标本,以后每隔15min收集1次尿液,共4次,分别作为2、3、4、5号标本,如全部标本均无菌为无尿路感染。如2~5号尿标本菌落数>102/ml,则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②免疫荧光检查尿中抗体包裹细菌:肾盂肾炎时机体可产生抗体将细菌包裹,本试验阳性;③尿β2微球蛋白测定:β2微球蛋白经肾小球滤过后,完全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后降解,故同时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含量,可了解近端肾小管功能有无损害,从而区别上或下尿路感染。
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根据感染全身中毒症状,腰痛和肾区叩击痛以及泌尿系统表现和真性细菌尿,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做定位检查。表现不典型者需多次查尿,参考多项实验检查结果确诊。
2.鉴别要点
(1)慢性肾盂肾炎:典型病例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半年或1年以上,尿细菌检查阳性}临床有肾小管功能不全,如夜尿多,失钾或失盐性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表现,晚期出现贫血及氮质血症;X线或B超显示肾盂肾盏变形、缩窄及双肾不对称缩小、外形凸凹不平。不典型病例以高血压、血尿、低热为主要表现,或隐匿表现为无症性细菌尿,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帮助诊断。
(2)肾结核:本病为结核杆菌引起的特异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更突出,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部分患者可有肾外结核病灶,如肺、附睾结核等,血尿机会较多,尿沉渣涂片能找到结核杆菌,X线检查可发现结核钙化灶、肾盂造影肾盏有虫蚀样改变。
(3)慢性肾小球肾炎:本病易合并尿路感染,致肾衰竭时,与慢性肾盂肾炎鉴别困难。慢性肾炎多有较长时间的水肿、高血压病史,尿蛋白较多,肾小球滤过功能较肾小管功能损害早而突出,并发的尿路感染治疗易好转,而肾功能难以恢复。
双肾缩小,对称一致,并且无肾盂肾盏变化。
(4)尿道综合征: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多发于青壮年女性,有尿路刺激症状,无全身中毒症状;尿细菌培养阴性;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可轻度增加。
其发生原因与尿路局部损伤、刺激或过敏,以及尿路动力学功能异常等有关。部分患者系病毒、支原体感染,应注意排除。
【治疗】治疗原则为消灭病原体,控制临床症状,去除诱发因素,防止复发。
1.急性膀胱炎多为单一大肠埃希菌感染,部分患者有自限性。可给予3~7d的短程治疗,给与甲氧苄啶(TMP)0.1g,2/d,或氧氟沙星0.2g,2/d。也可使用单次大剂量治疗,可选复方磺胺甲噁唑5片、阿莫西林3g、头孢氨苄2g顿服,于治疗后第4天及第2、6周复查,此阶段无复发为治愈,复发者提示复杂性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
2.急性肾盂肾炎
(1)一般治疗:如发热等中毒症状明显,或有较重的血尿、尿路刺激征者,应卧床休息;进食以富含热量和维生素,并容易消化的食品;高热脱水患者应给予静脉补液,多饮水使尿量达3000ml/d以上,以保证尿路冲洗作用。
(2)抗生素的应用:原则上应根据致病菌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故在给药前宜先留取尿标本做细菌培养。由于大多数病例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常可以不等尿培养结果,即首选对此类细菌有效的药物治疗。轻症患者尽可能单一用药,口服有效抗生素2周;较重患者宜采用肌内注射或静脉给予抗生素,一般采取联用两种抗生素。已有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肾毒性抗生素。临床常用药物有:
①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0.5~1g,3~4/d;哌拉西林3g,4/d,静脉滴注1次。
②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0.2g,2/d,肌内注射,或0.4~0.6g,1/d,静脉滴注;庆大霉素8万U,2/d,肌内注射,或24万U,1/d,静脉滴注。
③喹诺酮类。为目前治疗尿路感染的常用药,可选用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④头孢菌素类。为广谱高效抗生素,一般不作为首选药,细菌产生耐药性或严重感染时选用。常用头孢氨苄,2g/d,分2次口服;头孢唑啉(先锋V),4~6g/d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先锋必),2g/d,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头孢三嗪(菌必治)2g/d,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头孢噻甲羧肟(复达欣)1~2g/d,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⑤其他。甲硝唑、磺胺药及呋喃类药物也可选用。
抗生索使用至症状消失,尿常规阴转、尿培养连续3次阴性后3~5d为止。
3.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参照“淋证”、“腰痛”等病证范畴。
【预防】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多饮水、勤排尿。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尤其是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避免医源性感染,使用尿路器械,如需留置导尿管者应定期更换和预防用药,对机体易感因索应加以去除。
肾功能衰竭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肾脏功能短时间内(数小时或数天)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少尿、无尿,水、电解质失衡及酸碱平衡紊乱,血肌酐及尿素氮迅速增高,以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其血肌酐平均每日增加≥44.2μmol/L。本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急性肾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个临床综合征,包括肾前性氮质血症、肾后性氮质血症及肾脏实质疾病所致的急性肾衰竭;临床上ARF主要为狭义的急性肾衰竭,即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NT)。本病属中医“癃闭”、“关格”等病证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