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证
胃痛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临床以胃脘都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有纳差、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急性胃痛多发于夏秋季节。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黏膜脱垂、胃下垂、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以胃脘部经常性发生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胃痛的常见病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多以暴饮暴食、恼怒及劳累过度、感受外邪等为常见病因,以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寒邪客胃,肝气犯胃,饮食停滞,湿热中阻,气滞血瘀所致胃痛者属实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而致胃痛者属虚证。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上腹胃脘部经常性发生疼痛。
(2)可伴有纳差,胃脘痞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大便不调等局部症状和神疲乏力,倦怠等全身性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见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
(3)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和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
(4)好发季节为冬春。
(5)发病年龄多发于中青年。
(6)慢性胃痛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7)胃镜检查常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或见出血点、溃疡。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见胃黏膜有龛影。
凡具备主症,并参考其他各项即可确诊。
2.鉴别要点
(1)真心痛:部分真心痛患者表现心下胃脘部疼痛,并迅速转向左侧胸膺部,痛彻肩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剧烈,如刺如绞,胸闷气憋,冷汗淋漓,甚则心悸气短,面色苍自,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微欲绝或结代。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和T渡改变,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升高和动态变化。病情危重者可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2)腹痛: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整个腹部发生疼痛,其范围较广,可见于多种疾病,除原发症状外,多伴有腹部痞硬,胀满疼痛。从疼痛的部位、伴有的证候上看,胃痛与腹痛不难区别,但胃居腹中,与肠相连,故胃痛可牵连及腹,腹痛可影响及胃,临床应注意鉴别。
(3)胁痛: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部疼痛为主症。不典型的肝胆疾病患者也可出现上腹部疼痛,但以右侧为主,并以右上腹压痛和叩击痛为重要体征。胆囊或胰胆管造影、肝胆部B超、CT可见异常。临床多伴有往来寒热,心烦口苦,胸闷纳呆,身黄目黄等症状。
(4)肠痈:肠痈初期多表现为突发性胃痛,但随病情发展而转入右下腹疼痛(肚脐与髂前上嵴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点)为主,痛处拒按,腹皮拘紧,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常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急缓:胃痛有急缓之分。急性胃痛往往发病急骤,疼痛剧烈,变化迅速,病程较短;慢性胃痛则起病缓慢,疼痛隐隐或反复发作,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2)辨虚实:实证胃痛表现疼痛剧烈,部位固定,拒按,大便不通,脉实,多见于体质壮实者。虚证胃痛则痛势缓慢,痛处不定,喜按喜揉,脉虚,多见于久病体虚者。
(3)辨寒热:寒证胃痛则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苔白脉紧;热证胃痛则遇热痛增,得寒痛减,苔黄脉数。
(4)辨气血:胃痛一般初病在气分,久病在血分。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在血者,有血瘀、血虚之别。气滞胃痛,多与情志因素有关,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嗳气频繁,恶心呕吐,吞酸嘈杂;气虚胃痛,多由中焦脾胃之气不足所致,故常伴见纳差,腹胀,便溏,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症。血瘀胃痛,其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涩,甚者可见呕血、黑便等症;血虚胃痛,常伴见面色萎黄,唇甲舌淡,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倦脉细等症。
(5)辨兼夹:胃痛一证往往常见寒凝、气滞、血瘀、饮食停滞、湿热、阴虚、气虚等证,且多相互转化和兼夹,临床应综合辨证。
2.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为主,重在疏理气机,使通则不痛。实证以祛邪为急,并视兼夹寒凝、气滞、血瘀、湿热等不同,分别采用散寒止痛,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清热化湿等治法;虚证以扶正为先,并根据虚寒和阴虚的不同,分别采用温中健脾,滋养胃阴等治法;若虚实夹杂,则应扶正祛邪兼顾。
3.应急措施对于急性胃痛患者,可先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1)中成药疗法:寒邪犯胃者,用温胃舒冲剂,温开水冲服,每次2包,痛时服;饮食伤胃者,用枳实导滞丸,温开水冲服,每次2丸,3/d;肝气犯胃者,用气滞胃痛冲剂,温开水冲服,每次2包,痛时服;湿热中阻者,用三九胃泰冲剂,温开水冲服,每次2包,3/d;瘀阻胃络者,用元胡止痛片,凉开水送服,每次5片,3/d。
(2)针灸疗法:取中脘、足三里穴,用泻法,体弱者,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属寒邪犯胃者,灸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15min。
(3)手术疗法:剧烈胃痛合并大量胃出血或穿孔,血压下降,病情危重者,应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
4.分证论治
(1)寒邪犯胃
主证:突发胃脘剧烈冷痛,遇寒痛增,温熨可减,口不渴,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以良附丸为主方加味。高良姜12g,制香附9g,吴茱萸3g,陈皮9g,苏梗9g,枳壳9g,生姜6g。
(2)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痛,或攻窜胁背,恼怒则加重,嗳气频作,善太息,吞酸嘈杂;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柴胡9g,枳壳9g,醋炒白芍9g,香附9g,川芎6g,延胡索9g,郁金9g,木香6g,甘草6g。
(3)饮食伤胃
主证:胃脘饱胀疼痛,拒按,厌食,暖腐吞酸或呕吐宿食,吐后痛减,大便腐臭;苔厚腻,脉滑或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为主方。山楂15g,神曲15g,莱菔子15g,陈皮12g,茯苓15g,制半夏9g,枳实12g,厚朴9g,连翘9g。
(4)湿热阻胃
主证:胃脘灼痛,或痞满疼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口黏,头重身困,肢体倦怠,纳差,大便不调,小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方药:三仁汤合左金丸化裁。杏仁15g,自豆蔻6g,薏苡仁18g,法半夏12g,厚朴9g,滑石18g,竹叶6g,黄连6g,吴茱萸9g,通草6g。也可用连朴饮合六一散加减。
(5)瘀血停胃
主证:胃痛剧烈,如刺如锥,痛处固定,拒按,呕血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15g,檀香6g,砂仁3g(后下),蒲黄9g,五灵脂9g,酒制大黄6g,延胡索9g。
(6)胃阴亏虚
主证:胃脘隐痛灼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纳差食少,嘈杂似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
方药:益胃汤化裁。北沙参15g,麦冬15g,鲜生地黄20g,白芍12g,玉竹12g,法半夏6g,天冬15g,甘草6g。
(7)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绵绵,空腹尤甚。进食痛缓,遇冷痛甚,喜温喜按,倦怠乏力,手足不温,纳差,便溏;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益气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化裁。黄芪15g,桂枝9g,白芍18g,吴茱萸3g,煅瓦楞子30g(先煎),生甘草6g,大枣5枚,饴糖30g(烊化)。
5.针灸疗法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配脾俞、胃俞、合谷、太冲、三阴交等穴。急性胃痛及实证患者,采用泻法,虚证患者采用补法。凡怀孕12周以上或有流产史者,不宜用针灸疗法,尤其忌用泻法。
6.外治法
(1)青黛30g,雄黄15g,密陀僧30g,共研细末,以鸭蛋清2个调匀,敷痛处,治疗胃热疼痛。
(2)仙人掌捣碎,包痛处,治疗热性胃痛。
(3)盐炒麸皮,装入布袋,熨痛处,治疗胃痉挛疼痛。
7.中成药香砂养胃丸,每次6g,3/d,温开水送服,治疗脾胃气滞之胃痛;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0g,3/d,温开水送服,治疗肝郁气滞之胃痛;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0g,3/d,温开水送服,治疗胃阴亏虚之胃痛;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0g,3/d,温开水送服,治疗脾胃虚寒之胃痛;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2~4粒,2/d,温开水送服,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胃痛吐泻。
【预防】调养情志,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饮食调节,注意饮食规律,宜定时定量,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切忌暴饮暴食,偏嗜生冷、油腻及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注意起居,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犯胃。
呕吐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导致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病证。多以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为常见病因,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以呕吐为临床主证。西医的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以及早孕反应等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引起胃气上逆,都可发生呕吐。本病病变主要责之于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气机上逆。临床上有虚实之证,由于外邪、痰饮、肝气者,属实证;由脾胃阳虚,胃阴不足,胃失润降而致者,属虚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呕吐食物、痰涎或黄绿色液体,持续或反复发作。
(2)可伴有恶心、饮食减少。
(3)胃肠X线、消化道内镜、腹部B超、CT以及实验室相关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2.鉴别要点
(1)反胃: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为特征。
(2)噎膈:指饮食吞咽受阻,梗噎不顺,甚至汤水不进,食入即吐,病情呈进行性加剧趋势,预后较差。伴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秘结如羊屎等症,病位在食管、贲门。X线钡餐造影、内镜检查有助于确诊。
(3)霍乱:霍乱表现为频繁腹泻、呕吐,大便呈米泔样,迅即出现津液亏耗,肌肉疼痛性痉挛,多无腹痛、里急后重,有与本病患者接触或进食污染饮食史,其发病急,病情凶险,具有传染性。便培养霍乱或副霍乱弧菌阳性,血清凝集试验显示:病后6d血清效价达1:100以上(注射过菌苗者须达到1:200),或2次以上检查效价递升。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位
①病在胃: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厌食,呕吐酸腐,大便秽臭,纳差,口干咽燥,胃脘嘈杂;苔黄腻,脉滑。
②病在脾:呕吐痰涎,脘腹痞满,食欲缺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滑或细弱。
③病在肝: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攻窜胀痛,口苦;脉弦或弦细。多由情志失调触发。
(2)辨虚实
①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呕声宏亮,吐物量多,体壮脉盛。
②虚证:发病缓,病程长,呕声微弱,吐物量少,体虚脉弱。
2.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为基本治疗原则。偏于邪实者,针对病邪分别采用解表、清暑、利湿、化痰、消食、导滞、攻下、理气或催吐等祛邪之法。偏于正虚者,可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养阴和胃等法以扶正。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顾。
3.应急措施在暴吐确诊后,应视病情及时采取止吐或催吐等应急措施,切忌在不明病因情况下滥用止吐方法治疗。
(1)止吐法:用制半夏15g,生姜3g,水煎服以止呕吐。
(2)催吐法:对暴饮暴食或误食毒物、药品等引起呕吐者,应采用催吐法,以因势利导。可用鹅毛、压舌板或手指刺激咽部以引起反射性呕吐,也可用瓜蒌0.5g,藜芦0.5g研细末吞服。
(3)攻下法:对大便不通者,还应攻下,以排除余毒或积滞。用生大黄粉3~6g吞服,也可用大承气汤水煎服。
(4)液体疗法:对剧烈呕吐,耗伤阴液严重者,应采取液体疗法,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4.分证论治
(1)食滞胃脘
主证:呕吐酸腐,吐后反快,胃脘胀满,嗳气厌食,便秘或便溏,秽臭不爽;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山楂18g,神曲9g,炒莱菔子15g,谷麦芽12g,茯苓15g,陈皮12g,姜半夏9g,生姜6g,枳实12g,连翘9g。
(2)肝气犯胃
主证:呕吐泛酸,嗳气频作,口苦,嘈杂,脘胁胀痛,每因情志过激而触发或加剧;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醋柴胡12g,黄芩9g,芍药9g,姜半夏9g,枳实9g,大黄6g,生姜15g,大枣4枚。或以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化裁。
(3)寒邪犯胃
主证:突然呕吐,脘腹胀满,恶心,伴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苔薄自,脉浮紧。治法:散寒解表,和胃降逆。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叶15g,紫苏叶9g,白芷9g,茯苓12g,大腹皮9g,姜半夏9g,白术12g,陈皮12g,厚朴12g,桔梗12g,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