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颜氏家训(中华国学经典)
12009800000017

第17章 归心篇

【解题】

颜之推是佛教信徒,这篇《归心》,就是讲人要归心于佛教,把为什么要信佛教的道理告诉儿孙后代。其中佛儒内外两教本为一体、和为佛教辩护的种种言论,体现出当时门阀士族的另一种精神面貌。

【原文】

……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①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②,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③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④,燕享⑤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⑥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孔而背释宗⑦,何其迷也!

【注释】

①渐积:逐渐积累,积久。②五禁:即五戒。《魏书·释老志》:“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③不妄:不乱说假话。④畋(tián):打猎。狩(shòu):也是打猎。军旅:本是军队,引申为作战打仗。⑤燕享:同“宴飨”,古代帝王宴饮群臣。⑥卒(cù):同“猝”。⑦释宗:佛教,因佛教创始者汉译为释迦牟尼,故以“释”指佛。

【译文】

内外两教佛教与儒家,本来互为一体,经过逐渐的演变,两者就有了差异,境界的深与浅有所不同。佛教经典的初学门径,设有五种禁戒;儒家经典中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这种德行,都与五禁相符合。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戒;义,就是不偷盗的禁戒;礼,就是不邪恶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戒;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至于像打猎、作战、宴饮、刑罚等,这些则是顺随人类的本性,不能急忙废除,只好就此加以节制,使它们不至于泛滥成灾。既然尊崇周公、孔子之道,为什么要违背佛教的教义呢?这是多么糊涂啊!

【原文】

释三曰:“开辟已来①,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洁②乎?见有名僧高行,弃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俗僧之学经律③,何异世人之学《诗》、《礼》?以《诗》、《礼》之教,格④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出家之辈,而独责无犯哉?且阙行之臣,犹求禄位;毁禁之侣,何惭供养⑤乎?其于戒行,自当有犯。一披法服⑥,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⑦,比诸白衣⑧,犹不啻山海⑨也。

【注释】

①开辟已来:我国古代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开辟已来就是指有天地以来。②精洁:纯净无杂质。③经律:佛教徒把记述佛的言论的书叫做经,把记述戒律的书叫做律。④格:度量。⑤供养:佛教徒不从事生产,靠人家提供食物,叫供养。⑥法服:佛教徒在举行仪式时穿的法衣。⑦斋:汉族佛教徒的持斋,即素食不吃肉。讲:讲经,解说佛经。诵:诵经,读佛经。持:持名,念佛号。⑧白衣:南北朝时中国佛教徒穿缁(zī)衣,即黑衣,教外在家的世俗人家穿白衣。因此常以“白衣”代称世俗之人。⑨啻(chì):但只,仅。山海:山高海深,此用来说佛教徒的德行总比白衣高深。

【译文】

对于第三种指责,我解释如下:开天辟地有了人类以来,就是坏人多而好人少,怎么可以要求每一个僧尼都是清白的好人呢?看见名僧高尚的德行,都放在一旁不说,只要见到了凡庸僧人伤风败俗,就指责非议谤毁。况且,接受教育的人不勤勉,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凡庸僧尼学习佛经,又跟士人学习《诗经》、《礼记》有什么两样?用《诗经》、《礼记》中所要求的标准去衡量朝廷中的大官员,大概没有几个是符合标准的。用佛经的戒律衡量出家人,怎么能唯独要求他们不能违犯戒律呢?品德很差的官员,还依然能获取高官厚禄,犯了禁律的僧尼,坐享供养又有什么可惭愧的呢?对于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人们自然会偶尔违反。出家人一披上法衣,一年到头吃斋念佛,与世俗之人的修养相比,其高低的程度远胜过高山与深海的差距。

【原文】

……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人生在世,望于后身①似不相属;及其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②,示现梦想③,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饮食,征须福祐④,亦为不少矣。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⑤。以此而论,安可不为之作地⑥乎?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⑦耳,何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⑧。况于己之神爽⑨,顿欲弃之哉?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

【注释】

①后身:佛教认为人死要转生,所以有前身、后身的说法。②魂神:此指死者的灵魂。③示现梦想:说灵魂出现于生者的梦中,即所谓鬼来托梦。④征须:征求需索。福祐:这里指向生存者求作佛事以福祐鬼魂。⑤功业:指佛教的所谓功德。⑥作地:为他后身留余地步。⑦苍生:百姓。⑧基址:基业、产业。⑨神爽:精神,灵魂。

【译文】

人的形体虽然死去,精神依然存在。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远望死后的事,似乎生前与死后毫不相干,等到死后,你的灵魂与你前身之间的关系,就像老人与小孩、早晨与晚上一般关系密切。世上有死者的灵魂,会在活人梦中出现,有的托梦给仆童、小妾,有的托梦给妻子、儿女,向他们讨求饮食,乞求福祐而得到应验的事,也是不少了。现在有人看到自己一辈子贫贱痛苦,无不怨恨前世没有修好功德的。从这一点来说,生前怎么能不为来世的灵魂开辟一片安乐之地呢?至于人有子孙,他们只不过是天地间一个百姓而已,跟我自身有什么相干?尚且要尽心加以爱护,将家业留给他们。何况对于自己的灵魂,怎能轻易舍弃不顾呢?凡夫俗子愚昧无知,无法预见来世,所以就说来生和今生不是一体。

【原文】

世有痴人,不识仁义,不知富贵并由天命。为子娶妇,恨其生资不足,倚作舅姑之尊,蛇虺①其性,毒口加诬,不识忌讳,骂辱妇之父母,却成教妇不孝己身,不顾他恨。但怜己之子女,不爱己之儿妇。如此之人,阴纪其过②,鬼夺其算。慎不可与为邻,何况交结乎?避之哉!

【注释】

①蛇虺:虺(huǐ),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②阴纪其过:意即阴曹地府会将他的罪过记录下来。

【译文】

世上有一种痴人,不懂得仁义,也不知道富贵皆由天命。为儿子娶媳妇,恨媳妇的嫁妆太少,仗着自己当公婆的尊贵身份,怀着毒蛇般的心性,对媳妇恶意辱骂,不懂得忌讳,甚至谩骂侮辱媳妇的父母,这反而是教媳妇不孝自己,也不顾她的怨恨。只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不知道爱护自己的儿媳。像这种人,阴间地府会把他的罪过记录下来,鬼神也会减掉他的寿命。千万不可与这种人为邻居,更何况与这种人交朋友呢?还是躲他远点吧!